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font-size: 34px; font-style: normal; letter-spacing: -0.5099999904632568px; text-indent: -3.4000000953674316px; white-space: pre-wrap;">《殖民之後?台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心得-中國的概念與民族主義中的非歷史性</spa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中國,我們認為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如果說,這只是人為建構出來的民族想像呢?

先就近代國家概念來說,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中國,是在19世紀末才被梁啟超「發明」的,在建國的過程中透過創造共同歷史以塑造整體,就出現了始自黃帝(甚至不知道有無此人)的線性發展單向中國歷史,然而在建構此單向性時,其實也就遺棄了此外的一切。

如果又說,中國(China)其實是生於翻譯呢?


China 跟 Chinese 是西方先開始使用,使用 Chinese 稱該地的人民,基此順勢地被 Chinese 的政府採用來定義自己的國家、文化、語言以及人民,而這是因為要在國際關係中建立對等地位,創造西方式的民族國家所致。這也在書中引用施愛東著作的一段葡萄牙武裝商人伯來拉(galeote Pereira)在明代監獄的際遇中對話趣聞中反映出這件事:伯來拉問中國人為什麼中國是China ?卻得到沒有這個名字的回應,於是他又問那你們的國家叫什麼名字?如果別人問你們是哪國人要怎麼回答?中國人給出的答案是,儘管現在歸一個統治但古代有很多國王,各國仍有其最初之名,此些國即現在的省,整個國家現在叫做大明,人民就是大明人。

非歷史的歷史主義


在書上也提到:「『中國』的實體化表現在一種非歷史的歷史主義中:也就是利用歷史來支持歷史真實性尚存疑問的時間、空間主張,把在最後一個朝代才成為帝國版圖一部份的領土空間—而且那個時代的主權概念跟民族國家的主權概念也不一樣—推溯回遙遠的過去。我們今日所認識的『China』,是一個具連貫性、集權化的官僚專制體制,但這其實是先經過元朝(蒙古人)的整併,到了明朝(一三六八年至一六四四年)與清朝(一六四四年至一九一一年)才設計出來的。這些王朝加起來延續了六世紀之久(大致與西亞的奧斯曼帝國相仿),與此前一千五百年帝制期間相繼出現的二十多個分裂政體(其中有些國祚與明、清相當,如漢朝和唐朝)大相徑庭。直到蒙古人的元朝(一二七五年至一三六八)以前,這個地區一直見證著統一王朝與『多國、多中心體系』之間持續不斷的政治動盪。但在最後這六世紀間,穩固的官僚君主政體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統一局面,後人卻反而把這種印象投射到該地區的整部歷史上。」,這就表述了「中國」這個國家的建構歷程,蓋因中國目前控制的領土近半是清朝在18世紀併入的,包括圖博、新疆、蒙古、滿洲、台灣(不過台灣應僅能稱於特定意義上受到中國的控制,尤其在1895年清朝也將台灣領土割據給日本)及地方族群於西南占有之領土,且這些地域於19世紀末納入體系前都是「朝貢」區而已。

「現代國家在政治與文化上把自己詮釋成民族意志的展現。另一個同樣很重要、而且可能更重要的特徵是,現代國家宣稱代表的民族,其存在主要也是由國家賦予的,國家尤其著力強行塑造單一民族文化,藉此將無可避免的族群分歧結合起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中,是由國家供給給民族養分,民族也成為支撐國家的意志核心,然而民族主義所造成的後果-或說代價,引用書中一段我想是適切的說明:「複雜的歷史消融在所謂的『中華五千年歷史』裡,而這五千年歷史不僅可為收復失土的主張提供基礎,一旦被支配民族出現分離主義跡象時,也能拿來充當展開帝國式鎮壓的依據。...對於在二十世紀早期構想出以『中國/China』為國名的人來說,『中國/China』代表一個與過去的革命性斷裂,而如今的『中國/China』,已經在維繫它存在的神話底下成為囚徒。非歷史的歷史主義是所有民族主義的特色。」

