紐約日記 003 你不需要夢想 A Short-Term Goal 紐約日記 003 你不需要夢想 A Short-Term Goal 今天一早英國教父寄了一支演講短片給我,短片是一位叫Tim Minchin的澳洲人在典禮上為畢業生的演說。我從噩夢中甦醒,睡眼惺忪地點開了連結,早晨便在Minchin活力充沛的嘰哩呱啦聲中揭開序幕。Minchin批哩啪拉開講,三十秒不到,他的話已直直刺進我的心坎裡: 「我要向你分享歲月教我的九項人生智慧。 「第一,你不需要有夢想!美國才藝節目上總是在討論追逐夢想⋯⋯」 ——對!這些美國人。吵死了。 「⋯⋯好啊,你如果有什麼一直想做的事,那你就去做吧。反正你就是要花時間去做這件事、去追逐這個夢。如果你夢做得夠大,你幾乎會花上一生的時間達成夢想,然後等到你抵達那裡的時候,你望著這無意義成就的深淵,也差不多要死了。所以,這沒有什麼重要的。 「我一直都沒有像這樣的大夢想,所以呢,我要提倡,請各位熱忱、致力地追逐『短期目標』。 「野心超級小就好了,記得,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抵達何方。」 我知道,說認同這段話很像是在打馬後砲,立刻要被猜穿自相矛盾。我就連專題介紹上都擺明寫了「關於夢想」、「一名追逐作家夢的女子」。好吧,我承認,我是有個「像那樣」的夢想。尤其是幾年前,年幼許多,火力更是強大,野心兇猛,有夢必達的執念堅實。 紐約是一座追夢的城市。人人都在行銷自己,不論藝術家、服務生,或是街友。有才華賣才華、有服務賣服務、有可憐賣可憐。『Fake it before you make it.』是文化的核心指標。與其說:「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更多人選擇說:「沒錯!這就是我想要的,而且我會讓它發生。」 物極必反。在這個社會久了,也對此一種極端詬病。誠然,真誠的心仍如金沙悄悄躲在城市角落,可是滿街那些會衝到你面前的,常是激進努力要「達成夢想」的。他們帶著獵人的野心,有的向你要錢,有的向你要電話。在他們身上,我看見自己。我一直以來那想要不凡的心理,何不與他們類同? 歲月也教了我一些事,它讓我看見心的變化無常。 生命過程即生命本質。終點皆為一死。無論對死後有什麼樣的相信,人生本質是我們仍在呼吸的日子裡所擁有的時間。倘若明天我死了,我的生命即是我所活過的這27.75年。我知道,你覺得我在說廢話,但我卻也常把這理所當然遺忘,怕沒達成哪些目標,這27.75年就是沒有意義的生命。 我想,以我這敗局連連、一無所成的人生為比方,應是再恰當不過。我不但念完建築從未做過相關工作、投稿沒被選中、從來未做過任何正職工作,訂好的婚也沒結成。今年二十八歲,同齡朋友的想必是進度遙遙領先。我一路看著好友考上研究所、公職、證照,文定、進入禮堂、小孩蹦出來、Tiffany戒指、買車、買房。如此的局面,日夜佈滿我眼邊。而我,連個跡象都沒有,也自知是一路橫衝直撞的自作自受。 每每想著,便忽有千萬回憶灑落眼簾,如飄雪,片片蓋滿胸口。生命每段時期都如一截書頁,輕輕一翻便能吸允其中蜜囊。我挑起2017年初,便看見紐西蘭南島的公路風景,偌大草原和金光閃爍的大海,羊群咀嚼嫩草,牛兒甩動頸上的鈴鐺。我挑起2016年夏季,看見自己坐在安娜燈光昏黃的地下室,鼻子被大麻菸薰得直打噴嚏,陌生的克羅埃西亞語打過耳際,漸漸變得熟悉。我挑起2016年十一月,北國的早秋,我走在波羅的海旁的觀光小城尼達吃著黏有M&Ms的藍色冰棒。我挑起2016年春季,在倫敦冷峭的雨中,我走在海德公園臉色發白⋯⋯。 一片又一片,回憶徐徐飄落。頓時,沒有抵達的地方,也都不重要了。 做什麼都搞錯時間 自小,便覺做什麼都像犯法。我直到中學都愛畫畫,書不好好念,坐在書桌前,忽然間就會卯起來在課本上猛畫。像這種事,畫畫老師知道了一定很高興,但我媽可不開心。地理老師、國文老師、歷史老師也不開心。「Jamie!妳在做什麼!(為了不透露本名用英文名)」粉筆差一點又要飛過來了。課堂裡為老師英姿速寫、為古文作者化妝等活動,連連被猜穿。但終究,任何追求都是一條路,老師們和母親,在職責的框架裡朗誦屬於自己的規定,卻沒有人知道你應該要做什麼。 我總羨慕母親書讀萬卷。家裡好幾面牆的藏書,都是一路堆到天花的。而我,卻總在錯的時間做錯的事。小時候,媽媽說,妳現在應該要閱讀,因為妳現在的學習力最強。可是我只想要在田野中不住地奔跑、玩耍,然後做白日夢,有時會把白日夢寫在聯絡本上。 大一點了,照理說理解力更強,應該要更努力唸書。但我還是歷史年份背得一塌糊塗;地理令我頭昏眼花;公民我會睡著;數學不知變通;國文老師一天到晚大吼:「Jamie!不要上課放音樂!」 「我想說一點背景音樂很好。」