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明治維新與失敗的戊戌變法:小國增強個體VS大國凝聚群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單純以強國而言,日本提高國民素質的主張付諸實施並奏效了,而中國諸如「教育立國」的主張卻沒有成為國家的基本政策,對國民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一直都不足。更沒有達到強國的目的。遲至改革開放後,才主要靠龐大的人口基數而成為強國。原因何在?
這還是與政治結構和國家規模相關。一個國家的國力基本由國民素質,人口規模和組織化程度所決定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權力分散在地方。因而基層組織化程度相當高。通過「大政奉還」和「廢藩置縣」,日本迅速將權力集中到國家層面。這樣國家就能充分動員和組織全體國民,迅速增強國家的實力。自維新伊始,僅僅只用了一年多時間,日本就迅速地平息了內部衝突,實現了整個國家的完全統一。因而在組織化程度方面,日本不需要做太多的努力和進一步的努力。要繼續增強國力,就只能依靠提高個體能力,提高國民素質。加上人口相對少,就更增加了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壓力。
這也是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將權力的集中化視為歐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一個方面。「在歐洲大陸,和在大部分當代正在進行現代化的國家一樣,權威的合理化和權力的集中不僅對於統一是必要的,而且對於進步也是必要的」。「在西方世界,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權力的集中和現代化改革先發生在歐洲大陸,然後發生在英國,最後才發生在美國」。
但中國的問題與其它國家都不同。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基層缺乏組織化,相反權力早已集中化。皇權通過官僚體制而集中壟斷權力,但只延伸到達縣級。縣級以下,則是分散的宗法家族,組織化程度相當低。當中國被西方和日本打敗後,精英後來就把失敗歸結為宗法家族造成「中國是一盤散沙」,認為西方列強是「小而強」,中國是「大而弱」。弱的原因就是宗法家族制度。如蔣廷黻就在《中國近代史大綱》總論中寫道:「在列強爭雄的生活中,西洋人養成了熱烈的愛國心,深刻的民族觀念。我們則死守著家族觀念和家鄉觀念。所以在十九世紀初年,西洋的國家雖小,然團結有如鐵石之固;我們的國家雖大,然如一盤散沙,毫無力量。」
所以,中國的變革方向就逐步轉向提高基層的組織化,將廣大國民納入到政權能支配的組織體系內。相對于權力向上集中,這就是權力向下擴展。而權力的向下擴展又必然要求加強集中權力。更強大的集中權力,才能夠組織和控制更大的範圍和深度。
這就導致中國將更多的資源和時間投入到凝聚大眾成為一個統一行動整體,而不是增強個體能力上。在「改造國民性上」,就著重培養國民對組織的適應性,而反對培養國民的獨立性和發揮個性,要求一致性和消除差異。「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注重提高國民的教育水準和才能,僅僅夠用就行了,而不能損害組織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中國人口眾多,又存在民族、地區差異。可想而知,要將中國建成為一個權力集中、組織化程度又非常高的國家,任務相當艱巨,需要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內部衝突。同時中國是大陸國家,還需要處理與周邊鄰國的衝突。而日本是個島國,基本沒有什麼外部威脅。而建成之後,同樣會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維護整體的穩定上,消除不穩定因素;而不是提高國民素質上。
中國這種在原有國家範圍內將「一盤散沙」凝聚起來的應對方式非常不合算,必然會長期限制和抑制國民的發展。「沙」凝聚起來仍然是「沙」。中國的地方省份與日本的規模差不多。如果能以地方為相對獨立的整體來凝聚和組織化,就容易得多。組織規模越小,建設和維持的成本也越小,這是顯而易見的。繼而為了增強國力,就會把資源和時間投入到全力提高國民素質上。但遺憾地是,在長期的「大一統」塑造下,地方已喪失了能作為一個獨立體的獨特性,也無法克服重建「大一統」的衝動而消除地方之間相互吞併的衝突。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精英和大眾,都支援在原有的國家規模上整合。對西方的排斥和恐懼,讓他們願意抱成更大的團來應對西方,為此犧牲奉獻。
