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智力測驗:《人肉搜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序:當人際互動遇上通訊軟體

Your friend is typing
通訊軟體大大改變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受,以及與其他人的距離。即便稱為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每一則訊息都可能是經過多次修改,斟酌再三才送出的文字;反觀線下(off-line)的相處,反而因為少了「緩衝時間」而多了些尷尬,多了點不知所措,甚至可能煩惱:「怎麼找不到貼圖可以用?」
這樣的改變,不僅發生在本就彼此認識的人身上,更在素昧平生的人們間發酵。
人肉搜索(Searching)這部電影,藉由數位畫面呈現了網路世代的開始至今,人們對關係的摸索與重新定義。

上傳你的生活:網路資訊如何重建個人輪廓

劇情描述男主角大衛(David)因為女兒Margot的無預警消失,試圖透過科技蒐集/尋找蛛絲馬跡。
本片非常驚人地沒有使用實景鏡頭來敘事,而是透過各種科技產物,包含來回切換的瀏覽器分頁、Facetime對話、Youcast 直播,甚至是監視器等畫面來帶動劇情進展。
女兒Margot和父親David的對話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思考,
這些網路上的資訊,真能建構出我們對人的理解嗎?
要認識陌生人,肉搜他的臉書、IG發文已經是臺灣人的習慣;然而這些年,我們似乎也從「加不加親人好友」的糾結中長大了:氾濫的平台、網站蓬勃興起,能從臉書看見瞭解的可能還是片面的你;困難的是如何撈出來自眾多匿名/具名平台各自擁有的零碎資訊,彙整並讀出重要內容。
透過不斷按下「忘記密碼(forget password)」,父親David就像駭客一般,回溯到亡妻的yahoo信箱,讓女兒Margot在網路上的足跡一覽無遺:無論是直播的自動存檔、同學通訊錄上的青澀註記(哪個男孩暗戀過Margot?)、最常造訪的網站、甚至是每筆在網路銀行的交易紀錄。
被解開密碼的Margot電腦
這些資料不僅幫助David找到Margot最後出現的地點,甚至幫助了身為觀眾的我們認識了「未曾謀面」的Margot。
於是,「透過網路來建造個人的完整資料」這件事似乎是可行的。然而在此同時,編劇精心設計的轉折卻又點醒了我們:
網絡的真實是經過編輯的

媒體識讀:#FindMargot v.s. #ParentFail

網際網路廣為人知的特性包含虛擬社群和匿名(胡毓祥,2011),電影裡Margot的離奇失蹤就與這種「網路角色扮演」(Role playing)有關。
原來,兇手是在直播網站上化名為女性角色(Fish_n_chips)的鄰居男孩,Robert。他們從小就認識,於是頭貼照片來自免費圖庫的「Fish_n_chips」真的與Margot成了莫逆之交。然而遺憾的是,雙方的見面並沒有擦出愛情的火花,反而因為一場意外,Robert竟一不小心把Margot推落到山縫之間。
Robert的IG帳號,Fish_n_chips
但是,為何運用網路肉搜的David,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抓到這位與女兒有密切往來的網友?
原來,Robert的母親正是辦案的警探。她透過操作資訊與輿論,刻意誤導辦案方向。為了保護兒子,她甚至誘使更生人偽證,只求Robert的行跡不被發現。
左為警探,有意阻擋父親揭露案件真相
除了明顯的惡意操作,在事件爆發後,因為 #FindMargot 風潮爆紅,前天才跟父親David說自己與女兒不熟的女同學,竟在鏡頭前自稱為「摯友」而聲淚俱下(當然,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讚與分享。)同時,網路上也出現了強調自己家長身份的網友批評,「這樣的故事不過是父親自導自演!」引起新的hashtag #ParentFail,集體檢討、指責David家庭失能。
不是說「我跟她不熟」嗎?
豐富的網路資料讓我們真的能夠不出家門、卻知天下事,但也會因為沒有正確的媒體釋讀素養,讓自己成為散播、甚至產製假訊息的人。
不同於以往閱讀和互動的分野,在網路上的溝通只需1人在場,使得多數大眾在使用上偏向單向接收訊息,於是閱讀來源、品質不一的文本就像在進行日夜不間斷的「智力測驗」——哪些是假新聞、哪些是偏見與歧視 ?一不留神,我們就成了轉傳Line群長輩文的推手。
作為閱聽眾的我們必須好好磨練自己對他人操作痕跡的敏銳度。而在線下的相處,我們更需要建立具支持性的關係。