我說得很正經八百,誠心想為國中教室打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我放的可是歌劇,我小時候很喜歡普契尼。) 「背景音樂妳個頭!」 我⋯⋯我真的不是故意惹老師生氣。 (天哪,寫到這裡,不禁懷疑我是不是也有雅斯博格?) 高中和大學時代,情況有了轉機,周遭的親朋好友通通感慨Jamie終要邁向正途,做一個奉公守法、為社會帶來福祉的好公民。萬萬沒想到,畢業帽劃過藍天之際,鳥獸散的同學紛紛進入職場和更高學府,Jamie卻揚言宣布——我要寫小說!我要環遊世界! ——不、不,你們不明白,那不是像你們想的那種環遊世界,這是受上天呼召的。你們不明白的。 四年過去了,我環遊了一點世界,還剩中東、南亞、西亞、非洲、加勒比海、南美、南極,和西伯利亞沒有去。年近三十,應是養兒防老打拼賺錢的年紀。結果,我想要讀書。 我想要讀小說、讀詩集、讀歷史、讀文學經典、讀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我想要背很多新單字、再學三種語言。我愛交不同背景的朋友,他們全都是很有趣的書。我最喜歡背誦朋友的出生年。 「我在紐約的好朋友,俄羅斯猶太人,1970年生。」 「這是什麼介紹法,妳都是這樣向人介紹妳朋友的嗎?」JBW說。 「對,你是我的英國好朋友,藝術家,1965年生。」 出生年非常重要。1970年蘇聯尚未瓦解,好朋友在八歲時被父母帶離祖國,在歐洲四處流亡。流亡時,波羅的海三小國還是蘇聯的一部份,當德國日益重建,還活在納粹思想的立陶宛房東,卻當著他父母的面說:「幸好你們不是猶太人。」房東不知道他們正是猶太人。「我是不會租房子給猶太人的。」 有次結識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藝術家,我問她:「妳都住在紐約嗎?」她說是,我便驚呼:「噢,天哪,妳在六〇年代正值青春。」她太感動這丫頭理解她也曾年輕過,我們立刻成了朋友。 歷史年代對我富具意義,地理成了行腳之地,科學是生活觀察,文學打進肺腑。有時一直說話很累,倒想聽。有時一直生產無力,倒渴望閱讀。兒時障礙成年反撲,令我大徹大悟:萬物各按其時,倘若當年想畫畫時不停畫畫,那麼我就會畫很多畫。倘若當年愛幻想時盡情的幻想,那我的幻想細胞便會很發達。 若如田野一樣 觀顧著這27.75年路途,我究竟走到哪裡了呢?我是什麼,說不上來。未婚無子,沒車沒房子、沒有碩博士、沒有正職工作經驗,就連一家航空公司雄偉的里程數也沒有——因為我總是買最便宜的那一張機票。四海的友誼,飄散在世界。許多緣分在時間的吹拂下,也像線香一般被沖淡了。 觀察這變化萬千的人生數十年後,我也發展了一套新的生活方法,自認與Minchin所言的「短期目標」心心相印。我不再像以往雀躍計劃每一步時程,重複擬想:今晚要先到華人超市買水餃、再到Whole Foods買雞蛋⋯⋯種種生活細節。我練習跟隨直覺,竟發現也沒有發生什麼可怕的事。該發生的事情就自然發生了。人總是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像我這樣善變的女人,還是不要想得太遠好了。今天完成不了的事,就呈上柔軟的白雲上吧。 今早,在Instagram上看到一位獨立出版人分享一段話:「別後悔任何事,因為那都是你曾經想要的。」(Never regret anything, because at one time it was exactly what you wanted.)反之,此時的想望,不會恆常。田野上種子自由吹落生長,或許不比步步精心打造的磚石地差。 我從不願倡議人要像我一樣上路旅行。之所以會踏上這條路,是我自身無法透徹的。但我並非與生俱來是個無拘無束的嬉皮,也不是毫無所求的修行人。我生來虛榮心強、倔強、好強,我有一套自己的勝利組公式,想要年輕就嫁人、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光耀祖譜。歲月,卻巧妙地領取了我的焦慮,教我看見,生命美好全在當下。 如今,我想得不遠,想想今天要完成的工作、明天的待辦事項。而在獨處之時,閉上雙眼,便會看見——跑過草原、走過冰川、雪地散步、布拉格橋上大哭、在加州緊急加速黑色跑車裡尖叫、紐西蘭蔚藍天空下的巨石群中氣得把太陽眼鏡丟掉、冬季的塞納河畔璀璨的燈光、帳篷、公車、火車、地鐵⋯⋯一切片影,像海底的泡泡浮上水面,悄悄地,佈滿心海。 (Tim Minchin影片連結 🔗) ( 本專欄故事皆為真人真事,所有人物皆以代稱或匿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