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跡者的徒步行旅:我讀麥克法倫《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在修於2018年6月1日刊登於【故事Story Studio】網站〈以足為度,重返徒步者的旅行──《故道》〉

沒有觀光遊覽、飛機、特快列車、美食購物,並利用現今無遠弗屆的網路進行地景的導航,以及以便利的鐵道等交通工具前往目的地,我們如何想像旅行的樣貌?
英文「 Travel」一詞的語源,所指的是一種充滿勞累、折磨筋骨,甚至可能有去無回,生死未卜的移動行為。自19世紀中葉,庫克(Thomas Cook)成立了通濟隆旅行公司,將旅行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發展,使旅行活動在鐵道等交通網,與旅行團體化、旅途制度化的配套下,自此逐漸脫離苦勞、跋涉與危險,走向享樂式的「觀光旅行」(Tourism)。
誠然這樣的變遷過程並非短時間的翻轉所能達致,但現今大量生產、消費與便利交通、效率化、風險低的觀光活動,已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將他在不列顛,以及巴勒斯坦、西班牙各地的丘陵、窪地、岩石地形,與古航路中探尋沒徑、步道、趕牲道、朝聖之路等徑道的經驗,寫成《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一書,引領讀者暫時逸脫出觀光大爆炸的現今,通過走訪隱沒、幽微的故道之旅,重新想像旅行的其他可能性。
人類千百年來不斷因各種動機從事旅行,而「行走」就是最原始的移動方式,歷史上基於朝聖、趕集、引水、渡河、逃難、戰爭等原因所出現的道路,無不由眾多先人通過不斷行走的「實踐」所產生。
隨著時代變遷,這些道路逐漸失去了最初被開闢的需求,若非經過後人的整備,轉型重生成熙來攘往的人車通道,或活化成為觀光資源,建構為旅遊地景的一部分(例如芭蕉「奧之細道」的部分路段),大部分在歷史上曾經由先人腳步走出來的徑與路,往往在卸下其歷史任務之後,成為本書所謂的「故道」(Old Ways)。
Photo by Cathy Tsai(本文作者)
由於少有人跡涉足,「故道」不是塵封於荒煙蔓草之中,就是鳥獸亦取代人跡在此活躍,甚至消失在地圖上。而人們在重拾故道展開一段段回歸原始步行的旅程,也意味著這樣的旅行充滿著未知與危機。除了談不上安全與舒適,若不熟悉故道的地形、地質特性、生物棲息的習慣,與當地天候的變化,甚至是戰地的局勢,輕輒傷筋斷骨,重輒魂斷於道途,無法平安離返。
現今不斷為媒體所宣揚,「找回自我」、「Gap Year」、「壯遊」,或「說走就走」等論述,挑動旅人出走的慾望與憧憬,很難套用在作者筆下的故道之旅。每一段旅程的開始,作者都經過極盡縝密的思索與規劃,了解相關的地形、生態、航海與文史知識。 例如作者在一次蘇格蘭的古航路之旅中,與伊恩這位長年勘測海道,追尋海上故事與傳說的古船航行專家一同出海探訪,並學習監測風向、海流、掌舵等航行技術。
書中不時可以見到,作者向各種「身懷絕技」的地質、生態、自然等專家,與熟習航海技術的水手求教,學習各種文史、自然與生物等知識,以了解故道的前世今生,並為旅程時可能面臨的困境與不確定性做準備。除了請教各領域的專家外,作者也時常與他們結伴同遊,共同面對故道帶來的挑戰。
Photo by Elke Karin Lugert on Unsplash
翻閱本書,可以見到作者以徒步、單車,或利用沒有引擎與GPS的百年古船,為主要移動方式。利用徒步或無動力的古老船隻,自然無法做快速、有效率的往返,兼程之際需露宿或在波濤顛簸的船中休息,更是常見的情況。在沒有導航系統,且旅行指南(Guidebook)也無法按圖索驥的故道行旅中,作者憑藉自身閱讀各式各樣的徒步旅行者,嫻熟其中關於各種道途的書寫,所衍生對古代徑道的好奇與著迷,展開了每一段故道之旅。