在說出「一定是別人帶壞他的」前,重新檢視關係裡的社會支持

289名好友中,父親一個也不認識
為了找尋女兒蹤跡,想問親朋好友時,David才驚覺自己竟然不認識任何一個女兒的朋友!在瀏覽對話紀錄後,他也搞不懂:為何女兒似乎很常跟叔叔Peter吐露心事?甚至因為通訊軟體上語意不清的字詞,誤以為親弟弟與女兒發生亂倫。
原來,我並不了解她。
無論身處哪個世代,為人父母都常會感慨: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孩子變得陌生了呢?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David和Margot,即便有網路能隨時聯繫,訊息內容卻總圍繞在「倒垃圾了沒?」、「考試成績如何?」等日常瑣事而少去理解女兒思念母親的心情。
因為你永遠不會問她的心情!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心理學用語,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交流的結果,關於個人感受、察覺或接受來自他人的關心或協助(Reber, 1995)。誠然,運用「真實人際關係」和「網路人際關係」截然二分的概念思考時,我們能發現「匿名」與「便利」的網路互動形式正好能提供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一個滿足社會支持的管道:在網路上,他們能更勇於談論自己,表達日常生活中未能抒發的情感。然而,個體想從關係所獲得所需的情感依靠,是不分管道媒介的。
從女兒Margot的直播紀錄中,我們看見David總是避而不談亡妻;在通訊軟體上,總是打了又刪「你媽媽也會以你為榮」,讓父女之間的關係總存在一個疙瘩,顯得距離遙遠。
若不解開心結,遠傳,更是距離。

結語:溝通創造文明,網路形塑關係

「溝通創造了文明。」從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來看,媒介對於溝通與知識表達影響深遠。一個新媒介誕生,必定引發新興型態的溝通、傳播、知識運用及傳承等方式之不同,進而人際關係產生變化,導致各個機構、社會組織改變,而產生新文明。——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謝清俊。
《Searching》總拍攝時間僅有 13 天,甚至不到兩週,然而整個後製期程卻長達2年。漫長的後製是為了整理拍攝素材,打造完全由電腦視訊畫面構成的世界觀,而從網路評價與熱度看來,本片顯然成功了。
在此同時,大銀幕上龐雜的資訊量點醒了我們,我們必須正視「媒體識讀」這項能力的培養,因為時時刻刻都有人運用新興媒介來創造、傳播觀點;而近來我們運用網路的方式,也重新形塑了我們對人際關係的看法,無論是實是虛,「社會支持」才是讓我們與他人連結的重要內涵。
你是否跟父母、朋友也有些沒打開的心結呢?擇日不如撞日,今天就試著跟他聊聊看吧!

參考資料

  1. 胡育祥(2011)網路作為下一個社會的媒介:在互動與閱讀之外。
  2. 王嵩音 (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
  3. 謝清俊(1998)網際網路與知識的傳承。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啟發,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評論。

