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並不是已經知道要怎麼做,才開始去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什麼是自學呢?從我聽到這個名詞,到接觸到不同的自學生,到跟他們聊天,「什麼是自學」這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翻了好幾翻。這個自學,指的不只是實驗教育法裡的自學,不只是不去學校上課,而是,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

一個人自己如何去學?這裡的「一個人」,指的不是數字上的「一個」,而是指「我」。「我如何去學?」指的是我知道我想要會什麼,所以我想辦法去學;或是我不一定想要會什麼,我只是有興趣,我想要接觸看看。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想辦法去學,不管是自己摸索,或跟別人學,這聽起來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嗎?但好像不是,跟自學生聊天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雖然人們總是覺得,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應該是理所當然?)

raw-image
  • 在上個月的「自學生日常展」與自學生聊天。展覽本身沒有展品,沒有什麼厲害的「成果發表」。展覽本身就是自學生自己。一人一張小桌,一張卡片,寫著自己的自學經歷,剩下的就等經過的人,停下來問,停下來聽,停下來一起思考自學的種種。(自學生日常展

「毫無頭緒」就是我一開始的寫照

軒是十二歲的女生,十一歲開始自學。她說她是在學校裡可以表現得很好的學生。但是剛開始自學時,全部都要自己安排的時候,其實有點痛苦,因為她不確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剛開始我完全沒有做事情。每天起來,不知道要幹嘛。」

昱是所謂的資優生,男生,十八歲開始自學。他同樣是在學校裡可以表現得好的學生。但剛開始自學的時候,他也說他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你說你毫無頭緒喔,『毫無頭緒』就是我一開始自學的寫照啊!我做那個性向測驗,全滿跟全零意思是一樣的,看不出自己到底是對哪一項特別感興趣。但唯一的差別就是對事情有沒有好奇心。既然好像都可以,那我就一件一件事情去試。」

他們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他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昱進了資優班後,發現原來資優班只是把藝能科的時間縮減,多出來的時間拿去上主科,雖然也有專題研究跟科展,但比重並不多。這打破了他對資優班的想像,他以為資優班應該是透過特別設計過的課程,能夠引發學生的個別才能──資優班應該要有這樣的功能才對。

但資優班卻不是這樣,勉強來說只能說是超強升學班吧!但升學卻不是昱進去資優班的目的。對昱來說,這不是他想要的學習。那麼他想要學的是什麼呢?他坦白的說,之前因為什麼都做得來,什麼都可以,所以反而沒有去想,沒有去想如果時間都變成自己的之後,他想要做什麼。

所以可以這麼說,軒和昱都是把自己丟到空空的狀態裡後,才開始去想,自己想要什麼。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之前因為是滿的,所以「可以不用去想」。

這有別於我之前對自學的想像。我一直以為去申請自學的學生,都是因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才自學。但後來發現,不少人是因為開始自學後,開始摸索後,才慢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比如昱,他開始一件一件事情去試,從以前做得來也不討厭的事情去試,看看自己會不會繼續下去。他現在替自己安排的課程是打擊樂,以及英、日文。他白天在燒烤店打工,晚上上課。他替自己找老師,他認為學費應該要自己負擔。

我喜歡什麼?我的臉到底是什麼樣子?

我喜歡什麼?我的臉到底是什麼樣子?

有足夠的空白,才能開始摸索

就算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一定知道要怎麼學──這是我在聊天中所得知的,自學的第二種狀態。M說,她高一的時候,非常明白自己不想在學校待下去了,但是不想去學校,又能去哪裡?實驗學校的學費以及需要家長配合的程度,她知道自己家是沒辦法的。好不容易知道有申請自學這條管道,但是家長不支持,「別人都可以在學校待下去,為什麼你不行?」

最後雙方妥協,可以自學,但家長要求M必須把學籍寄在學校,而且要回學校上一些課。M覺得都已經自學了,但時間還是被切割,還是要去上不想上的課程,所以M後來蹺課,學校的學分自然是拿不到。學校的學分拿不到,對M來說不是重要的事,因為那不是M要的東西。

「不去學校上課之後,你平常怎麼安排自己的課程?」

M說,老實說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安排,雖然她喜歡文學和歷史,但她還是在自學計畫書上寫了國英數自社,因為對於那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她也不曉得要怎麼切入。她說自學開始的每天,她都睡到飽才起來,睡飽吃飽後,才開始想自己要做什麼。

後來在自學的那段時間裡,她認識了一群自學生,他們一起思考理想的教育該是什麼樣子。她發現文學、歷史、社會運動與教育,是她想要花時間與心思繼續下去的方向。聽M說的時候,我覺得這些方向可能原本就是她感興趣的,但若不是因為自學有足夠的空白可以讓她不設限的去摸索,她可能無法在高中時期就開始自己喜歡的東西。

