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島》、「作者已死」與放映後教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部以孩子與狗為主角的電影,卻引起「各路豪門各自註解」⋯⋯你信哪一個?

前陣子與愛狗的朋友欣賞《犬之島》,電影結束後的對話令我印象深刻:「是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呢!」「沒有吧?!你難道不覺得最後斑點(註:主角的前任保護犬)被供奉在神社裡,有濃烈的政治意涵嗎?」「咦?不是享清福嗎?」相同的劇情,人們卻有非常不同的切入觀點:這樣的現象引發了我的興趣,於是我便在幾個影迷社團中,貼出了「徵求觀點」的貼文,作為整理分析之用,最後就是這篇文章的誕生。

raw-image

✳本文「不會」提供家安老師對《犬之島》劇情的看法,對劇情評論有需要的讀者,可參考我所搜集的資料庫連結

你可有聽見太鼓的聲音?

整理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一篇媒體平台上的「成文評論」都有提及「太鼓」這個日本傳統樂器,然而,就以我為例,在看電影時其實不曾特意留意到它,也相信一定有其他人是如此。

raw-image

那麼,為什麼每篇評論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太鼓,又或者說,它在各篇文章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整理後我們可以發現,太鼓出現在以下兩種段落:

一、描述這是以日本為背景的電影。

二、呈現自己喜歡這部電影的理由(電影配樂相當用心)

也就是說:為了支持自己的評論立場、與合理描述自己的觀點與感受,我們會先呈現「客觀事實」再說明「個人看法」。同樣的概念也發生在導演背景的描述上:一般而言,選片時普羅大眾較重視劇情、議題或影片類型,較少留意導演,更遑論他執導過的作品與手法;但許多影評都會再三強調導演相關背景知識,甚至也有影評提到,作者本人因為本片特別去看導演之前的作品(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或以相關作品作為「本片有/無強烈政治隱喻」的立論基礎。

raw-image

然而,根據我所收集到的樣本,有一半的影評人認為結局帶有黑暗的政治色彩、而另一半則舉起「人類與動物共處」的大旗歡呼著。當每篇評論都提到與影片相關的「真實」,為何仍有如此兩極的看法呢?而是否問題出在「樣本有限」:當我們蒐集更多的事實,就能判斷哪一種觀點更為準確呢?

作者死亡,讀者誕生

為了瞭解影片主旨,或許最直覺的作法是「將麥克風遞給編劇」,請他細細說明他的創作理念。然而,如果你熟悉「作者已死」的觀點,一定了解這並非一個好作法。

法國知名文學理論家與評論家羅蘭・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觀點:「作者死亡,文本才能誕生。」死亡不是指要等到作者辭世,我們才能評論,而是指如同上帝,象徵權威(authority)的「大寫作者」(“Author” instead of “author”)必須消失:

文本意義的產生不再來於作者,而應倒過來將注意力放在(不同文化背景)讀者與文本間所進行的創造性對話上。

也就是說,任何試圖追溯「原意」的嘗試都是徒勞的。文本的意義該由讀者來決定,我們無法在作品源頭(origins)中尋找意義,意義只存在於讀者帶領文本抵達的目的地(destination)之中。然而當每個讀者都帶著文本前往不同方向時,我們又要如何判斷各種詮釋是否貼切合宜?

詮釋:一段新奇且合理的文本旅行

一篇作品問世後,可能有數千、數萬甚至數十萬的讀者讀過,一開始每個人都可能有一些不一樣的猜測,⋯⋯,然而有一些特別聰明、或著運氣特別好的人,可能就『福智心靈』的猜到了比較好的方向。——〈詮釋:猜測與檢測的遊戲〉,朱宥勳

朱宥勳提到他認為一個深刻的「詮釋」應具有的核心特質:「既有新奇的創見,又能用嚴謹的邏輯證明它合理。」回想一篇令你印象深刻的評論,是否就有著獨創且深刻的洞見呢?同時,為了有嚴謹的邏輯證明,電影讀者(影評人)們也就養成前文所述,先舉實例、再論述的習慣作法。

✳具體判斷評論的原則,可參考五個原則判斷你是否對文本「過度詮釋」〉 ,朱宥勳。

結語:放映後教室=電影文本+知識學習

從《犬之島》的評論整理出發,隨著「咚咚」的太鼓聲,我們終於到了本文尾聲:「放映後教室」的簡介。

我相信:會點進這篇文章的你是喜歡閱讀「影評」的,對吧!

無論你閱讀影評的習慣是在看電影前、看電影後、甚至是「不打算看電影而是為了解劇情」——我希望你記得,每當你看完一部電影,一定要來放映後教室走走

raw-image

影評寫作專題【放映後教室】,強調「放映後」再來看,不為其他,就為了讓我們因為看完電影有所交集,以提供你後續的方向與看法。因為同樣的文本隨著不同讀者前進到不同的目的地,而深刻的詮釋之旅,將充滿新奇、且又嚴謹合理的風景。

放映後教室 以「知識」加值,輔以「教育」的觀點,因為我相信:時時學習才能有所成長,透過深入剖析,陪伴你形成你自己的觀點。

比起電影結局,放映後教室給你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格局。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收穫,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相同的文章!