穩定追蹤我及專題「老師的放映後教室」,便能即時收到下一篇影評通知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3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安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愛情音樂劇」來評論《男孩愛最大》就可惜了! 取材自美國 St. Luke in the Fields教堂為無家可歸的LGBTQ+青年所設置的藝術接納計畫,《Saturday Church》為臺灣點亮了實施同志教育的明燈
無論是學業、感情、或是夢想,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正在憂心、或想追求的事情。比較兩部電影後,老師認為: 是否能真正「解決憂愁」,重點在於你如何「認知」到自己的願望,又如何決定行為的。你,會走進哪間店呢?
在眾片環繞之下的《媽媽咪呀2》,是否仍有可看之處? 放映後老師認為:「如果你看過《媽媽咪呀1》,那就不該錯過2,因為這次1+2才是一部電影。」
為什麼劇中的老師這麼無能為力? 揉合了暗黑奇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將我們從小到大曾有過的妄想一次解放。然而比起興奮,追完全劇卻感到更加空虛惆悵?這是因為你還沒找到具體的改善方法!就讓在影集中缺席的老師現在來告訴你「三個解放教養壓力」的秘密:
改編自〈私的迷思〉,《孔雀》主要討論中產階級家庭為了唸私校所付出的代價。然而,比起老生常談「私校/明星學校是否真的值得追求?」我認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影集《孔雀》藉由奇幻包裝點出的不只如此:
一旦人們掌握了「遙控器」,便會恣肆地將個人需求、主觀想法,將「意志」加諸在他人身上——就如同「教養」這可愛又可怕的發明。
以「愛情音樂劇」來評論《男孩愛最大》就可惜了! 取材自美國 St. Luke in the Fields教堂為無家可歸的LGBTQ+青年所設置的藝術接納計畫,《Saturday Church》為臺灣點亮了實施同志教育的明燈
無論是學業、感情、或是夢想,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正在憂心、或想追求的事情。比較兩部電影後,老師認為: 是否能真正「解決憂愁」,重點在於你如何「認知」到自己的願望,又如何決定行為的。你,會走進哪間店呢?
在眾片環繞之下的《媽媽咪呀2》,是否仍有可看之處? 放映後老師認為:「如果你看過《媽媽咪呀1》,那就不該錯過2,因為這次1+2才是一部電影。」
為什麼劇中的老師這麼無能為力? 揉合了暗黑奇想,《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將我們從小到大曾有過的妄想一次解放。然而比起興奮,追完全劇卻感到更加空虛惆悵?這是因為你還沒找到具體的改善方法!就讓在影集中缺席的老師現在來告訴你「三個解放教養壓力」的秘密:
改編自〈私的迷思〉,《孔雀》主要討論中產階級家庭為了唸私校所付出的代價。然而,比起老生常談「私校/明星學校是否真的值得追求?」我認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影集《孔雀》藉由奇幻包裝點出的不只如此:
一旦人們掌握了「遙控器」,便會恣肆地將個人需求、主觀想法,將「意志」加諸在他人身上——就如同「教養」這可愛又可怕的發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ChatGPT 對話機器人應用日益普及,AI 技術的應用帶來全新的體驗和風險。換臉技術和深偽技術的濫用,已成為詐騙的新手法。值得思考的是,AI 技術也可為正義而用,科幻電影《詭計女孩》中,AI 技術成功幫助抓獲性暴力犯罪者。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無名小站網紅、熱烈討論的PTT八卦版、珍藏的奇摩文,現在還找得到嗎? 你是否想過,如今習以為常的網路生活,有一天可能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正經歷一場浩劫,大量的網頁、影音資料如同被按下刪除鍵,消失在數位洪流之中。這種「數位失憶」現象,值得我們台灣民眾提高警覺!
有了網路,世界猶如被收於網中,本來十萬八千里外的人事物,都變得近在咫尺,可以隨時關注和參與。然而當任何一件事變得過於容易,做起來就會相對不經大腦,像是湊熱鬧、出名、賺流量,都只要動動手指就行,那麼誰還管自己轉發或刊登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先撈到好處再說吧。
