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特務|2018 高雄電影節|《比基尼月亮》──你的真實不是我的真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如果在電影院隨機抽問觀眾:「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差別在哪?」相信大致會得到這類答案:「劇情片是虛構的,紀錄片是真實的」。但是,正如最近一張知名勘災照片所提醒的,圖像的裁切、構圖、配色方式,都會影響同一個景象(或「真實」)所帶給人們的感受。電影的鏡頭與剪接是有主觀意識的,鏡頭的凝視是冷靜自制還是熱切窺探?剪接的手法想造成何種情緒?如何選擇將哪些畫面擺進成品?這些都代表了背後那隻手的意志。

1994 年曾以《暴雨將至》的環形敘事驚艷影壇的導演米柯.曼切維斯基,今年新作《比基尼月亮》(Bikini Moon)用「偽紀錄片幕後花絮」的形式,探索理應著重「真實」的紀錄片,在導演的意志與觀點影響下,到底呈現何種真實?而劇組的作為與干涉,又如何帶動真實事件的質變?

《比基尼月亮》的故事發生在紐約,一群紀錄片劇組在社福機構拍攝無家可歸的人與社工的談話,這群電影人近身用影像紀錄遊民自述淒涼的處境,導演崔佛指示著何時將鏡頭拉近,拍攝老流浪漢臉部特寫。同時,劇組也注意到旁邊一位自稱比琪妮的非裔女遊民,她很有「故事潛力」:她看起來精神不穩定,是伊戰退伍軍人,當年原以為把自由帶進了伊拉克,結果換來自己無家可歸的生活,還有個女兒被社會局帶走,她非常想拿回監護權,卻無計可施。

或許因為這位女性既上相又有故事性,崔佛拉著劇組跟著比琪妮,讓女友凱特說服她,由劇組幫忙尋找住處、並拍攝紀錄片。

raw-image

比琪妮的生活充滿殘酷與不堪,崔佛起初的立場是從旁觀察與利用比琪妮的各種遭遇,必要時操作事件發展方向,以期能拍出精采紀錄片換得名聲,甚至博得日舞影展青睞。

凱特則一心想幫助比琪妮,然而這個「幫忙」並不如字面那樣充滿真善美。凱特可說是「左膠」加上白人中產階級罪惡感的化身,她似乎想以救世主的身分拯救比琪妮,來消化內心的空虛,以求自我感覺良好。劇組幾度試圖幫比琪妮找尋落腳處,終究仍淪落街頭,於是凱特決定讓比琪妮住進自己與男友同居的家,但又不斷發生更多毀滅性的後果。凱特以自己的經驗與理想,認定比琪妮需要何種幫助,卻一次次失敗,這很諷刺地對應到比琪妮在伊拉克的軍旅生涯──當年美國在伊拉克幫的這個「忙」,也並未改善平民生活,甚至造成不少負面影響。

崔佛與凱特都很有理想性,一人可能是為私利與前途,另一人或許是為某種靠自我犧牲得來的優越感,但這些理想一再被比琪妮帶來的現實逼到極限。更複雜的是,崔佛與凱特後來都深深捲入比琪妮的生活,成為比琪妮世界的角色之一,因此原本只是被觀察者的比琪妮,後來竟反客為主,觀察拍攝她的人,尋找凱特與崔佛的弱點,引導起故事的走向。畢竟比琪妮是個街頭生存者,「操弄他人」是生活必備技能。當旁觀的紀錄者涉入故事本身,某種化學效應干擾、改變了原先事實的本質,改寫了三人的生命軌道,某方面等於虛構、創造了他們的未來。

這凸顯了媒體「選材」與「提煉」的手法與角度,會大幅影響、操弄著作品與觀眾。光是拍一座金字塔,從側邊拍與從上面拍就長得很不同,何況拍的人同時還當起建築工人,對外型挖挖補補,改變金字塔的樣貌?不論再怎麼努力貼近真實,每部紀錄片依舊只是對現實的一種感知方法,都難免帶著電影製作人/導演的主觀理解與私慾。

raw-image

那麼,屬於比琪妮的真實又是甚麼?她面對的困境是,從軍造成的影響延續至退伍,加上精神問題,社會經濟地位不斷下沉,也就更無法拿回女兒監護權。久而久之種種創傷令她心靈破碎、也難以信任他人。每回凱特用一廂情願的方法幫助她,比琪妮就註定再做出一個衝動、毀滅性的決定來破壞所有爬上去的可能,困在惡性循環中。

