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亞洲經濟成敗史──讀《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

黎胖-avatar-img
發佈於黎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五月,引起國際矚目的馬來西亞大選甫告落幕,年齡已達耄耋之年、曾任首相的政治強人馬哈迪帶領反對黨再度執政,針對過去自己一手扶植的納吉前首相的各項經濟政策提出不少修正。究竟,這位當年帶領馬來西亞經濟快速發展、度過金融風暴的強人,會帶領馬來西亞往何處去呢?

或許這個答案,我們可以從過往馬哈迪怎麼帶領馬來西亞發展的歷史從中去理解。更甚者,從整個亞洲經濟發展史去理解馬來西亞至今的情況。

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本《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正是從長時段歷史和跨地域的比較方式,來分析日本、韓國、台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以及中國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與歷史,告訴我們為何東亞國家有些能從戰後的廢墟中崛起,並與西方一較長短?有些經濟上立足於更好的起點、差不多同一時間開始發展的國家,為何起步就遭遇困難,甚至在短暫繁榮後瞬間塌落?

本書作者喬埃.斯塔威爾(Joe Studwell,中文名為「周博」)為《中國經濟季刊》 (The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創辦者之一,並曾定居於北京,擔任《經濟學人》雜誌撰述,亦是記者、大學講師,並曾撰寫過《中國熱》、《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等許多分析東亞經濟的相關書籍。

作者在書中,將「日本、韓國、臺灣」作為「東北亞」的成功組,和「東南亞」的失敗組「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對照,並將中國獨立一章,以對此超巨大規模的新興東亞經濟體進行分析,並指出其發展的特點與困難。

本書中文、英文版。

本書中文、英文版。

那麼,作者的看法是什麼呢?

首先,他強調在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與失敗中,「農業與土地政策」、「製造業」與「金融業」三大關鍵領域的發展與相互扶持,但這些產業的互相扶持與發展,則有賴於「政府」在其中的干預。

因為政府的干預、保護與產業政策在帶動經濟發展中,是最重要的關鍵(學者們將這種由政府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優先的國家稱為「發展型國家」)。並指出「市場」可以透過政策加以創造出來。同時,他也強調「勞動力」的多寡與年齡分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因為充沛的勞動力是經濟發展最初最需要的。

在此,作者批評過去「文化」、「教育程度」、「民主或威權」、「法治(rule of law)」或地理天氣對經濟發展的主張,指出這些因素與經濟發展並無絕對性關聯與影響。換句話說,他認為「民主自由有益經濟發展」、或「威權有益經濟發展」,又或是「儒家文化有益經濟發展」等是後見之明與錯誤的偏見。

因此,作者回歸歷史,指出了真實的狀況,提出了他的看法。

故事從日本開始說起。明治維新的日本,是透過上述模式發展成功的第一個亞洲國家,同時是日後東北亞各國的楷模,以及解決同樣發展問題的參考。相較之下,東南亞由於地緣上與日本相距遙遠、與歐洲的各個殖民地相近,以及日後富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影響,從一開始到後來,都與東北亞諸國走向不同道路。

raw-image

首先,明治政府透過土地改革讓農業的生產大量增加,解決了國內糧食的需求,也透過出口農產品賺取國家急需的外匯,更讓解放的勞動力可以參與工業生產,讓許多小企業賺到第一桶金來發展。這也就讓明治維新的日本有了資金,得以推動工業發展。

之後,日本學習普魯士的發展,以德國經濟學派中,歷史學派的學者李斯特(Freidrich Liszt,1789-1846)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書作為指引,進行明治維新中「殖產興業」的雄圖,逐漸成長為強大的國家。

raw-image

然而,在一戰之後日本整體經濟結構面臨問題,加上農村的土地兼併、高利貸與經濟衰微等因素,導致了經濟危機,促使了日本走向毀滅性的二戰。而東北亞與東南亞各地,因為殖民母國的政策,多數只有低度的工業發展,許多地方在二戰後更成為廢墟,也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

戰後,亞洲捲入美蘇冷戰的歷史潮流中。在冷戰背景下,東北亞與東南亞面臨處境的不同,例如是否直接面對共產國家,就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因為這決定了美國在各國所扮演的角色,例如美國在東北亞較積極支持土改,在東南亞則因諸多因素而放手不管,甚至是反對,以免破壞政治穩定。