諸如伯洛(George Borrow)、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松尾芭蕉等曾經從事行路之旅所留下的散文與詩歌,對作者尋訪故道與撰寫本書最大的原動力,則是以39歲之齡,戰死沙場的英國詩人托馬斯(Edward Thomas)。閱讀托馬斯所留下的博物誌、遊記、書信、戰時日記、詩歌,將這些著作中所書寫的道途,視為自身展開故道行旅的夢想地圖。從托馬斯曾經走過的伊克尼爾道為起始,走向每一段以足為度,尋訪故道旅程。
追索前人在這些已經湮沒無名的徑道角落,所留下的朝聖之跡、冒險之旅與傳說,在行旅的過程中,一方面使作者從現代世界抽身而退,與已經故去、曾經往來於道途的古人產生對話,並承載其對徑道的思想、記憶、經驗,從而與自身實際對道途的認識與感知進行辯證。 而作者也提到,在追尋通往過去的道路之過程中,一再發現自己被「遣回當代」,雖然書中並未明言此意境,不過,或許從下述的引文中,能夠約略推究其意:
回到拉馬拉的那天晚上,我走到街上,在一整日都暴露於天地間之後,享受涼爽的空氣,以及城市與黑暗帶來的封閉感。
每一段故道之旅的結束,都仍要面對自己並非生活在過去,而是當下的這一現實。對作者而言,伴隨著旅終人散,回到城市生活中,接著重新籌備另一段旅程,再重新上路,不斷的走入故道,也不斷的從故道被遣回當代。
Photo by William Bout on Unsplash
麥克法倫以其擅長的自然寫作筆法,細膩描寫故道之上的花鳥風日月、山林泉石沙,行文中穿插諸多前代作家在詩歌、遊記、書信等材料中,對故道的思想認識、感知與描寫,引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故道的古今之別。此外,從本書中也能觀察到作者不遺餘力的介紹對這些徑道、古航道的歷史演變與興衰。本書既是基於實際旅行經驗下的自然寫作與旅行文學創作,若以「道路史」或「旅行文化史」的視角來觀之,亦能呈顯本書的價值。
受限於專業知識與技術,並非許多人都能夠親身以自己的腳步,走訪失落的徑道或航路,不過,閱讀《故道》,或許可以令我們換一個角度,觀察人與徒步、人與道路,以及人與移動、旅行的關係與歷史。

如果覺得期待的話,請按「喜歡」或「收藏」,當然更歡迎追蹤本專題。

或是點這裡,可以看到更多專題文章。

隨手按下圖五個讚,鼓勵寫作無負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老東京,一座城市,94個地點的舊時風景,讓自己在東京的散步之旅更有溫度。
抗戰爆發之前的中國,日旅雖然跟現在比起來,稱不上是個失心瘋的全民運動,不過在當時的中產階級與文化人之間,還能稱得上是時尚的旅行風氣。
2018年4月15日,也就是上周,是鐵達尼號沈船事件106周年。 關於鐵達尼號,有些事皮卡丘沒跟你說過,很多報導也沒跟你說過,所以這件悲劇,還有甚麼八卦是你不知道的呢?
透過本書閱讀前人的旅行史與旅行生活,有助於更了解旅行在現代社會之所以成為一種日常,經歷了哪些遞變的過程才成為現在你我所熟知的樣子。
現今實體書店所見的各種旅遊書籍與遊記著作,不停改訂出版、推陳出新的情況來看,紙本的旅遊書,仍扮演著承載各種遊覽、食宿資訊的重要角色,以及民眾汲取各種旅行途中食衣住行訊息的重要管道。
閱讀老東京,一座城市,94個地點的舊時風景,讓自己在東京的散步之旅更有溫度。
抗戰爆發之前的中國,日旅雖然跟現在比起來,稱不上是個失心瘋的全民運動,不過在當時的中產階級與文化人之間,還能稱得上是時尚的旅行風氣。
2018年4月15日,也就是上周,是鐵達尼號沈船事件106周年。 關於鐵達尼號,有些事皮卡丘沒跟你說過,很多報導也沒跟你說過,所以這件悲劇,還有甚麼八卦是你不知道的呢?