我的影評全文刊載在家安老師的放映後教室中,請穩定追蹤,第一時間收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家安老師的沙龍
124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家安老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08
原來瑪利歐討厭蘑菇,而為了成為拯救公主的人,他懂了: 「真正讓我們不快樂的是我們對於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Thumbnail
2023/04/08
原來瑪利歐討厭蘑菇,而為了成為拯救公主的人,他懂了: 「真正讓我們不快樂的是我們對於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Thumbnail
2021/02/02
人的一生,總在追尋某些事物:貧困時,我們一求溫飽、孤單時,我們尋找一個懷抱;種種挑戰在我們的生活裡時時浮現,而在遭受迫害、面對壓力時,我們能相信自己嗎? 《銀龍出任務》以隱世的龍和逃避現實的人,與你分享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
Thumbnail
2021/02/02
人的一生,總在追尋某些事物:貧困時,我們一求溫飽、孤單時,我們尋找一個懷抱;種種挑戰在我們的生活裡時時浮現,而在遭受迫害、面對壓力時,我們能相信自己嗎? 《銀龍出任務》以隱世的龍和逃避現實的人,與你分享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
Thumbnail
2020/10/21
「細胞的命運,和一個身體的命⋯⋯哪邊更重要呢?」當癌細胞面對白血球的質疑時,我們忽然發現:原來我們都忘了我們是活在微生物的世界。它們才是地球的主宰。
Thumbnail
2020/10/21
「細胞的命運,和一個身體的命⋯⋯哪邊更重要呢?」當癌細胞面對白血球的質疑時,我們忽然發現:原來我們都忘了我們是活在微生物的世界。它們才是地球的主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9870 永動機,是目前在科學上不可能的機械,就像把吐司綁在貓上是種空想。但台灣價值卻是在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種實實在在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9870 永動機,是目前在科學上不可能的機械,就像把吐司綁在貓上是種空想。但台灣價值卻是在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種實實在在
Thumbnail
蚵子寮漁村紀事/登台之路:八十八顆芭樂籽/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瀑布/王者的祭典
Thumbnail
蚵子寮漁村紀事/登台之路:八十八顆芭樂籽/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瀑布/王者的祭典
Thumbnail
首先先請帥氣逼人的五條悟老師開場助陣!(我超喜歡他,順帶一提咒術迴戰劇場版網飛買囉,快點去看!) 難道今天要寫咒術迴戰?不不不,今天不寫文,今天要給自己鼓勵一下喔,因為…已經連續四篇文章登上方格子及時精選囉!分別是: 成人級愛情:這局下好請離手! https://vocus.cc/article/
Thumbnail
首先先請帥氣逼人的五條悟老師開場助陣!(我超喜歡他,順帶一提咒術迴戰劇場版網飛買囉,快點去看!) 難道今天要寫咒術迴戰?不不不,今天不寫文,今天要給自己鼓勵一下喔,因為…已經連續四篇文章登上方格子及時精選囉!分別是: 成人級愛情:這局下好請離手! https://vocus.cc/article/
Thumbnail
隨著電影的蓬勃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影評人為我們帶來精采的電影分析,讓我們能一窺幕前未察覺到的隱藏秘密!即刻起,加入 vocus Premium 會員,首月訂閱僅 1 元,同時暢讀方格子多位創作者的精彩深度影評!
Thumbnail
隨著電影的蓬勃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影評人為我們帶來精采的電影分析,讓我們能一窺幕前未察覺到的隱藏秘密!即刻起,加入 vocus Premium 會員,首月訂閱僅 1 元,同時暢讀方格子多位創作者的精彩深度影評!
Thumbnail
如題所示,半年以前原本刊登在關鍵評論網專欄上的文章都已經搬至方格子本站平台了。歡迎讀者觀看閱讀,但不得轉載。 先提供我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和個人最喜歡的七篇文章:
Thumbnail
如題所示,半年以前原本刊登在關鍵評論網專欄上的文章都已經搬至方格子本站平台了。歡迎讀者觀看閱讀,但不得轉載。 先提供我個人認為比較有代表性和個人最喜歡的七篇文章:
Thumbnail
論說文章的構築需要在題幹、素材與切入角中進行完整的串聯,才能作出通情達理、脈絡暢通的篇章。只是單純羅列出龐大的作品擺出刺蝟的架式無法與他者互動;看似想揭起認知革命的人最終只會成為萬針輪插的針山沒能傳達─如何面對動畫的內容? 與其恐懼而抗拒,不如認識並加入─媒體識讀與創作的熱情,不正由此而來嗎?
Thumbnail
論說文章的構築需要在題幹、素材與切入角中進行完整的串聯,才能作出通情達理、脈絡暢通的篇章。只是單純羅列出龐大的作品擺出刺蝟的架式無法與他者互動;看似想揭起認知革命的人最終只會成為萬針輪插的針山沒能傳達─如何面對動畫的內容? 與其恐懼而抗拒,不如認識並加入─媒體識讀與創作的熱情,不正由此而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