對比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包括「戊戌變法」在內的近代歷程,兩者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要富國強兵。但因為不同的文化心態,日本選擇了融入西方,而中國選擇了總體排斥和部分吸收西方。又因政治結構的不同,日本的制度變革表現為權力向上集中,主要靠提高國民素質來增強國力。而中國的制度變革過程逐步轉向權力向下擴展和加強已有的權力集中,最終定型為「党國制」。而主要靠凝聚龐大的國民來增強國力。政治結構的不同也決定了兩國推動變革的精英的特質也很不相同,影響了變革的成敗。國家規模及地緣因素也是影響變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但由於中日的強國之路都是將個人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終都走向了歧路。日本很快實現了強國的目標,但卻走向了軍國主義。二戰失敗後,才在美國的主導上修改憲法,廢除了有悖於自由民主理念的內容,轉型為完全民主的國家,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但「明治維新」為二戰後日本順利轉型和重新富強打下的良好基礎,功不可沒。一是對自由民主平等理念有很好的接受度,二是較高的國民素質,三是較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工業生產能力。
中國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經歷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國共內戰,最終中共以「列寧式政黨」的組織模式,以巨大的代價實現了更高程度的統一,權力控制的範圍更廣,權力更加集中和強大。從而增強了可以集中支配的國力,將西方勢力及其影響完全從中國清除了出去。所謂「党國」模式。「党國」模式也同樣為國民黨所採用,但國民黨不如共產黨做得更徹底和更純粹,因而最終凝聚的力量沒有共產黨多而敗於共產黨。
「党國」模式的建立與維護都是以犧牲個人的更多可能發展為代價,而把資源和時間耗費在維持整體的統一行動上。它不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之上,不像民主制度主要以協同來實現組織化,而主要以支配和服從來實現組織化。對於日本這樣規模適度的國家,絕對的支配和服從可能是合算的,只會付出小的組織成本。而對中國這樣一個大的國家,就會付出沉重的組織成本。
在改革開放前,「党國」模式推行得甚為極端,以至於無法生產出足夠的資源來維持這一模式。改革開放後,才有不同程度的放鬆和對外開放。個人獲得更多發展,才持續產出巨量的經濟資源,維持並擴展了這一模式。然而,「党國」模式與個人的發展是根本衝突的。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兩者的矛盾愈來愈難以平衡與調和。
2018年12月19日
江上小堂
不一樣的角度!關注現實,追究歷史,探尋未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30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戊戌變法」失敗後,其教育改革的政策主張在清末新政中才得到了落實。但中國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始終趕不上日本,教育普及程度比日本相差甚遠。然而相同的是,近代中日兩國精英都是從強大國家的目的來主張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國民素質被當成手段而非目的。這分別導致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和中國建立起國家主義意識形態。
從政治制度而言,日本搞「君主立憲制」是加強國家和君主的權力;而中國搞「君主立憲制」則是削弱國家和君主的權力。維新派和立憲派提出「以日為師」,則混淆了政治制度和政治態勢的區別。自然政治進程和結果都不相同。
總而言之,中國的官僚文人在政治政務方面比武士差,武夫在軍事上也比武士差。雖然,日本後來廢除了武士階層,中國廢除了科舉制,但兩個國家傳統的精英特質還是沿襲了下來。甲午戰爭中,中方的官兵的軍事素質比日方的差遠了,輸是必然的。「明治維新」的成功和 「戊戌變法」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更廣泛地比較「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那為何在近代,日本努力成為強國成功了,而中國的努力失敗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和日本對西方的衝擊和挑戰所抱有的態度和採取的對策不同。一個是吸收西方,一個是融入西方。
然而,將「戊戌變法」與 「明治維新」對比還是有些不恰當。時間跨度相差很大。實際上,更廣泛而言,問為何中國近代失敗了而日本成功了,更為恰當。觀察期大致相同。人們之所以愛把這兩者比較,是因為「戊戌變法」就是甲午戰敗後中國在主觀意圖上對「明治維新」的效仿。
正是儒家的「家國同構」的忠孝思想延續了法家打造的郡縣制,支撐起了「大一統」。中國皇權專制,常被說成是「儒外法裡」,其實不準確。儒家不僅為皇權專制提供「以德治國」的手段,更為其提供了合法性和法理依據。
「戊戌變法」失敗後,其教育改革的政策主張在清末新政中才得到了落實。但中國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始終趕不上日本,教育普及程度比日本相差甚遠。然而相同的是,近代中日兩國精英都是從強大國家的目的來主張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國民素質被當成手段而非目的。這分別導致日本走向軍國主義和中國建立起國家主義意識形態。
從政治制度而言,日本搞「君主立憲制」是加強國家和君主的權力;而中國搞「君主立憲制」則是削弱國家和君主的權力。維新派和立憲派提出「以日為師」,則混淆了政治制度和政治態勢的區別。自然政治進程和結果都不相同。
