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有兩個獨特的「建軍梗」,就是「砂石車軍團」和「機車軍團」。這是因為過去砂石車的行車表現相對「勇猛」,而機車數量多,又是台灣人十大武器之首,因此常有人說要善用這兩種運具,來發揮台灣人獨有之戰力。
隨著近年法令改善與監理趨嚴,砂石車在交通繁忙地帶出現的機率已減少許多,還會聊到砂石車軍團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機車軍團呢?國軍不少單位有配備機車,但多半是傳令用的,就算會配合其他運具來進行戰鬥、戰術演練,也一直不是非常主流。而且這些機車多半是打檔車,多數台灣人不擅操作,也就難以成為建軍時的認真主題。
國軍的確曾考量在後備動員時調度民間速克達機車來做為運具,可是因為速克達機車管制困難,所以這個發想後來也不了了之。不過大家可以設想運用速克達機車參戰的可能狀態:
真正開戰時,動員來的後備部隊被打散了,一些人帶著步兵可以攜行的槍彈,回家騎自己的機車,開始滿山遍野「亂ㄎㄠ」。路爛了,就走田梗,橋樑被炸毀,就鋪個木板過河;油不夠,撬開路邊棄置的汽車,就可以補滿一個班。
就算國軍沒這樣教,大腦正常的台灣人,已在靈魂內建機車的台灣人,就會想到要這樣做。如果機車本來就是台灣地理環境中最強勢的運具,在戰時也最不會太過減損其效用,那為什麼不用呢?
「所以你主張要在陸軍大規模建構機車單位嗎?」
當然不是。我前面才說國軍平常不可能養這些車。要陸軍買機車,買到兩人一台,整個補給保養是會出人命的。但機車這種運具的優勢,可以做為我們思考陸軍整建時的「靈感」。
不能放著爛
在前面對於建軍的討論過程中,我對於陸軍的討論是少了點,這可能會讓你覺得陸軍就是要放著爛。
我當然不認為陸軍都該放著爛,這不是負責任的態度;因為就算放著,他們還是會吸走大量的資源;那要怎麼修正,才能讓陸軍的成本效益提升呢?
我認為可以分出一部分的野戰單位,改編成為有小區域獨立作戰能力的獨立連。如果裝甲旅是砂石車,機步旅是客運車,那這些獨立連,就是靈活的機車。
我提過陸海空軍都應該努力成為飛彈載台,並整合在一個擁有大量雷達的電戰指揮系統之內。若要進一步比喻,就是將整個台灣化身為一艘超巨大的「神盾」。過去說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到了現代,那就該當個不沉的「神盾」艦。
這神盾之所以「不沉」,並不是因為台灣島本來就不會沉,而是其系統是分散式的網路,就算被打掉許多部分,只要有某些必要「單元」存活,就能繼續組織飛彈載台開火回擊。台灣現在已建制這類系統的某些部分,也能發揮一定戰力,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強化,並且分散風險(像是避免雄三一按就噴出去的狀況。但上次的事故至少證明雄三可用)。
對於這系統的攻擊主要可能來自於老共的海空長程火力,但這是該系統應該要自行抵擋的,這也是「神盾」的功能之一。不過,我還是要採料敵從寬的想定,就是假設對手的海空載具「突破萬難」,終於把一些小部隊丟到台灣地面上時(不論是透過小規模登陸或空降),我們要如何保衛這個電戰系統。目前台灣在「對本土地面」這方面的飛彈或長程火力還沒被整合進系統內,而且據瞭解,短期或中期似乎也沒相關規劃。
這可能是設想共軍根本就不可能穿過「神盾」上來,如果真穿過,也代表神盾被完爆了。但我們就保持前述的想定,假設我們出了一連串的包,真有共軍上來了,那他們的戰鬥目標是什麼呢?