透過本書閱讀前人的旅行史與旅行生活,有助於更了解旅行在現代社會之所以成為一種日常,經歷了哪些遞變的過程才成為現在你我所熟知的樣子。
現今實體書店所見的各種旅遊書籍與遊記著作,不停改訂出版、推陳出新的情況來看,紙本的旅遊書,仍扮演著承載各種遊覽、食宿資訊的重要角色,以及民眾汲取各種旅行途中食衣住行訊息的重要管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淡蘭古道是國家級綠道的先行示範,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沿途有山有海,風光綺麗,古道上遺留的土地公、有應公、土埆厝及石頭厝,讓人感受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史跡,體驗先民翻山越嶺往來淡蘭之間的悠悠歲月。
Thumbnail
觀光旅遊是許多人放鬆身心的方式,更是認識世界的途徑,回顧人類的觀光史,人們是甚麼時候開始有觀光旅行的概念?若是以自由行來看,實在難以考證,但以跟團旅行來說,那就不能不提到19世紀一位來自英國的牧師兼商人 – 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
Thumbnail
遍路,其實是埋藏在心底,想嘗試的一件事。 『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 世界上有這麼一條路,它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一千兩百公里的長度,  你可以徒步走上去,環繞一圈,它叫「四國遍路」。 我看過兩遍,第一遍再剛升上大一時,第二遍則是出社會五年後的現在。
Thumbnail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Thumbnail
在物理上我們生活在空間裡,但是在情感上我們其實生活在記憶裡。「記憶是我們的居所,就像處在過去與未來兩片汪洋中間的一座小島。」我們對一個地方的知覺,只在於短暫登場的片刻。儘管我努力想像老爸走上穿越南嶺的旅程,但仍無法穿越兩片汪洋。
Thumbnail
旅行,就是偏離日常軌道的探險,讓自己永遠在重新定位中。旅行既是觀點轉換,又是身分的轉換,地方因為你而有了意義。
Thumbnail
走路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一則是慢,另一則是隨興,隨時可以停駐,也隨時可以往旁、往前或往後探索。在追求迅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警覺到「慢下來」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發現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淡蘭古道是國家級綠道的先行示範,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沿途有山有海,風光綺麗,古道上遺留的土地公、有應公、土埆厝及石頭厝,讓人感受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史跡,體驗先民翻山越嶺往來淡蘭之間的悠悠歲月。
Thumbnail
觀光旅遊是許多人放鬆身心的方式,更是認識世界的途徑,回顧人類的觀光史,人們是甚麼時候開始有觀光旅行的概念?若是以自由行來看,實在難以考證,但以跟團旅行來說,那就不能不提到19世紀一位來自英國的牧師兼商人 – 湯瑪斯庫克(Thomas Cook)。
Thumbnail
遍路,其實是埋藏在心底,想嘗試的一件事。 『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 世界上有這麼一條路,它有一千兩百年的歷史、一千兩百公里的長度,  你可以徒步走上去,環繞一圈,它叫「四國遍路」。 我看過兩遍,第一遍再剛升上大一時,第二遍則是出社會五年後的現在。
Thumbnail
自古以來,僧侶有種修行的功課,就稱為「經行」,不斷地走路,有意識地藉著走路靜下心,進而觀照全身。澳洲原住民從遠古至今足跡穿梭於廣漠的大地,編織成夢的路徑,他們經由記誦吟唱夢的歌聲中,找到自己與腳下土地的位置。
Thumbnail
在物理上我們生活在空間裡,但是在情感上我們其實生活在記憶裡。「記憶是我們的居所,就像處在過去與未來兩片汪洋中間的一座小島。」我們對一個地方的知覺,只在於短暫登場的片刻。儘管我努力想像老爸走上穿越南嶺的旅程,但仍無法穿越兩片汪洋。
Thumbnail
旅行,就是偏離日常軌道的探險,讓自己永遠在重新定位中。旅行既是觀點轉換,又是身分的轉換,地方因為你而有了意義。
Thumbnail
走路也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好的方式,一則是慢,另一則是隨興,隨時可以停駐,也隨時可以往旁、往前或往後探索。在追求迅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警覺到「慢下來」使我們的心靈、精神或生理都更為健康,也發現步調慢一點,才能感受多一點、體會多一點、享受也多一點。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在還沒有汽機車、甚至腳踏車也不普及的時代,走路是唯一普遍且多數人皆可選擇的交通方式。過去的街道、城鎮規劃,多是以行人的尺度與行走的品質作為依據,相較於近代以汽機車為主的都市規劃方式,因應汽機車的交通而拓寬道路甚至徵收道路用地,除了改變了以行人為尺度的空間,在追求更快更便利的交通方式之外,相較於自然天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