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


那民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關係呢?民族建構與殖民主義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將既有事物進行重整,後者是以新代舊;但兩者都是會於組織與文化上,進行強制統一凌亂的共性(commonalities)時,使用暴力,這在面臨族群差異時會更加清楚地顯現出該相似性。此外,為了建構出一個統一性,就會造成文化滅絕(cultural genocide)的現象,對象包括了宗教、文化載體的語言以及習俗。然而這其中也有個弔詭的現象,反殖民的運動卻同時也是殖民的運動,在對抗殖民者的同時,內部的凝聚也就造成了對差異的消彌,然而這也就相同於殖民者對於被殖民者所做的,惟此意志凝聚卻又是反抗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即便達成了反殖民目標,其間之差異仍可能會出現而產生衝突。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0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代台灣民族意識的興起肇因於任何中國政權企圖以專斷的方式宰制台灣本土的反彈,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透過獨裁統治的手段侵害台灣人之權力的過程中也只得自身被台灣人「敵對化」,進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中國」與「台灣」兩個互不相容的鬥爭路徑。
Thumbnail
當代台灣民族意識的興起肇因於任何中國政權企圖以專斷的方式宰制台灣本土的反彈,不論是中國國民黨或中國共產黨,透過獨裁統治的手段侵害台灣人之權力的過程中也只得自身被台灣人「敵對化」,進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產生的「中國」與「台灣」兩個互不相容的鬥爭路徑。
Thumbnail
[成王敗寇]為封建皇朝興替之寫照,朱元璋起義代元建立大明,明又亡於清,清又滅於國民黨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建立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ROC),建國以來歷經北伐,抗日,剿共,國事紛亂不已,苦難重重民不聊生,尤其抗日戰爭期間,馬列信徒中國共產黨酋毛澤東叛出國民黨,在蘇俄共產極權扶植下,武力
Thumbnail
[成王敗寇]為封建皇朝興替之寫照,朱元璋起義代元建立大明,明又亡於清,清又滅於國民黨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建立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ROC),建國以來歷經北伐,抗日,剿共,國事紛亂不已,苦難重重民不聊生,尤其抗日戰爭期間,馬列信徒中國共產黨酋毛澤東叛出國民黨,在蘇俄共產極權扶植下,武力
Thumbnail
本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要來談談有關民族發明學的一些概念。 「民族」( nation)這一詞彙產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意指人類基於歷史、語言、政治意志或文化而集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同一時期的政治運動上也相當流行將民族與國家( state)等同視為人類群體在政治上獲得最大幸福的最佳途徑。
Thumbnail
本系列講座的最後一講,我們要來談談有關民族發明學的一些概念。 「民族」( nation)這一詞彙產生於十八世紀晚期的歐洲,意指人類基於歷史、語言、政治意志或文化而集合在一起的共同體,在同一時期的政治運動上也相當流行將民族與國家( state)等同視為人類群體在政治上獲得最大幸福的最佳途徑。
Thumbnail