並不是已經知道要怎麼做,才開始去做。而是開始去做,才會知道想怎麼做。這是我在這幾個自學生身上,感受到最深刻的東西。

有些大人會跟小孩說:「你現在不要想那些有的沒的,先把書讀好,把試考好。書讀好了,考到好學校,自己想做什麼,以後再去想。」於是很多學生把書讀好了,拿到好成績了,大學畢業了,畢業之後才第一次面對空白,才第一次開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做什麼。

而想不出來的人,找不到方向的人,大人說,「你們怎麼那麼沒有想法?」沒有想法其實很正常,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機會擁有空白。

「我真的知道我想要什麼嗎?」

我曾經讀過兩間大學。讀第一間的時候,因為不認同老師上課的方式,我開始蹺課。現在想來,蹺課是消極的抵抗,如果更積極一點,應該去跟老師討論關於上課的方式,教育的理念,他們到底期待學生是什麼樣子,而他們用的方法,會把學生變成什麼樣子。但是當時的我很弱,我不曉得該怎麼做,我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我選擇消極的逃避,逃避到最後發現這樣不行,根本畢不了業。其實我也不想畢業,但不畢業對母親很難交代。

可是,不想上的課,無論如何我也無法逼自己去。於是我決定重考,把自己丟到另一間學校去。這其實是很悲哀的決定,因為我發現,我不想在原本的學校待下去,但我現在離開學校,我要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發現自己一無所用,而且我沒有把自己丟到社會去的勇氣。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再丟到另一間學校裡去。我覺得自己很窩囊,我無路可去。

那時我二十歲,「我真的知道我想要什麼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能再待在把學生當做機器的科系裡。「我真的知道我想要什麼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很弱,活到二十歲還沒有勇氣。「我真的知道我想要什麼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不能再騙自己,不知道就不知道,我現在開始想,現在開始去試,現在開始不要跟討厭的東西妥協,現在開始只把時間花在想做的事上,並且不能感到心虛。

現在回想,讀第一間大學的我,跟我遇到的自學生非常相似,差別只在我們覺醒的年紀。有時候想,自己實在是醒得太慢了,但也覺得還好自己有醒過來。醒過來之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件事,變得那樣理所當然。可是為什麼在那之前,會那樣被綁住?

是什麼把我綁住?

是什麼把我綁住?

自學

所以也可以說,我是從讀大學之後,才開始「自學」的。先知道自己討厭什麼,不要什麼,然後慢慢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也不是一開始想要的東西,自己就知道該怎麼要。老實說,那段時間很痛苦──無法認命,卻又找不到方向,想著自己就要這樣一天度過一天嗎?鐘聲還沒響就醒了,然後坐在床上,等著第二個鐘聲,然後想著一節課都過去了就不要去上了,然後想著,那麼今天我要給自己安排什麼呢?

我去圖書館看書,讀許多我覺得有趣的書,我還影印,還做筆記;我去看展覽,我可以在美術館待上一整天;偶爾我也會去上課,上我喜歡的課。理應我該覺得很踏實,但我不踏實,因為我修不到學分,我無法畢業,我被自己綁住。

後來我給自己辦退學(不是休學,因為不想讓自己有退路)。但因為不曉得該去哪裡,所以先選擇重考(雖然我覺得重考是窩囊的決定)。但是重考的時候,我有了與以往讀高中時不同的體驗。那次重考所讀的書,雖然明明跟從前一樣都是教科書,但我卻讀到有趣的東西──比如歷史,我對照中國不同王朝考試的制度,再對照現在的台灣,有的就像是現在台灣的大考,有的像是推薦甄試,然後每個王朝的考試制度為什麼要那樣設計,當然各有各的原因。我發現教育制度也是一樣,不同王朝因應前朝的問題,試著做出修正,但每個制度依舊有每個制度的問題。

我沒辦法講得很細,因為我沒有去背;但我當時重讀時是有意思的,分析那些內容是有意思的。最後我重考的成績並不好,這是當然,我不是為了分數去讀,加上記性本身又差,但我讀得很快樂。

想說的是什麼呢?我想說的是,自學的一開始可能並不明朗,並不如以為的海闊天空,因為要自己找方向,找方法。但一旦進入狀況之後,那種充實的感覺會讓自己停不下來。就像我之前提過的數學,我從前在學校的數學成績不好,也不是什麼聰明的人,但我思考我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時,會想到忘記要睡覺。

migu:「我們要去哪裡?」

migu:「我們要去哪裡?」

自己開始去學想學的事,開始去做想做的事,慢慢的方向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覺得自己想做的事就有能力去做,不再擔心自己能力不足,不再受限於既有的經驗。那跟之前那種在空白裡不安的感覺,截然不同。但如果不曾有過空白的不安,我可能沒有機會認識自己。

曾聽過有人這樣問自學生:「你想要怎麼學呢?你要怎麼安排呢?你怎麼知道你要怎麼做?」一個大人這麼問一個十九歲的男生。我心裡想著,他當然可以告訴你他想要怎麼做,也可以給你漂亮的計畫表,但問題是學習這種事,從來就不是照著計畫表在走。

