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E:來製造些聲浪吧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明年MotoGP就會多增加一個新的級別,但電動的MotoE得讓人感到興奮才行。

接下來幾個月,MotoGP車迷將會在歐陸的比賽中看到MotoE賽車跑示範圈:可能會在赫雷茲、利曼,或者更有機會在穆杰羅,因為MotoE賽車的製造商Energica與MotoE贊助商Enel都是義大利公司。


到目前為止,MotoE還沒讓車迷們感到興奮,主要是電動車少了一點汽油味。換句話說,現在的電動車太安靜了。


但是這個新比賽就各種方面來講意義重大。MotoE是自1962年500級別誕生以來,唯一一個新的賽事。


這也指向一個相當重要的未來:各國都在呼籲終止內燃機。這些公告使得哀鴻遍野,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一旦燃油車不在路上奔馳,不消多久就會從這世界頂級的殿堂銷聲匿跡,得躲到經典賽事去避難,像你和我這些人才會再去聞聞汽油味,就像今日的一些老前輩會去聞嘉實多R的味道一樣。

MotoE上周在羅馬正式公布,但我認為錯失了一個表演機會。Dorna可以把這個堪稱是未來的活動跟過去的歷史連結在一起,在幾公里外的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進行發表會,2000年前,羅馬人在150,000觀眾面前在這600米長的比賽場地,進行四匹馬力的戰車競速。


許多汽油迷很討厭電動車這個概念,當然第一是因為聲浪不夠大聲,再來是賽車不夠快。就第二點來說,他們是錯的:現在最快的電動車大約是200匹馬力。事實上,MotoGP技術總監Corrado Cecchinelli 認為頂級的電動賽車可以用壽命短的高能量電池在單一圈內擊敗MotoGP賽車。


或許最令人興奮的是電動車的性能正急速成長。唯一值得一提的電動車賽是─曼島的Zero TT─在2009年創下140公里的時速紀錄。現在紀錄是190公里,這都得多虧本田宗一郎兒子所擁有的無限Mugen。如果超級跑車以相同速度進步,那現在TT的紀錄就會破304公里了。

raw-image


換句話說,電動車的進步速度跟100年前汽油車的進步速度一樣快。只是這次要改善的不是引擎,而是燃料,或者說是當成燃料的套件。電池能量跟性能是主要的開發方向。


然而,電動賽車的效率比燃油賽車的燃油效率高太多,不僅往復式引擎、齒輪箱浪費能量,運輸、提煉燃油,將燃油輸出送往各地,再抽出來運用都在浪費能量。


但這不會讓你覺得興奮對吧?實用性不是賽車真正的目的;戲劇性跟聲浪才是。


我認為MotoE最該擔心的是聲浪問題。Dorna跟Energica似乎已經決定這個錦標賽得主題音樂是賽車的聲浪,但這聲浪卻只是介於廚房打蛋機跟電影創的光輪發出的聲音之間。他們說這18台賽車會發出迷人且有趣的聲浪。


雖然很有可能是事實,但我不認為10幾萬MotoGP車迷會認為這聲浪既迷人又有趣,其中的99,999位渴望的是汽油的味道跟騷動。


聲浪,在這個摩托車賽佔很大一部分。這也是Dorna早期多次提高噪音限制的原因。車迷們希望賽車聽起來又吵又可怕,所以我認為Dorna可能正在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舉辦的電動賽車系列,聽起來不怎樣卻很可怕。


當然,電動車的好處就是你要他發出甚麼聲響都可以:你可以要現代的、復古的、搖滾的、嘻哈的。事實上你要甚麼都可以。

或許每台賽車都要能撥放熱門金曲。

最好是能把這世上最棒的賽車聲浪放到MotoE賽車中,例如Norton Manx或是MV Agusta、Yamaha TZ750、Honda RVF750,包含換檔的聲音。這樣就能神奇地結合過去與未來。這是我的想法,Dorna可以免費的使用。

我想現在要來談電動馬達聲響還太早。或許以後人們會喜歡創的光輪,但現在人們要的是賽車的怒吼。這無疑是早期試著打造電動車世界盃失敗的原因。2013年,FIM組織了一個賽季9場比賽電動摩托車系列賽。沒人有興趣,連一個賽季都跑不完。

Dorna要確保MotoE不會讓車迷們倒胃口,所以他們在一開始就要讓一切到位。

Dorna已經在MotoE這邊努力了一陣子。前世界冠軍Loris Capirossi測試了幾款電動車:四月的美國站之前在COTA測試了美國的Lightning;亞拉岡站之前測試了比利時的Sarolea 等等。Dorna也找過無限(Mugen),但無限的神電賽車太貴了。Dorna替MotoE進行一場很硬的議價:要他們無償提供三年的統規賽車。想必Energica/Enel提供了其他公司給不起的條件。

Dorna對性能有各種規定:動力、速度與重量。Energica賽車有147匹馬力,極速250km/h,這是個很棒的起跑點,但重量是值得關心的問題。Dorna一開始希望MotoE賽車不到200公斤,但Energica賽車卻是250公斤左右,因為電池太重了。還有安全問題。我們知道MotoGP中最危險的就是被另一台賽車撞到。被一台MotoE賽車撞上你就像是被三台Moto3賽車撞到一樣。