總而言之,中國的官僚文人在政治政務方面比武士差,武夫在軍事上也比武士差。雖然,日本後來廢除了武士階層,中國廢除了科舉制,但兩個國家傳統的精英特質還是沿襲了下來。甲午戰爭中,中方的官兵的軍事素質比日方的差遠了,輸是必然的。「明治維新」的成功和 「戊戌變法」的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更廣泛地比較「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那為何在近代,日本努力成為強國成功了,而中國的努力失敗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和日本對西方的衝擊和挑戰所抱有的態度和採取的對策不同。一個是吸收西方,一個是融入西方。
然而,將「戊戌變法」與 「明治維新」對比還是有些不恰當。時間跨度相差很大。實際上,更廣泛而言,問為何中國近代失敗了而日本成功了,更為恰當。觀察期大致相同。人們之所以愛把這兩者比較,是因為「戊戌變法」就是甲午戰敗後中國在主觀意圖上對「明治維新」的效仿。
正是儒家的「家國同構」的忠孝思想延續了法家打造的郡縣制,支撐起了「大一統」。中國皇權專制,常被說成是「儒外法裡」,其實不準確。儒家不僅為皇權專制提供「以德治國」的手段,更為其提供了合法性和法理依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中國的憲法修訂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歷史上的憲法修訂,可以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演變和改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篇文章從《欽定憲法大綱》談起,回顧了中國歷史上的憲法發展,探討了憲法修訂對社會和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性。文章還涉及中華民國憲法和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歷程,以及零八憲章等相關議題。
Thumbnail
這本書深入分析了21世紀中國的政治現實。作者指出學界對中國經濟成就存在誤解,忽略了專制政府的管制策略及體制下的黑暗面。他將書分為五個部分,探討領導人、政府言行、行動、生產、及中國本質。書中指出黨國體制是核心,意識形態是合理化權力的關鍵。習近平時代的中國面臨權力集中和未來展望的挑戰。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實現祖國統一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和國家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首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和基本特征。自古以來,中國的統一一直是歷史的大趨勢,無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都是趨利的,只要有利可圖,風險高也有人想試試看。我們要找到的是驅動力,從這邊切入就能明白,以中國有很多人口,故可以填補一切的思維,為何打一開始就弄錯方向。
Thumbnail
不是只有中國會喊逢中必反,日本當年經濟超強,強到對美國有威脅時,日本本國一樣有類似的口號,台灣其實也有過,只是沒那麼激烈。 為何?
Thumbnail
中國的憲法修訂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歷史上的憲法修訂,可以看到中國政治體制的演變和改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篇文章從《欽定憲法大綱》談起,回顧了中國歷史上的憲法發展,探討了憲法修訂對社會和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性。文章還涉及中華民國憲法和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歷程,以及零八憲章等相關議題。
Thumbnail
這本書深入分析了21世紀中國的政治現實。作者指出學界對中國經濟成就存在誤解,忽略了專制政府的管制策略及體制下的黑暗面。他將書分為五個部分,探討領導人、政府言行、行動、生產、及中國本質。書中指出黨國體制是核心,意識形態是合理化權力的關鍵。習近平時代的中國面臨權力集中和未來展望的挑戰。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實現祖國統一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使命和國家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進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實現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 首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線和基本特征。自古以來,中國的統一一直是歷史的大趨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