此外,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歷史和地緣,也影響了各國政府所採行的政治、經濟方針。東南亞接受了歐美殖民母國的遺產,因而易於接受歐美流行思潮;東北亞則有著面對共產國家的地緣政治與歷史因素,必須做出回應,遂以日本為模範,進行國家經濟體質的改造。雙方就走向了不同的發展情境。

raw-image

以東北亞各國來說,作為經濟起飛火車頭的日本,成為其他國家的典範。因此,東北亞各國採取日本的政府干預經濟的策略。而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中,這就決定了經濟發展是否能從第一個階段往下一個階段走。

首先是土地改革,這是日本、韓國、台灣成功的前提關鍵;而土地改革的失敗,則是東南亞國家現今的政治與經濟困境的肇因。因為土地改革養活了眾多的人口,省下了大量外匯來購買發展工業的機器,更儲備了大量勞動力,為下一步工業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與資金

隨後東北亞各國政府主導(日本是通產省、台灣是經濟部工業局、韓國是韓國經濟企劃院)發展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推動了工業化,讓國家經濟得以大幅發展。

然而,一國的工業發展,並非放任製造業自身發展。作者指出,國家需要對企業(不論是國營還是私人企業)進行「出口規訓」(export discipline),強迫企業要生產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進行出口,以強化其競爭力與公司體質,以此換取政府的補貼與受貿易壁壘保護的國內市場,從而培養出未來能夠面對國際競爭的強大企業,也藉此淘汰、併購表現不佳的小型企業。

出口規訓的成功,則需要國家緊密控制的金融業配合。這是政府為了在國內廠商競爭市場中,藉由政府的協助和規訓,培養出具有學習能力、發展獨立技術、擁有足夠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以讓這些企業在之後自由化的國際市場中生存、茁壯,成為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穩定與強大所需要的基礎。這種從管制、培養企業與國家工業實力,到走向國際自由市場競爭、培養出具有與國家經濟緊密相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的作法,正是上述經濟學家李斯特的主張。

發展階段有先後階段、卻又互相配合的三個產業:農業、工業、金融業。

發展階段有先後階段、卻又互相配合的三個產業:農業、工業、金融業。

相對的,東南亞國家對土地改革並不積極。這是因為統治者出身土地大家族、認為殖民母國的大莊園經濟較好,加上美國反共情緒滋長,使得推動土地改革的官員受到排擠而淡出,土地改革政策在東南亞各國遂無疾而終。

同時,受到歷史的影響,他們較易於接受與師法殖民地母國的思想,例如經濟開放自由化、減少保護與政府干預等經濟思想。因此,東南亞諸國在培育製造業企業上不是無心,就是缺乏相對的策略,也不像東北亞國家般控制金融業去協助政府的經濟政策。

此外,東南亞國家也經常採取富有國家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建議,國家培養的歸國留學生也都主張採用這些西方流行的經濟思想,卻沒有思考是否適合本國的經濟狀況而盲目推行。

raw-image

這最終導致了日後東南亞經濟崩潰的問題。首先是金融業,東南亞國家因無法管制歐美的熱錢湧入,炒作各國股市,最終導致了亞洲金融風暴。而開放政策的結果,是東南亞各國本土製造業脆弱無力,在國際間完全無力競爭,只能淪為做跨國公司的低附加價值代工。這雖造就了短期繁榮,但因為缺乏穩固的產業基礎,遂在金融風暴中應聲倒下。而未改革的農業也無法像東北亞一般,透過農業解決失業勞動力。東南亞諸國百病叢生的經濟結構,使他們最終付出慘痛代價。

自然,東北亞的發展模式不是萬能。本書也尖銳指出東北亞諸國發展成功後,留下了許多的問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過多。日本對於自己成功的傲慢與對改革的抗拒,導致了19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只能緩慢的復甦;而臺灣則是因技術官僚的保守與能力相對不足,以及轉型執行不夠徹底,以致被韓國超越,加上過去經濟結構的束縛,無力發展新技術,只能艱苦地在低附加價值代工上生存。

但作者於其中對韓國讚譽有加,因為韓國在經濟發展政策上執行得最徹底,而金融風暴對經濟結構與大型企業的公司治理進行改革,因此奠定了至今的發展勢頭,反而化不幸為大幸。產業政策與結構轉型,作者認為這是韓國給予他國的一個重要提醒。

raw-image

在此,作者指出經濟發展有其「階段性」。每個發展階段均有相應做法,若是過早採用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式,必然招來毀滅性且無法翻身的災難,唯有按部就班發展,以及明確、適時且堅定的產業政策,與企業界的相應配合,才能有強健的經濟體質。

