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香港的經濟為何曾經跟臺灣很像?

2019/01/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六十年代的九龍
答案簡單的說,因為香港和臺灣,都是美國陣營。
冷戰秩序資本主義陣營的秩序,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觸發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出現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人們不再買東西,大家的收入下降到失去買東西的能力。你想要保障勞工?但是實際上連企業都運作不下去,他們直接關門,工廠丟空,大家都沒有辦法營運。
這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在歐亞各國打起來。最後去到美國參戰,美國參戰將美國的失業與經濟問題一次解決,那些失業人口,不是上戰場當士兵,就是參與戰爭工業生產。那些空置的工廠被重新使用,大量的企業得到了生意,美國政府出售了天文數字的戰爭債券。
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各國,包括歐洲、日本、臺灣、中國、香港都百廢待舉。但剛打完這次戰爭,大家都很清楚,只要沒辦法把經濟復元,只會很快就走進戰爭去。特別是當蘇聯也研發了核武後,大家很害怕下一次就是核戰爭,我們的上兩代人,小時候都活在核戰與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中。(今天我們對核戰的恐懼,已比之前的弱很多)
英美陣營理解到戰爭的起因,包括了保護主義,也就是如果那些國家賺不到錢,生活困苦,就會引起軍國主義或共產主義。美國要保障自己的盟友不會反叛,就需要解決這問題。

馬歇爾計畫與資本主義陣營

所以美國發動了「馬歇爾計劃」。簡單來說,在二戰後的世界,美國最有錢,有工業力,有物資,而大部分舊世界都被打到殘廢。美國開始有了用多餘的生產力去重建世界各國經濟,這在當年就引起了爭論,反對者主要是共和黨與左派。
共和黨認為,美國打完戰爭就不該管太多,應該回到孤立主義。(像不像川普現在說的?)而左派認為,由政府主導去重建歐洲只會助長資本家。其實有點像現在臺灣的爭論。
但不久之後爭論就停了?為甚麼?因為1948年捷克政府被共產黨推翻,不久之後,國民黨不久之後也全面崩潰,美國的盟友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倒下,共產主義的赤化世界革命勢不可擋。美國人開始明白這不僅是一個內政問題,也是怎樣對抗蘇聯擴張的問題,之前反對的人,也撤回了之前的對抗,一起推動這個做法,就是馬歇爾計劃。
道理是非常簡單的,美國出資或貸款,去投資當地的事業,而他們生產的商品呢?也是由美國買回去,或者是賣去美國海洋秩序主導下,其他願意入口的國家。你可以看到,現在富裕的歐洲國家,絕大部分都曾是馬歇爾計劃的受益者。(包括被秘密援助的芬蘭)
說穿了是「我打本給你做生意,教你怎生產,然後我再當你的顧客」,就像是現在臺灣流行的「企業內創業」一樣,只要有容易取得的資本,有人授與技術,以及有穩定的顧客,有點品質的人,都可以輕易創業發財。
經濟不好就是沒顧客而已,從此,美國成為了地球上最大的顧客,最大的消費者,整個資本主義陣營的經濟都由美國的消費與投資帶動。
這個計劃穩定了歐洲的形勢,資金和物資的湧入,對美國資金的需求以及經濟情況的好轉,使共產黨不再能輕易推翻歐洲諸國的政府。在這幾年,西歐的經濟前所未有的好。相比之下,東歐沒有這計劃的援助,復元的速度就遠遠較慢。