學習是什麼?學習是在學習的這個當下,認識與感受自己與這個東西的關係,有點像是交朋友。如果這是我想交的朋友,自然我花在他身上的時間會變多,慢慢的我會越來越認識這個朋友,知道自己想要跟這個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關係慢慢建立,這個人(東西)對自己來說的位子也就漸漸明朗,我會越來越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態度、方法來與對方相處下去,而我認為這是無法計畫的。

自學,不會有一套固定的方法,也不是別人那樣有用,對自己來說就有用。自學,永遠是摸索,不論是在什麼樣的年紀。

(文中學生名均為化名)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athleen-avatar-img
2020/04/18
很有共鳴,我現在高中畢業,也對自學有興趣,因為我想因為需求和問題而去主動探索、思考和解決,而不是為了虛無的標準、未來和眼光而去盲目硬讀配合,到頭來去世後只留下一堆垃圾、污染上和我那腐爛的屍體在萬物依賴的地球。
劉岳樺-avatar-img
2018/08/09
謝謝妳寫下這些 我是一個休學生,從你的文字我感受到好多與我過去經歷相似的共鳴 很多年輕學子也許都正在經歷這種感覺,但在不知道其實大家都是這樣的情況下 很多人可能容易自我懷疑,進而產生對於未知的害怕、退縮 我覺得這樣的經歷確實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其實就是必經的過程 :)
上學好日子-avatar-img
2018/07/09
謝謝你記錄下自己與自學生的對話!這幫助我們釐清了許多關於自己與自己做的事情:)
廖瞇-avatar-img
發文者
2018/07/09
謝謝你們跟我對話,你們也讓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5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廖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我是一個自學生,一個不太擅長寫小說/文章但卻很愛寫的自學生。 第一次在這個平台寫作,所以這篇文章將會是一個類似自我介紹的文章,還有簡單的聊一下自學! 未來我希望能夠在這裡記錄我的更多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幫我點個喜歡? ps不太會寫文章請多包含
Thumbnail
我是一個自學生,一個不太擅長寫小說/文章但卻很愛寫的自學生。 第一次在這個平台寫作,所以這篇文章將會是一個類似自我介紹的文章,還有簡單的聊一下自學! 未來我希望能夠在這裡記錄我的更多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幫我點個喜歡? ps不太會寫文章請多包含
Thumbnail
好久沒有好好地坐下來寫東西,特別是自學的紀錄,倒也不是沒有發生甚麼可以寫的,比較多的時候是一種好像這樣也是一種自學的平常態沒甚麼,或者是說就算發生這樣的事,也可能跟自學沒有關係,所以有點不知道寫或不寫。不過,隨手記錄下來的短文,再重新審視後發現這段時間的自學,比起前一年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Thumbnail
好久沒有好好地坐下來寫東西,特別是自學的紀錄,倒也不是沒有發生甚麼可以寫的,比較多的時候是一種好像這樣也是一種自學的平常態沒甚麼,或者是說就算發生這樣的事,也可能跟自學沒有關係,所以有點不知道寫或不寫。不過,隨手記錄下來的短文,再重新審視後發現這段時間的自學,比起前一年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自學生的學習安排究竟要怎麼開始? 從計畫自學到開始自學,每個階段的小孩都呈現不同的樣貌,也無法一言以蔽之。方法有百百種,最核心的想法呢? 如果我們相信學習動機是最重要的起始,讓小孩自主地選擇他要學習的方向,那麼除了等待、擴大小孩對這世界的視野和好奇機會,讓他有選擇權之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Thumbnail
每年的4、10月是自學生的大月,想要申請自學的學生需要在這個月遞交出一份計畫,在這份計畫裡面,經常被期待要看見自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的規劃,或者換句話說是”讀書”計畫。如果我們這樣想:一般體制就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計畫,很可能是由學校班級老師撰寫,或者甚至是整個學校行政團隊的
Thumbnail
每年的4、10月是自學生的大月,想要申請自學的學生需要在這個月遞交出一份計畫,在這份計畫裡面,經常被期待要看見自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的規劃,或者換句話說是”讀書”計畫。如果我們這樣想:一般體制就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計畫,很可能是由學校班級老師撰寫,或者甚至是整個學校行政團隊的
Thumbnail
自學生跟學校上課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接下來當然就是接著往前,而不會有「開始」探索人生的課題。這就像是本來就會自己點餐的客人,不會因為進入自助餐廳或中式餐廳或速食餐廳就不會點餐,倒是口袋需要有足夠的錢,才能夠買得起心目中最高級的美食。
Thumbnail
自學生跟學校上課的同學比較不同的是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接下來當然就是接著往前,而不會有「開始」探索人生的課題。這就像是本來就會自己點餐的客人,不會因為進入自助餐廳或中式餐廳或速食餐廳就不會點餐,倒是口袋需要有足夠的錢,才能夠買得起心目中最高級的美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