本書最後一章探討的是中國。作者指出,中國其實是東北亞三國發展模式的混合體,並以其規模(而非技術)震撼世界。中國的獨特性,正是在於其「規模的龐大」,導致中國的變化會對世界有「放大效應」。而朱鎔基改革政策的成功,使中國因此培育出強大的國企和市場,配合大規模人口,帶起巨大的經濟發展。

然而,中國的問題也隨時間逐漸顯露。經濟發展的速度下降、社會發展的緩慢與困難、技術層面的待克服、對私營企業的偏見與打壓,還有過度的金融壓抑等許多問題,都使中國有待改革與突破。

raw-image

本書有許多亮點與警語。例如作者批評經濟學的許多不切實際,認為國家發展需要立基於歷史去了解和進行改革,不應迷信富國與世界組織等經濟學者的言論。此外,教育、民主與法治等事情應是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發展出來,並不是經濟發展的要素。

而東北亞發展模式也不是萬能,如果社會政策不變,也會走向如同當代日本與義大利的經濟僵化和社會問題。作者認為,經濟發展時,人們仍應注意社會層面的前進,這更重要,因為東亞各國以經濟發展掩蓋了社會發展的不足,但社會發展才應該是更應該注意的部分,經濟發展只是社會發展的一部份,不應以經濟取代一切。

最後,必須提及的是,因為香港與新加坡不是作者認為的一般國家,而是港口和離岸金融中心,並沒有更多分散人口和農業部門,因此其他國家要遭遇的困難、以及這些地方遭遇到的困難,並不一致,故作者略過不提。而馬來西亞的經濟政策許多走向失敗,但最終閃避開了金融風暴,也歸因於馬哈迪固執己見的經濟與金融政策,這也種下了之後其與副手安華的決裂與鬥爭,進一步造成納吉的上台。

本書綱領明確、結構清晰,且以歷史故事引介人們了解這些觀念,推薦給想要了解臺灣與東亞各國經濟發展史的讀者。當然,有經濟學基礎更佳,沒有也不會影響閱讀,因為筆者並無基礎,但仍能愉快無礙地享受閱讀的樂趣。若有興趣,也可以進一步回去閱讀作者曾出版的《中國熱》、《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拓深相關知識。