但還是得有個開始。隨著Energica 開始接觸這個項目,性能會逐漸提高,重量也會慢慢下降。Dorna希望透過太陽能在場替賽車充電,所以很可能會斜著賽車充電。這一切會越來越好的。


raw-image

電動車現在已經很棒了。最近我借了一台Zero DSR,就只是為了試試不同的動力感覺。這台ZERO很棒,特別是在市區,從一碰油門開始的穩定的扭力輸出以及在市區內不需要頻繁的換檔。當你收油的時候,一般的車會慢下來;補油的時候,就會往前衝。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內燃機的做動,所以潛意識會去習慣這些引擎產生扭力狀況。我們用某種方式開油門來補償扭力曲線。電動車不用這麼做─z所有扭力都是馬上出現─讓你更好控制。

美國製的Zero 有兩種性能設定:標準跟運動,雖然也可以自訂你的設定。我第一次切換成運動模式,補油衝出紅綠燈時,我拉到25年前我摔斷的右手舟骨。我稍微的嚇到,但不用換檔跟加速的靜音讓我笑了:我覺得我好像身在科幻電影中。

Alta 電動越野車─同樣也是美國製─已經在supercross 比賽中贏過油車,大多是因為他們在進第一個彎就已經贏了。

電動車有各種優勢。隨著不斷擴張的城鎮越來越威脅到賽道的生存,他們的靜音顯得格外重要。這也使得這些車在拍電影的時候很有用:沒有噪音、不用換檔影響拍攝角度,可以在室內使用。他們也接手了一些運動項目,例如環法自由車賽中用來拍照的傳統機車:上坡賽在電動車後頭踩腳踏車總比在Kawasaki GTR1400後面來的好。

2019年MotoE會有18台賽車:7個MotoGP獨立車隊每個車隊兩位車手,Moto2與Moto3車隊加起來共四隊,每個車隊一台車。比賽會在Moto3之前跑,由於賽程與電池壽命的關係,總圈數會少於10圈(或是介於10~15圈)。

這是未來。有些人可能不喜歡,但我們得習慣,畢竟這並不是那麼糟糕。只要保證MotoE賽車聲音聽起來很棒,那麼車迷們就不會在MotoE比賽時去排漢堡。

文章來源:motorsportmagazine 撰文:Mat Oxley 翻譯:摩托筆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摩托筆記的沙龍
671會員
329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摩托筆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9
Crash.net與Pedro Acosta的技師長Paul Trevathan專訪
Thumbnail
2024/11/29
Crash.net與Pedro Acosta的技師長Paul Trevathan專訪
Thumbnail
2024/10/21
沒有什麼比抓地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 2024 年的超強抓地力後輪改變了 MotoGP——這對杜卡迪來說是福音,對 Aprilia 和 KTM 來說則是詛咒。杜卡迪已經研究出了明年如何更好地發揮輪胎性能...
Thumbnail
2024/10/21
沒有什麼比抓地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 2024 年的超強抓地力後輪改變了 MotoGP——這對杜卡迪來說是福音,對 Aprilia 和 KTM 來說則是詛咒。杜卡迪已經研究出了明年如何更好地發揮輪胎性能...
Thumbnail
2024/09/09
自從贏得2021年的世界冠軍之後,山葉開始一路走下坡。從能經常贏得比賽以及拼頒獎台,Fabio Quartararo與他的隊友的成績也慢慢地開始下滑,一路到連拚前十名都很困難。 成績衰退的原因很難確定。改用不同引擎特性─犧牲操控性提升馬力─起了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因素是日本車廠的傳統做法無法跟上歐
Thumbnail
2024/09/09
自從贏得2021年的世界冠軍之後,山葉開始一路走下坡。從能經常贏得比賽以及拼頒獎台,Fabio Quartararo與他的隊友的成績也慢慢地開始下滑,一路到連拚前十名都很困難。 成績衰退的原因很難確定。改用不同引擎特性─犧牲操控性提升馬力─起了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因素是日本車廠的傳統做法無法跟上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電動車:驅動未來的綠色革命 近年來,電動車正在掀起一場汽車產業的綠色革命。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正迅速從小眾產品走向主流市場。讓我們深入探討電動車的現況、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影響。 當前趨勢 電動車市場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之所以稱為狂想曲,是因為這概念目前僅存在筆者腦海之中,未來筆者有可能會做出來,但也有機率,石沉大海。 在電動輔助自行車當中,雙馬達其實都已經有產品了,之前筆者亦配合穩正企業做過一台中置馬達搭配前輪轂馬達的樣車。然而市面上的雙馬達系統的配置,皆是使用兩顆相同規格的馬達,使用兩組驅動器,配合兩顆電池,
Thumbnail
之所以稱為狂想曲,是因為這概念目前僅存在筆者腦海之中,未來筆者有可能會做出來,但也有機率,石沉大海。 在電動輔助自行車當中,雙馬達其實都已經有產品了,之前筆者亦配合穩正企業做過一台中置馬達搭配前輪轂馬達的樣車。然而市面上的雙馬達系統的配置,皆是使用兩顆相同規格的馬達,使用兩組驅動器,配合兩顆電池,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Thumbnail
在追求永續環境的今日,電動車被視為解決城市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然而,電動車普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顯著的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電動車的使用便利性和續航里程。來自未來的解決方案——「能線通途」EnerPath,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創新的答案。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