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蝦,一個要說夕陽好像也不是很夕陽的產業,印象中伴隨著濃濃那卡西風味的背景音樂、擺在角落的彈珠台跟格鬥電玩、可能放在門外角落或已經丟掉的投幣式電動幼兒騎乘設施、還有磚砌烤架或電爐烤架,加上被爸爸媽媽牽著的回憶、波登過境跑來台灣被特地帶去釣蝦那集節目。
要說有甚麼台灣風味事物的代表,釣蝦場絕對能夠榜上有名。
要說我對釣蝦最初的印象,那可能是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
老爸經營養殖業的朋友邀請我們去他家玩,女人們在室內客廳沏茶嗑瓜子配電視聊天、小孩結夥東奔西跑,灌蟋蟀抓金龜子、男人們則是搬著凳子到蝦池邊,把餌粉調成球、調整浮標的高度,甩竿之後,一邊盯著池裡的小亮點,叼著菸一邊天南地北胡侃了起來。
後來又跟著老爸跑了幾年釣蝦場。那時候的釣蝦場進化得很快,從一開始沒有屋頂的蝦塭到蓋起屋頂;簡陋的鐵皮屋小蝦池旁邊,砌起了一墩一墩的碳烤窯;從單純的放鉤釣蝦,到定時投餌,乃至於在蝦身上纏上彩頭,甚至旁邊還多了釣魚池;到開始為了幫顧客安頓孩子放置了投幣式電動木馬、投幣式電動遊樂器、投幣式卡拉OK;從DIY炭烤蝦子到代客料理服務,最終成了附設快炒,有些釣蝦場甚至順從了客人最基本的人性慾望——附設的卡拉OK包廂還可以幫忙叫小姐坐陪。
直到前些日子跟伴侶一同經過某處深夜仍人聲鼎沸的釣蝦場,我才驚覺:一晃眼已經十幾年,出門求學之後卻再也沒有握過釣蝦桿。
雖然伴侶從未接觸釣蝦,做為人生體驗的一部分還是欣然接受了這個提議。
拿了釣竿之後,先請工作人員幫忙調整浮標。當然也可以將釣竿垂直插入池中手動測水深,但是考慮到自己無法接受沾過池水的釣竿握把,最後還是放棄這個比較原始的方式。
隨著釣竿一同附上的,是一盤做為釣餌的雞肝跟小刀,有些店家會提供更加高竿的加值服務,像是可以另買餌粉或活餌之類的,然而只是作為趣味的話,基本款的雞肝便足矣。
用小刀片將雞肝細分為小塊,剛好可以蓋住釣鉤的份量就好,上好餌料之後輕輕地對著想要的地方放竿,蝦子是一種很邊緣的生物,他們喜歡躲在類似岩石縫隙的地方,所以一般對著牆角扔都能有不錯的效果。
然後,就是開始研究「等待」這門學問了。
當浮標開始上下晃動,先不要太心急收竿,有可能是蝦子先試探著咬餌看看,也有可能是用夾子在逗弄釣鉤,這時候立刻抽竿,通常不是嚇跑蝦子,就是得到殘肢斷螯。
想吸引蝦子把吊鉤一口吞下,你得像個欲拒還迎的少女般,一拉一放之間假作活餌掙扎逃走之貌,此時蝦子一心急,餌就會咬得更深,也就能順利把蝦子拉上來而不用擔心它跑走了。
雖然是說得這麼一口好蝦,然而殘酷的現實嘲笑著我們的生疏:兩個小時過去了,兩人總和只釣了六條蝦。
在櫃檯大叔毫不掩飾地大笑歡送之下,我們踏出了釣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