如果說比琪妮所在的處境艱難,那麼當她改變觀看的視角,跳脫出來成為觀眾,更是痛苦。先前她以性換宿時,她從拉著房東進房關門、到再度開門穿過劇組成員拿起家當擺放,都帶著一切只是家常便飯的麻木態度;但後來劇組與她回顧影片播到這段時,大夥陷入尷尬沉默,原本開心說笑的比琪妮臉垮了下來,暗示著客觀凝視自己的真實處境,甚至比身陷其中更不舒服。

raw-image

常說「人要面對現實」,但一般人所謂的現實,對比琪妮這種處境的人有何幫助?凱特在她所認知的現實邏輯之中,努力尋找幫助比琪妮脫困的機會,反而一再弄巧成拙。說到這,就要談起《比基尼月亮》接近尾聲的奇幻轉折了──有個理應屬於比琪妮幻想的玩意,竟成為真實,或者說,在導演曼切維斯基虛構的真實中,它是真的。這個安排,令比琪妮的世界與劇組的世界同步、交疊了,他們唯有在此時,總算暫時用同樣的眼光看待世界,觀眾也被拉進這樣的觀看角度,接受比琪妮感知的現實。之後他們參加夜間嘉年華,在人群歡呼聲中,華麗裝扮的變裝角色、搭配著耀眼的各色燈光,一起跟比琪妮卡在一個瘋狂奇幻世界,只有在那裡的她,可以找到一點點快樂。

身為觀眾,看到這兒實在傷感。畢竟在結局以外,可以想像製片與劇組人員完成影片後,能領到薪水,或許也帶來名氣與機會,凱特甚至還獲得一份生命的禮物,唯獨比琪妮生活毫無起色,恐怕將繼續下沉,只剩想像力來美化破爛生活。

或許生而為人,面對著無法滿足的人生,終究只能在現實裡可用的材料中,找出能讓活著感受更好的東西。凱特可以幻想她真的幫助了誰,從某種角度看,那或許是真實;比琪妮的奇想,如果找到適合的角度,或許它也是真的呢。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去定義他人的真實?

raw-image

透過《比基尼月亮》這樣帶著超現實與實驗味道的片,導演對紀錄片的虛實做出了深度沉思與辯證,一層層鋪陳著真假──整個故事是導演虛構的真實,故事中的拍片者在這個虛構真實環境中操弄著被觀看者,讓原本沒介入時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而被觀看者在腦中又有個如假似真的現實。這像是個大型實驗箱,站在最外頭的導演米柯.曼切維斯基操縱一切,箱裡的假故事發展,提醒觀眾過往看過的紀錄片,即使感覺真實,依舊難避免人為操作。但同樣地,導演也不時點醒觀眾,此刻觀眾領悟的一切也是他的意志與操弄,甚至片中有段關於比琪妮操作槍枝的 YouTube 影片,上傳者 ID 正是導演的名字米柯(Milcho),再再讓人無法忘記導演正在引導他的觀眾。

《比基尼月亮》片頭副標寫著:「關於一個童話故事的紀錄片」,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打從開端就已模糊。其實兩者從未對立,紀錄片的價值不在於佯裝本身是純粹的客觀與真實,它從本質上就不可能。紀錄片能做的是藉由更多詮釋角度,照亮更多面向,減少思考的盲點。或許更重要的是包容他人的觀點,用開放的心去理解吸收,畢竟你的真實,可能不是他人的真實。

(全文劇照提供:高雄電影節)
《比基尼月亮》(Bikini Moon)
米柯曼切維斯基|美國|2017|DCP|Color|102min
2018.10.29(一)19:00@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7F
2018.11.02(五)16:30@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7F