Thumbnail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則短片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則短片,大意是有個女孩認識了一個不使用社群媒體的男生,她開始很焦慮的跟朋友討論,甚至認為這個男生根本不存在,現代人的存在價值,只能靠著社群來證明了嗎?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序章 「這是個關於在虛擬網路找尋失蹤者的回憶,而我們則是尋找失蹤者的人。」 打算寫一本回憶錄的Q太,這時詞窮了,如同一名文采空洞不入流的文學家般,腦子裡只剩下最基本的開場白。 「先生女士們,感謝你們的捧場。」 然後在舞台上忘詞,缺乏專業並與雇主履約的糟糕表現,忘卻四周、遺失自我、
Thumbnail
這一部其實很警世,關於幾位女性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後,引來了一個變態的狙擊。當然有人會說「那些女生這樣公開自己的生活,被搔擾好正常吧。」正常個屁!就算她們有那麼一點點過度分享,她們的家人也不應該被影響。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家庭成員在餐桌上互動方式逐漸改變,父母與子女間的交流受到社群媒體及短影片的影響,成為網路世界中的一部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ChatGPT 對話機器人應用日益普及,AI 技術的應用帶來全新的體驗和風險。換臉技術和深偽技術的濫用,已成為詐騙的新手法。值得思考的是,AI 技術也可為正義而用,科幻電影《詭計女孩》中,AI 技術成功幫助抓獲性暴力犯罪者。
有網際網路以後,的確任何的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 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資訊是破碎的」。 這也就造成有些人的工作, 就是專門收集網路上的訊息,整理出系統,制訂框架, 寫出一篇篇充滿資源連結的文章, 作為導覽讀者遨遊網路的領路人。 而現在AI 出現,這些領路人,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
Thumbnail
我之前曾經提過社交斷捨離的概念,由於社交網路的快速和便利性,進而導致建立社交變得像吃速食一樣簡單,相反地,摧毀一段友誼,也僅需要點擊一個按鈕,雖然社交變得方便,但我們更應該定期檢視我們的社交情況,人類是群居的生物,沒有群體生活,對人類來說會是災難,但無效的社交,也對我們沒有太多幫助。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無名小站網紅、熱烈討論的PTT八卦版、珍藏的奇摩文,現在還找得到嗎? 你是否想過,如今習以為常的網路生活,有一天可能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正經歷一場浩劫,大量的網頁、影音資料如同被按下刪除鍵,消失在數位洪流之中。這種「數位失憶」現象,值得我們台灣民眾提高警覺!
有了網路,世界猶如被收於網中,本來十萬八千里外的人事物,都變得近在咫尺,可以隨時關注和參與。然而當任何一件事變得過於容易,做起來就會相對不經大腦,像是湊熱鬧、出名、賺流量,都只要動動手指就行,那麼誰還管自己轉發或刊登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先撈到好處再說吧。
Thumbnail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則短片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則短片,大意是有個女孩認識了一個不使用社群媒體的男生,她開始很焦慮的跟朋友討論,甚至認為這個男生根本不存在,現代人的存在價值,只能靠著社群來證明了嗎?
Thumbnail
二十年前,網路開始盛行,那時便有許多大專院校研究生開始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研究結論都與同儕影響正相關。二十年過去,網路成癮這個名詞已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直播主、遊戲實況主等等,新興的網路職涯、網路人生。 網路遊戲盛行,青少年假日都沉迷線上遊戲,在網路世界打打殺殺逞威風當英雄,回到真實世界卻是不
Thumbnail
序章 「這是個關於在虛擬網路找尋失蹤者的回憶,而我們則是尋找失蹤者的人。」 打算寫一本回憶錄的Q太,這時詞窮了,如同一名文采空洞不入流的文學家般,腦子裡只剩下最基本的開場白。 「先生女士們,感謝你們的捧場。」 然後在舞台上忘詞,缺乏專業並與雇主履約的糟糕表現,忘卻四周、遺失自我、
Thumbnail
這一部其實很警世,關於幾位女性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後,引來了一個變態的狙擊。當然有人會說「那些女生這樣公開自己的生活,被搔擾好正常吧。」正常個屁!就算她們有那麼一點點過度分享,她們的家人也不應該被影響。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家庭成員在餐桌上互動方式逐漸改變,父母與子女間的交流受到社群媒體及短影片的影響,成為網路世界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