韓戰爆發與亞洲四小龍的出現

馬歇爾計劃,建立了冷戰後美國的模式。本來他們對太平洋國家沒有興趣,例如日本、臺灣,你們這些黃種人管你去死,所以本來是讓他們放羊吃草。國民黨丟了中國,美國的想法也大概只是你活該,他們眼中覺得東亞只會回復以前的生活。
直至韓戰爆發,美國才突然醒覺到,共產主義陣營正在向亞洲擴張。不僅捷克等國被反,中國赤化,而且下一步就是前日本帝國的領土朝鮮半島。美國決定回應,就再走向戰爭,也就是韓戰。要記著一件事,在當年的人眼中,韓戰隨時會惡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和核戰,而不像我們今天印象中那個有限規模的地區戰爭。
韓戰的爆發,使日本的戰略地位被重視,馬歇爾計劃的那一套,就迅速的用在日本,不僅是戰後重建也為韓國戰場提供軍需。美國也派出專家去日本提升當地的工業技術,那些快要死掉的日本企業,得到大量的訂單。在金錢萬能下,日本也從互相痛恨的敵人,成為了美國的重要盟友,對抗共產主義擴張的橋頭堡。
要怎樣維持這個成為美國盟友的新日本?重點是日本的經濟,需要南洋與中東的原料(特別石油),美國要保障這條日本向南補給線的安全,以及穩定。
說了那麼久,這就是「亞洲四小龍」之所以出現的原因,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並不是偶然,而是美國陣營的世界戰略的一部分。中國已經加入赤化陣營,無法避免,但日本的航線總需要不同親美國家的存在,去確保航行的安全與穩定。
南韓掌握了對馬海峽與日本海,流球(沖繩,屬於美國)掌握了黃海,臺灣掌握了臺灣海峽與四周,香港(英軍)掌握了南海,新加坡則是馬六甲海峽。也包括傳統美國盟友菲律賓,他們齊集才可以令日本對南的航線能安全通過,而這些國家都不能被赤化,美日需要使用他們的港口,而且他們要監察著共產主義陣營的活動。
1960年美國艾森豪總統訪問臺灣
因此這些國家都武裝起來,臺灣、南韓這兩個直接跟中國開戰過的國家,建立了徵兵制。而新加坡之後獨立也建立了徵兵制,南韓與新加坡都有美軍基金,臺灣也曾駐有美軍。香港在冷戰前期,英國除了軍隊外,還在香港設立了監聽中心與情報中心,這些都是針對赤化勢力的擴張。
這些國家的特徵都和日本類似,就是人口極多、欠缺天然戰略資源,而且在之前的戰爭中受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英美陣營就依循同樣的模式,去發展他們的經濟,都是由資本主義陣營開放市場,讓他們走向代工業和加工業,一方面配合日本的經濟發展,一方面以經濟成長去對抗赤化。

在各地「複製」的經濟奇蹟

故此,你可以看到,很多國家都是以同樣的軌跡發展的,那是因為他們的資金來源與市場來源,都同樣是資本主義陣營。模式是複製出來的,雖然每個國家的政府與政情不同,但是核心都是「美國想你賺錢,美國想你穩定,美國想你經濟發展」,也就是說莊家放水想你贏,經濟奇跡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他們的產業很多都是跟這航線有關,例如石化加工、塑膠,這些不正是配合日本嗎?至於當地政府做的事情有沒有用呢?也不是沒有,只是不是致勝重點也不是唯一可能性。
不論是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或者是臺灣的「經濟奇跡」,這些與其說是經濟政策,不如說是政治政策。這些都是為了壓制當地的反對聲音,因為每個政府都有反對者,政府想讓大家更支持政府,令當地的政治穩定。
因此這些是政治口號,臺灣是想把功勞歸於這些政策,令人相信政府有能力令經濟變好,而使其他方面的事情得到忍受。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也只是提供一些理由,例如說,要調整最低工資、最高工時,或者現在吵的一例一休這樣的政策,香港政府不想搞,就可以拿出「積極不干預」去說自己不做,因為我香港政府的原則是,可以的話,能不管就不管。
這些也是對抗左派工會以及思想,所做的政治武器,臺灣靠的是威權,香港靠的是散佈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信仰。到頭來重點是怎樣令社會接受,如果沒有美國的配合,你甚麼政策都不會做出成果的。
李登輝有引用過說,三十歲之前不信共產主義是沒理想,三十歲之後還信那一套是沒腦袋。左翼思想與共產主義,其實總是人類纏擾的問題。我們都希望人類能夠過得好一點,可是人類的活動卻是經由殘酷的競爭刺激起來的,今天那種模式走到中國,中國用廉價的勞動力,法規管不好,用更長的工時、更低的薪資跟你競爭時,你很難不面對這就是現實情況。即使共產主義陣營崩潰,左翼思想的鬥爭還是沒有止息。
甚至可以說,福利保障與保護主義,兩者是難以分開的。

  • 編註:李登輝說的是「三十歲前不相信共產主義,是沒夢想,三十歲後還相信共產主義,是不切實際」,典故出於兩度出任法國總理的喬治・克里蒙梭,但並非其原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鄭立
鄭立
鄭立,網名Cheng Lap、九龍帝國、無想流流星拳,尊稱C大、鄭夫子,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與公眾史學碩士,政治評論家、專欄作者、遊戲開發者,曾在中學任教,代表作為遊戲《民國無雙》、《中山立志傳》及政治隨筆集《有沒有XX的八卦》等;參與製作的手機遊戲《光輝歲月》亦已推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