筆者在《論一個中國》一文中提到自秦始皇統一天下, 到清宣統宣退位的2133年間(221BC〜1911AD), 中國共有五次分裂, 但各分裂體均自認自己是中國, 因此雖分裂但未分離仍然是一個中國,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都堅稱自己是中國, 如北朝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稱北朝為「索虜」, 可見雙方都認為自己
Thumbnail
筆者在《論一個中國》一文中提到自秦始皇統一天下, 到清宣統宣退位的2133年間(221BC〜1911AD), 中國共有五次分裂, 但各分裂體均自認自己是中國, 因此雖分裂但未分離仍然是一個中國, 南北朝時南北雙方都堅稱自己是中國, 如北朝稱南朝為「島夷」而南朝稱北朝為「索虜」, 可見雙方都認為自己
Thumbnail
日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宣布新課綱,以推廣雙語教學為目的推行漢語教育,將蒙古語授課的「語言和文學」、「政治學」以及「歷史」改為漢語授課,引起眾多蒙古人不滿,遂開始了大型的抗議及罷課罷工等活動。然而不只蒙古地區,無論是西藏獨立運動,抑或新疆地區的再教育營事件,我們都能見到中國嘗試以語言作為政治手段,
Thumbnail
日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宣布新課綱,以推廣雙語教學為目的推行漢語教育,將蒙古語授課的「語言和文學」、「政治學」以及「歷史」改為漢語授課,引起眾多蒙古人不滿,遂開始了大型的抗議及罷課罷工等活動。然而不只蒙古地區,無論是西藏獨立運動,抑或新疆地區的再教育營事件,我們都能見到中國嘗試以語言作為政治手段,
Thumbnail
本篇將分析蔣介石在二戰後期,以其著作《中國之命運》描繪出的國內外戰後局勢規劃,以及國內民族政策的內容。地緣政治和民族同化為其主要考量,也反應了當時中國人對於非漢民族作法的基調。在未來美中協力架構下,也將成為中華民國對包含臺灣人在內的邊疆各民族,進行同化政策作法的邏輯。
Thumbnail
本篇將分析蔣介石在二戰後期,以其著作《中國之命運》描繪出的國內外戰後局勢規劃,以及國內民族政策的內容。地緣政治和民族同化為其主要考量,也反應了當時中國人對於非漢民族作法的基調。在未來美中協力架構下,也將成為中華民國對包含臺灣人在內的邊疆各民族,進行同化政策作法的邏輯。
Thumbnail
「邊界」與「邊疆」有何不同?認同「漢族=中華民族」的中國人又怎麼看待「邊疆」?國民黨政府在二戰前,對於這些區塊的統合是否成功?而他們希望對此做出怎樣的規劃?背後又是怎麼樣的思維運作?本篇將接續前篇,繼續對此進行解析。
Thumbnail
「邊界」與「邊疆」有何不同?認同「漢族=中華民族」的中國人又怎麼看待「邊疆」?國民黨政府在二戰前,對於這些區塊的統合是否成功?而他們希望對此做出怎樣的規劃?背後又是怎麼樣的思維運作?本篇將接續前篇,繼續對此進行解析。
Thumbnail
在中國轉型過程中,邊疆各族意欲脫離中國,而漢族企圖繼承大清帝國疆域、界定其領土邊界與取得邊疆戰略領土的野心,反對邊疆民族獨立與自治運動。依循此歷史脈絡,並結合戰後美中合作的國際框架背景,即能理解國府為何以血腥手段對待「邊疆」臺灣,及臺灣人反殖民、受民族自決浪潮形成的民族主義、其尋求民主自治的行動。
Thumbnail
在中國轉型過程中,邊疆各族意欲脫離中國,而漢族企圖繼承大清帝國疆域、界定其領土邊界與取得邊疆戰略領土的野心,反對邊疆民族獨立與自治運動。依循此歷史脈絡,並結合戰後美中合作的國際框架背景,即能理解國府為何以血腥手段對待「邊疆」臺灣,及臺灣人反殖民、受民族自決浪潮形成的民族主義、其尋求民主自治的行動。
Thumbnail
當各國間的分歧越來越明顯的時候,經濟衰退,也許將會給下一次的世界性動亂帶來驅動力。對於前途一旦感到悲觀,出於自保的本能,就必然要抓住同類中的大多數,所以民族主義有其存在的必然,甚至大行其道。
Thumbnail
當各國間的分歧越來越明顯的時候,經濟衰退,也許將會給下一次的世界性動亂帶來驅動力。對於前途一旦感到悲觀,出於自保的本能,就必然要抓住同類中的大多數,所以民族主義有其存在的必然,甚至大行其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