raw-image

註:本文亦以〈為什麼同在亞洲,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比爾蓋茲推薦書,剖析經濟發展之謎〉刊載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在買書,就是在買書的路上
99會員
70內容數
書評書介、史普文章、影評隨感、政治時評。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5/03/17
在世界各地,有些雕像當初因緣際會設立,然而與時變遷,引起人們的議論,究竟要保留,還是應該拆除?不同的意見多元,背後反應的是不同的歷史記憶與政治勢力,而雕像本身就具備與承載不同的意義,並被用來形塑人們的歷史記憶,而進入不同時代,雕像本身、代表的人物與歷史也和不同時代的事件產生共鳴。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2/05
本書是想理解這段過往並理解現在的絕佳之書,對於美國、臺灣、中國乃至世界大勢國際關係變遷這段關鍵時刻風向的變化、描繪與評論十分傑出,對於想了解國際大勢變遷的臺灣人,本書無疑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作品,誠摯推薦。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2024/10/31
這是一本寄託著深刻的感情與時代軌跡的書。李怡在《失敗者回憶錄》呈現出其關注政治、社會和時代變遷的一面,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又如何與時代互動;而邱近思女士這本《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藉由他與李怡的往來與情思,讓我們不僅看到了李怡的另一個面向,而邱女士筆下的經歷,也見證了大時代下的變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國重回世界體系 這篇,讓我們暫且將目光從日本移到日本海對岸的新中國。當日本經濟正蓬勃高度發展的1970-80年代,彼岸的新中國經歷了毛澤東治理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共產經濟實驗失敗。 1978年鄧小平重掌大權,他所面對的是一個百業凋零,社會失序,知識菁英被大規模流放
Thumbnail
中國重回世界體系 這篇,讓我們暫且將目光從日本移到日本海對岸的新中國。當日本經濟正蓬勃高度發展的1970-80年代,彼岸的新中國經歷了毛澤東治理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共產經濟實驗失敗。 1978年鄧小平重掌大權,他所面對的是一個百業凋零,社會失序,知識菁英被大規模流放
Thumbnail
文 / 高希均 (一)21世紀的「驚」與「喜」 我一生的重大改變,是從23歲由台灣到美國去讀書,看到了一個自由與富裕的國家開始。可惜,在以後的40多年中,幸或不幸地親身看到了美國經過二次大戰後的越戰與阿富汗戰爭;又陸續看到國內外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風暴:1958的蘇俄領先放射人造衛星、1961的古巴危機
Thumbnail
文 / 高希均 (一)21世紀的「驚」與「喜」 我一生的重大改變,是從23歲由台灣到美國去讀書,看到了一個自由與富裕的國家開始。可惜,在以後的40多年中,幸或不幸地親身看到了美國經過二次大戰後的越戰與阿富汗戰爭;又陸續看到國內外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風暴:1958的蘇俄領先放射人造衛星、1961的古巴危機
Thumbnail
緬甸軍事政變發生至今一個多月,仍未有落幕的跡象;在印太戰略堀起的國際局勢下,抱著擔心緬甸倒向中國的風險,而僅祭出有限的制裁;另一方面日本藉由長期累積下來的人脈與金脈,也在枱面下與軍方進行交涉。 隨著緬甸軍方鎮壓抗議民眾的手段愈來愈血腥,日本的影響力能否有效發揮,也關係著日本未來在印太戰略下的地位⋯
Thumbnail
緬甸軍事政變發生至今一個多月,仍未有落幕的跡象;在印太戰略堀起的國際局勢下,抱著擔心緬甸倒向中國的風險,而僅祭出有限的制裁;另一方面日本藉由長期累積下來的人脈與金脈,也在枱面下與軍方進行交涉。 隨著緬甸軍方鎮壓抗議民眾的手段愈來愈血腥,日本的影響力能否有效發揮,也關係著日本未來在印太戰略下的地位⋯
Thumbnail
 馬來西亞二零一八年五月間變天,已退休十五年之久、九十三歲高齡的前總理馬哈地再度出馬拉下總理納吉,完成馬國獨立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也為自己創下多項包括退休後再復出以及最高齡出任總理等紀錄。  但最讓人矚目的是他一上台就宣布暫停與中國交通建設公司合作的馬國東海岸鐵路計畫。這個鐵路計畫是中國一帶一路
Thumbnail
 馬來西亞二零一八年五月間變天,已退休十五年之久、九十三歲高齡的前總理馬哈地再度出馬拉下總理納吉,完成馬國獨立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也為自己創下多項包括退休後再復出以及最高齡出任總理等紀錄。  但最讓人矚目的是他一上台就宣布暫停與中國交通建設公司合作的馬國東海岸鐵路計畫。這個鐵路計畫是中國一帶一路
Thumbnail
答案簡單的說,因為香港和臺灣,都是美國陣營。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並不是偶然,而是美國陣營的世界戰略的一部分。香港和臺灣,都是和日本一起,藉美國援助經濟成長起來的。
Thumbnail
答案簡單的說,因為香港和臺灣,都是美國陣營。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並不是偶然,而是美國陣營的世界戰略的一部分。香港和臺灣,都是和日本一起,藉美國援助經濟成長起來的。
Thumbnail
這就導致中國將更多的資源和時間投入到凝聚大眾成為一個統一行動整體,而不是增強個體能力上。在「改造國民性上」,就著重培養國民對組織的適應性,而反對培養國民的獨立性和發揮個性,要求一致性和消除差異。「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注重提高國民的教育水準和才能,僅僅夠用就行了,而不能損害組織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Thumbnail
這就導致中國將更多的資源和時間投入到凝聚大眾成為一個統一行動整體,而不是增強個體能力上。在「改造國民性上」,就著重培養國民對組織的適應性,而反對培養國民的獨立性和發揮個性,要求一致性和消除差異。「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注重提高國民的教育水準和才能,僅僅夠用就行了,而不能損害組織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Thumbnail
馬來西亞今年五月間變天,已退休十五年之久,今年九十三歲的前總理馬哈地再度出馬,拉下前總理納吉,完成馬國獨立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也為自己創下多項包括退休後再復出以及最高齡出任總理等多項紀錄。
Thumbnail
馬來西亞今年五月間變天,已退休十五年之久,今年九十三歲的前總理馬哈地再度出馬,拉下前總理納吉,完成馬國獨立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也為自己創下多項包括退休後再復出以及最高齡出任總理等多項紀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