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邁阿密的Julia Tuttle 銅鑼灣,有著一整排比鄰而居的帳篷。別誤會,這看起來繽紛多彩的帳篷城鎮可不是什麼露營勝地,而是100多位有性犯罪前科者登記的住所。另一頭,在佛州的一間Walmart超市旁也擺放了一些家當,這兒是數十個同樣有性犯罪前科者登記的住所。在這個沒水、沒電、沒有衛浴設備,居住環境極為簡陋的地方,許多有前科者卻只能無可奈何的住下,其中還不少是被保釋關送來這兒。這個帳篷城市的成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佛州近年來推動的法規—限制有性犯罪前科者必須居住於兒童少年活動場域(如學校、托兒所)2500英尺之外(實際距離在各社區仍有些許不同),不少郡同時禁止這些有前科者進入收容家庭的收容所與機構。為此,許多帳篷城市的居民表示:「不管搬到哪兒都離2500英呎的限制範圍太接近了。」而使他們遍尋不著居所。當當地執法機關不斷地收到檢舉與抱怨,而開始考慮關閉、撤離這個帳篷城市,而另一頭的超商經理也表示性犯罪者將超商地址列為自己的居所非常不妥; 這些無家可歸者卻表示他們實在是被政策逼得無可奈何、無處可去。(1)
除了帳篷城市,佛州近年來對於性犯罪議題推動的許多法案與通過的法條,都引起了許多人權團體與民眾的關注、甚至抗議聲浪。抗議的浪潮認為,這些快速通過的政策並沒有考慮周延,反而是過度地剝奪了有前科者的人權、甚至造成更多遊民等社會問題。然而,另一方面致力於將佛州打造成美國對性犯罪最嚴苛城市之一的重要推手—Lauren Book,卻毫不遲疑地認為這些手段是必要的、而她也會不遺餘力地繼續努力下去。到底,這些法案為何引來不少爭議呢?而究竟,Book 的信念是否能妥善的保護民眾、達成她的目標呢?與性犯罪相關的法律與矯治計畫可說是非常廣泛,本文將從列舉幾個 Book 家族致力於將佛羅里達推向對性罪犯最嚴格的州相關的影響談起。
(本文為方便閱讀,將sex offender、sex predators、sex criminals統一以“性侵犯”稱之。此涵蓋範圍廣泛,並不代表法院判決結果、亦無意標籤化相關族群。另外,本文以受害者通稱遭受性侵犯、性犯罪影響的族群,但不代表所有觸及族群的自我認同 (e.g.有些人視自己為Survivor而非Victim)。)
修法的重要推手之一
Lauren Book 的身份包括政治家、倡議者、作者、基金會創辦人.....,但這一切都與她身為性侵害生存者的身份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2) 她在Ted Talk 演講、自傳、和許多採訪當中表示,自己在11歲到16歲期間被住在家中的女保姆性侵、虐待長達6年之久。(3) 在經過一連串與司法體制周旋,以及與PTSD、憂鬱、厭食等創傷後反應的復原歷程後; 她便致力於預防性犯罪、保護受害者的相關工作。(4)
Book 的工作引起正反兩方不同的爭議。其中,獲得多數正面評價的包含:推動預防性侵害事件並教導孩童自保的課綱、<Walk in My Shoes> 橫跨佛羅里達州的倡議活動、Lauren’s Kids 組織提供父母的教育諮詢與指導等等。然而,另一方面持反對意見的人對於Book的行為和她推動的法案都表達了不滿。首先,許多團體認為Book 以參議員的身份投票通過為自己的 Lauren’s Kids 組織帶來150萬美金的政府補助,卻是納稅人買單、觀感不佳。(5)
另一方面,許多族群對 Book 近年來興奮地表示自己提案與協助通過的“近兩打” (實為數十條) 法案 (6),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他們認為,這些法案限制性侵犯居住與活動範圍、強制所有州民有義務通報疑似性侵案件、強制性侵犯駕照的註記、加重性犯罪的懲罰......等加深了標籤化與排擠。研究指出具有性犯罪前科的人當中,無家可歸者的再犯率是有固定居所者的四倍之多。因此,質疑聲浪也認為此法案造成更多具有前科的遊民到處漂盪,不僅無益於矯治與防治犯罪、反而只會推波助瀾、增加再犯率。
此外,Florida Action Committee等組織也對限制性侵犯居所等法案表示反對意見。他們表示,這樣的行為只會造成”滾雪球效應”。(10)當一個地區開使限制性侵犯的居住範圍,便會迫使這些有前科的人搬移到相鄰的地區; 最後各個地區便會接種的被迫也設下同樣的規範避免湧入的人潮,滾雪球般地加深了排擠的限制居住法規。然而,這樣不斷循環立法、被迫搬遷、又立法限制住居的過程,只會造成更強大的排擠效應,使得許多有紀錄的遊民無家可歸、沒有融入社會的可能。
另一方面,許多民眾與人權團體也對Book接二連三推動的法條非常感冒。他們認為這樣進行限制、排擠性侵犯/前科者,只是一味的隔離、標籤化、逼迫他們。例如,有民眾認為強迫性侵犯在駕照上註記並無易於防治性侵害發生,只是讓有前科者更難生活、受異樣眼光。此外,”Missouri-based Women Against the Registry“組織的領袖Vicki Henry更是率眾反對限制性侵犯居所等相關法案。聲明表示,他們認為這樣不斷抹黑與排擠的行為“太超過了”,只是一再再的“防止有前科者再次投入社會、不給他們機會成為有產值與貢獻社會的好公民、更傷害他們的家人”。(11)
結語
在這個全球有4200萬性犯罪受害者的社會中,如何預防可以阻止的犯罪、並協助受害者邁向復原的漫漫長路,一直都是人們努力的方向。然而,究竟在過程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成效又會如何,卻總是爭議不斷。以Lauren Book為例,她自身的韌性令人敬佩,但其所推動的法律卻引來許多反對聲浪。唯有和平理性的持續開啟對話空間,才有可能共同達成不同手段與想法背後,那共同努力避免性犯罪的核心目標。
參考資料:
- Miami Herald
- Miami Herald 其自傳 <It’s Ok to Tell>
- Ted Talk <From Victim to Survivor: Find Your X…but First, Find Your (Wh)Y?
- 相關報導Miami Newsweek
- Florida Action Committee
- Lauren's Kids 官網
- 原文是: “Not too long ago, the penalty in Florida for failure to report animal abuse carried a stiffer penalty than failing to report child abuse”, Retrieved from Miami Newsweek
- 原文是:“...... barred from living within 2,500 feet of schools, parks, daycare centers and other places where children congregate.” Retrieved from Miami Herald
- 原文是:““My sister has five different real-estate people looking for places for me,” said Baker, who said she was convicted as a man, Gregory Baker. “Every place they picked, it was too close.” Retrieved From Miami Herald
- Florida Action Committee
- 原文是: “Vicki Henry, says the backlash against sex offenders "has gone too far." She says that laws like the ones Lauren has pushed for prevent offenders from ever getting jobs or being productive members of society and that such demonization unfairly hurts their family members.”Retrieved from Miami Newsweek
責任編輯:謝承育 核稿編輯:杜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