【釀特務】2018 高雄電影節專題
大師致敬|米洛斯.福曼 ── 凝視瘋狂之眼 by 波波
國際視窗|《比基尼月亮》── 你的真實不是我的真實 by Lizzy
成長之詩:釜山短片節特映|沒有明天的成長,只剩徒勞的傷痕 by 陳太陽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社群時代,有人被迫陷入遭觀看的窘境,有人主動販賣隱私。你展示好,被它人嫉妒,同時又有人環伺,期待你暴露醜態。最終世界充滿敵意眼光,你能怎麼辦呢?當個好人,或者逃得遠遠的,到宇宙去,這些都與你無關,可能會更快樂。
Thumbnail
社群時代,有人被迫陷入遭觀看的窘境,有人主動販賣隱私。你展示好,被它人嫉妒,同時又有人環伺,期待你暴露醜態。最終世界充滿敵意眼光,你能怎麼辦呢?當個好人,或者逃得遠遠的,到宇宙去,這些都與你無關,可能會更快樂。
Thumbnail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
Thumbnail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執導的電影《巴比倫》描述1920年代好萊塢電影剛開始崛起的時期,當時的默片電影沒有聲音,僅靠演員的表情與肢體動作搭配字幕畫面來講述情節;且被視為大眾低俗娛樂,地位遠不如百老匯舞台劇。
Thumbnail
當家國、種族、進步與原始、人間與靈界之間,那條幽微的界線逐漸模糊,置身於交界處的我們,面臨思想的撞擊,走回自身、或是更深處的,面對生命的探問──千千萬萬,必須小心,一不小心是會被摔碎的,而這正是生命的凶險。
Thumbnail
當家國、種族、進步與原始、人間與靈界之間,那條幽微的界線逐漸模糊,置身於交界處的我們,面臨思想的撞擊,走回自身、或是更深處的,面對生命的探問──千千萬萬,必須小心,一不小心是會被摔碎的,而這正是生命的凶險。
Thumbnail
四名緩緩步入人生終章的高齡女性,以及一個戲稱自己為「多肉動物」的少女,她們為何一起穿上比基尼?引逗好奇心的故事設定,以「奶奶集體失蹤案件」揭開序幕,邀請讀者與強大的歐巴桑軍團、早慧的鬼靈精女孩凱婷同行,這趟旅行有喜劇的輕快、八點檔的狗血,歷經暴雨和陽光,最後,這群女子會看見怎樣的光景呢?
Thumbnail
四名緩緩步入人生終章的高齡女性,以及一個戲稱自己為「多肉動物」的少女,她們為何一起穿上比基尼?引逗好奇心的故事設定,以「奶奶集體失蹤案件」揭開序幕,邀請讀者與強大的歐巴桑軍團、早慧的鬼靈精女孩凱婷同行,這趟旅行有喜劇的輕快、八點檔的狗血,歷經暴雨和陽光,最後,這群女子會看見怎樣的光景呢?
Thumbnail
學者Peter Bondanella將《大路》《騙子》《卡比莉亞之夜》歸在一起成為「恩赦與救贖三部曲」,確實這三部片有著相互呼應的主題與形式結構,都有人性在殘忍現實中望向宗教般超越的希望,而且在轉型之作《生活的甜蜜》之前,也很容易將《卡比莉亞之夜》放在新寫實主義時期的尾端。
Thumbnail
學者Peter Bondanella將《大路》《騙子》《卡比莉亞之夜》歸在一起成為「恩赦與救贖三部曲」,確實這三部片有著相互呼應的主題與形式結構,都有人性在殘忍現實中望向宗教般超越的希望,而且在轉型之作《生活的甜蜜》之前,也很容易將《卡比莉亞之夜》放在新寫實主義時期的尾端。
Thumbnail
《顫役輪迴》從一開始的長鏡頭就成功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一個道盡權力結構的長鏡頭,玩耍的孩童、宅邸的母親、巡迴的軍隊、勞動的黑奴,電影不斷溯源,告訴我們前者的舒適生活如何得以成立,而後者的痛苦是具體的,女主在車上凝視這一切,一個男人被束縛著,一個女人在嘶吼著,她嘗試逃離,最終還是被套索套住脖子,被槍決
Thumbnail
《顫役輪迴》從一開始的長鏡頭就成功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一個道盡權力結構的長鏡頭,玩耍的孩童、宅邸的母親、巡迴的軍隊、勞動的黑奴,電影不斷溯源,告訴我們前者的舒適生活如何得以成立,而後者的痛苦是具體的,女主在車上凝視這一切,一個男人被束縛著,一個女人在嘶吼著,她嘗試逃離,最終還是被套索套住脖子,被槍決
Thumbnail
在眾多新寫實電影作者中,費里尼是一名不斷打破規則的作者。最終他掙脫了新寫實的美學包袱,不以狄西嘉式的人道主義為創作核心精神,而以非寫實的夢境、幻想書寫,探詢並企及一種烏托邦式的真理境界──即巴贊所言的天使意象。簡言之,信仰是費里尼畢生的電影命題,它指出了天使與魔鬼如何在當代與後現代社會中浮現與作祟。
Thumbnail
在眾多新寫實電影作者中,費里尼是一名不斷打破規則的作者。最終他掙脫了新寫實的美學包袱,不以狄西嘉式的人道主義為創作核心精神,而以非寫實的夢境、幻想書寫,探詢並企及一種烏托邦式的真理境界──即巴贊所言的天使意象。簡言之,信仰是費里尼畢生的電影命題,它指出了天使與魔鬼如何在當代與後現代社會中浮現與作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