當然就是「拆」剩下的神盾,讓更大的部隊能上來。這代表他們上來之後,目標可能是各地的載台、雷達或指揮中樞。雖然台灣島上的這類「據點」之多,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甚至比多數軍人認知的數量都要來得多,因此共軍要拆光,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他們可能要持續「降」,一直「拆」才行。
此時陸軍的價值就出來了。陸軍在全台各地都放了一天內可以抵達「相關據點」的野戰部隊,但他們現在是大部隊,原本的功能是去濱海地域與共軍登陸的大部隊決戰;所以要對抗共軍丟上來的小部隊,第一首選還是各種國軍特戰單位。
台灣現有特戰單位的確可以用來保衛上述據點,而且其訓練與裝備都蠻對應這種需求了,所以不用什麼改變。但因為這類據點實在太多,光靠特戰可能有點不夠,老共也可能突然把小部隊丟在附近(一天之內可以抵達)沒有特戰的地方,這時就要靠臨近據點的一般野戰部隊趕過去「平亂」。
就是機車
我在前一篇也提到,台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大部隊,而且光是自己人的大部隊(旅級)要運動就很困難了,如果對手也是旅級大部隊登陸,就會超級「卡點」。就算是只在兩條東西向的主要河川之間移動,差不多兩三個營就會造成塞車,因為你軍車在跑的時候,無法禁止民車同時使用道路。或根本就卡在路上。
如果老共丟小部隊上來,還丟在沒有特戰的地方,那你在第一時間就只能調動附近的一般戰部隊去抓人。這應該是出動偵搜和裝甲車火速趕到現場,戰車或反甲單位就沒啥必要性了,因為老共不太可能派小部隊上來還帶裝甲。
但就算是裝甲車火速出擊,台灣也常是營級編制,甚至是旅級思考,一個命令下達加裝備檢整,大概要拖三小時到半天;就算部隊出去了,要呼叫火砲時,又要回到旅級才叫得到。這在打流竄的小股敵方部隊時就會顯得笨手笨腳,人家都不知道跑哪邊去了,你還在駐地沒有出發。
所以面對小部隊敵軍,就需要「快速反應」「機動單位」。我認為陸軍的野戰部隊可以試著讓某些連級單位改編成類似「獨立連」的建制。過去是孤絕的高山、濱海、離島才會有獨立單位,但在大駐地其實也可以有這種單位。
這些在大部隊中的獨立連,就是用來做快速反應之用。他們能擁有第一線戰鬥的決策權,自己就可以呼叫火砲和海空支援,若擔心連長太菜頂不住,就編給中校缺。這種連有自己的甲車,自己的迫砲,自己的偵搜,自己的戰術輪車,就是一個營有的編制與功能,就盡量濃縮成一個連。
我認為本島野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單位應該改編成為這種「獨立連」,營部只提供補保等後勤支援,而戰鬥命令是直接從旅部(甚至軍團)直接下給連長,連長就自己出發。
這樣的連就很容易做「快速反應」了。在戰備狀態時(對手都有可能空降了,一定超級戰備的吧?),連長一叫,整個連大概一個小時內就能從駐地營區傾巢而出。營區防守呢?看交給後備還是營部連吧,不然找民營保全算了,反正真打到這種程度的時候,睡覺用營區的防守也不太重要了。
當然以戰力來說,這些「獨立連」要一對一去處理共軍丟上來的小部隊(通常是特戰),理論上是頂不住;但至少他們反應快,又因為全連都是自己人,可以不拘形制(必要的時候搭民車也行),以最快的方式抵達現場,開始與對手
「膏膏纏」,等待特戰或增援部隊來,或是等其他的「獨立連」趕到。
這種獨立連就是「機車」。
我前面講到機車很適合台灣的地理環境,但真要「派上戰場」,大概也真的只有後備的散兵遊勇適合,因為機車做為載具的性能落差很大,最重要的是這運具比馬還遜,不能用來真的衝鋒,只能做一般的移動。
但「機車」這「小個體」、「輕量化」、「高彈性」的概念,卻值得進一步應用。我們過去常有小單位就是要「精銳」這樣的想法,代表當然就是特戰單位,但其實「機車」有高價款,也有平民款,如果只是要趕去現場,那就平民款就好了,先到再說。
這些獨立連不需要操作太高階的武器(拖飛已算高階了),就是步兵槍彈迫砲打一打就好,如果能搶在對手小部隊之前抵達據點,那就自然進入防守狀態,協助原本一定不夠的據點守軍來擋。如果據點已經被打下來呢?那就試著把對手「定」在原地,不讓他們離開去下個據點。
除了這種功能之外,這些獨立連也比較能在戰局糜爛時進行跨區支援:如果橋梁道路都爆了,大部隊實在很難有計劃、有秩序的移動去增援其他已被大部隊登陸、突破的地區。像台中苗栗之間的橋如果全斷,大部隊要跨河南北增援就會相當麻煩,可能還要工兵造橋鋪路,慢慢推進。
但如果是獨立連,只要連長一個念頭決定棄甲車改步行,過河後改利用民車(卡車、公車、貨車,甚至是機車),一樣還是能展現某種程度的支援效果。至少人過去了,必要時可以取用現地部隊的資材和裝備。
「獨立連」看來非常好用,那剩下的大部隊呢?至少還有一半的野戰是大部隊,大裝甲,大戰車,什麼都大。而且因為獨立連會用到的重裝備或高階武器沒那麼多,這些武器就又會往「大大」單位擠,使得他們看起來就更加的「軍容整盛」。
這種大部隊當然也有其自身的存在意義。
剩下的大部隊
第一個存在意義,就是像國軍一般的戰術想定,在共軍大規模登陸時,趕到海邊去殲敵於灘頭,殲不了就邊打邊退,等待其他友軍跨區支援。所以第二個存在意義,就是(前面講過要慢慢來的)跨區支援了,就算老共打下了某些地帶,增援的部隊也可想辦法抄他後路,或是和他們在開闊地帶纏鬥。
除此之外呢?如果這些野戰單位沒有其他存在意義,那我可以保證,這些大部隊在真正開打時會從頭看戲看到尾。因為正如前述,兩岸真開打,就算台灣一路潰敗,理論上也會在本島陸戰開始前停戰。如果美軍支援海空軍,那麼就算打個不分勝負,主戰場也會是在台海。
基本上只有美軍死都不來,台灣政府堅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共軍又完成船團登陸,台灣的這些大部隊野戰才有真正出場的機會。這種投資報酬率也太低了點,這種陸戰就算一時打贏了,之後老共持續進行海上封鎖,在美軍依然不來的狀況下,台灣一直撐著也是「意味不明」,只會搞到像國共內戰時被封鎖的那些北方都市,沒什麼好下場。
以成本效益來說,這種投資的報酬真的太差了,這也就是許多人主張國軍養野戰是因為「大陸軍主義」,是反攻大陸的幽魂不散,是為了滿足陸官人馬的職缺需求。
但我認為這些「大」單位仍有第三種存在意義。在我
前面的十篇論述中,我提過國軍應該先把人力物力擠往海空軍、離島野戰,剩下的才是本土野戰。本土野戰一定會因此大缺員(現在就超缺人了),那就「向前補滿伍」,每個營先湊滿幾個連,然後依實際現有人數調整編制(裁掉空單位編缺)。接著又是本篇提到的獨立連,這些單位又會吃掉一些人力,但可以吐出一些武器。
剩下的是什麼呢?「少少人」與「很多武器」。你仔細算算,就會發現這些我前面稱為「大大」的「大野戰」單位,其實也沒有多大了。扣掉指參等旅部、營部、後勤單位,他們的「實戰」人數可能和獨立連差不多,甚至還少一點。
他們雖然行動彈性比較低,反應比較慢,又受到上級指揮牽制,但真要出去「轟轟」,仍是個可以馬上辦「煙火節」的狠角色。與其他陸軍的「平民百姓」相比,他們算是派頭的貴族。
「可是如果沒有敵人會上岸,他們不是一樣只能看戲嗎?」
我認為這些「最後的貴族」就算沒有真的上場,還是一樣能展現「嚇人」的效果,就算真的不幸真要上場,也有最強的「擾人」作用。所以他們還是有存在的意義,而討論這些「貴族」,還可以延伸到國軍改革的最後、也最重要的一個議題,就是思想改造。
國軍需要一套新的意識形態,而這意識形態變革的重要性,得要這批貴族有所體認才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