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也有行為主義大師!千萬別被你的孩子制約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孩子玩著玩具,突然,向旁丟去。
孩子吃著食物,突然,往地上丟去。

你的育兒經驗裡,這樣的景象是不是經常出現?

通常會怎麼做?

撿回來,告訴孩子,這個是玩具,要好好愛惜不可以亂丟。
撿起來,告訴孩子,這個是食物,不可以丟地上。
(有些家長甚至不解釋,直接幫孩子撿起來)

然後呢?

孩子繼續丟,你繼續撿。

這就是行為主義當中,B. F. Skinner 所謂的操作學習(operant learning)或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幼兒自發性地把物品丟出,這個行為是操作(operant),
父母把玩具撿起來,強化了幼兒的反應,父母一而再再而三把玩具撿給幼兒,這樣的過程稱為增強(reinforcer)。
B.F. Skinner 認為,人會重複能得到好結果的行為,並且會抑制得到不好結果的行為。


幼兒是天生的行為主義大師,他們透過觀察他人的外顯行為來學習。

從上述的例子來解釋,幼兒一開始自發性地丟物品,是無意。
但他觀察到,成人會不斷地幫他撿回來,一而再再而三地撿。
對幼兒來說,這是一個遊戲。你丟我撿的遊戲。
若成人繼續增強(將物品撿起),這個遊戲就可以持續下去到幼兒感到無趣為止。

然而,操作學習當中如果沒有增強,整個過程就無法成立。

所以成人應該怎麼做?

首先,對於幼兒自發性的行為,先予以分析。
(丟食物/玩具,是不小心或是故意)
先搞清楚幼兒的意圖,也許他是不小心將食物落下;但也有可能是故意丟給成人來撿。
再來我們要思考:人會重複能得到好結果的行為,並且會抑制得到不好結果的行為。
如果你想要阻止幼兒繼續丟東西,也就是抑制幼兒丟東西的行為,
就代表我們要讓幼兒知道,丟東西會得到不好的結果。

但這裡要注意,對某幼兒而言是增強的行為,對另一個幼兒可能不是。

所以,根據你對幼兒的瞭解,給予幼兒”不好的結果”。



例如:將物品移開不讓幼兒碰觸到、將物品/食物收走、轉移幼兒注意力、轉換環境等等。


在幼兒做出行為之後,請記得,立即給予的反應,效果最佳。


當一個行為不再受到增強,它最後會被消除。

也就是說,當幼兒把東西丟到地上,一陣子後仍然沒有人注意到他/幫他撿起來,
再次出現丟東西到地上的頻率會比該行為獲得增強時來的少。

談到這裡,你發現了嗎?
育兒生活中,處處是制約。

慘的是,被制約的是你。

孩子哭→立即滿足幼兒需求
孩子鬧→立即滿足幼兒需求

哭鬧就是孩子最常制約你的方式。
記得,分析、理解、分析、理解,哭鬧的背後意圖跟成因,
不要輕易地交出你的主導權。


記住

當一個行為不再受到增強,它最後會被消除。


將這句話牢記在心,並善用分析。
分析、瞭解幼兒行為背後的意圖,並給予最適當的反應。

祝福大家戰勝家中行為主義大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ing Ting Huang的沙龍
19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前兩天假期,除了依照慣例帶孩子出門參與活動之外,看不慣家裡玩具一團亂的先生展開了再一次的收納整理行動。 在整理的過程中,小孩是全程參與的,先生也會一邊問孩子這個東西還要不要?倘若還需要的話要如何處理?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平時沒有在玩的玩具一旦面臨取捨,就會油然而生捨不得丟棄的心情,就好比我們試圖要
Thumbnail
前兩天假期,除了依照慣例帶孩子出門參與活動之外,看不慣家裡玩具一團亂的先生展開了再一次的收納整理行動。 在整理的過程中,小孩是全程參與的,先生也會一邊問孩子這個東西還要不要?倘若還需要的話要如何處理?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的,平時沒有在玩的玩具一旦面臨取捨,就會油然而生捨不得丟棄的心情,就好比我們試圖要
Thumbnail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Thumbnail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Thumbnail
這次的文章內容,是第二次團體時會與成員討論與分享的部分,提供給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此次課程地圖如下: 分享親子故事:親子心靈對話的三要二不的原則。 分析行為功能:獲取注意、尋求/逃避事物、感官滿足 促進正向行為:肯定的言語、替代性行為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丹尼爾席格(腦神經專家)的書。 內容提到: 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象,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 當我們心煩意亂時,總是試圖去控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但事實上,引發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受自身的內在經驗所綑綁。 1、掉頭就走 2、不聽不理我 3、東西翻倒在地上 4、哭鬧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丹尼爾席格(腦神經專家)的書。 內容提到: 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象,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 當我們心煩意亂時,總是試圖去控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但事實上,引發我們情緒的往往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受自身的內在經驗所綑綁。 1、掉頭就走 2、不聽不理我 3、東西翻倒在地上 4、哭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理解到孩子是因為內在的焦慮與需求匱乏未能被好好承接與處理,因而衍生出一些令人頭痛的外在偏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些解釋成本能「戰或逃」的非理性行為(當個體處於焦慮、恐懼、驚嚇狀態時,會透過戰鬥或逃跑來自我保護,但這些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是缺乏彈性與適切性的),常見的像是說謊、偷竊或打架等行
Thumbnail
孩子似乎天生會玩玩具,可是要叫他們收玩具是大人、小孩都痛苦的過程,我們家也不例外。還好,大人最終學到沒有小孩天生會收玩具,這個能力不是用「叫」的,是用「教」的。
Thumbnail
孩子似乎天生會玩玩具,可是要叫他們收玩具是大人、小孩都痛苦的過程,我們家也不例外。還好,大人最終學到沒有小孩天生會收玩具,這個能力不是用「叫」的,是用「教」的。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Thumbnail
K小姐今天要分享的書是《放手,不放任的教養: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孩子「自主發揮」,又懂「適可而止」》 作者:小兒科醫師 平井信義 拜讀完這本書,真心希望所有準爸媽/新手爸媽/爸媽/即將要結婚/可能會結婚/想結婚/想生小孩/會生小孩/有意願生小孩/生的出小孩/可能生的出......
Thumbnail
K小姐今天要分享的書是《放手,不放任的教養:不插手不責罵地守護,孩子「自主發揮」,又懂「適可而止」》 作者:小兒科醫師 平井信義 拜讀完這本書,真心希望所有準爸媽/新手爸媽/爸媽/即將要結婚/可能會結婚/想結婚/想生小孩/會生小孩/有意願生小孩/生的出小孩/可能生的出......
Thumbnail
幾天前在新手爸媽看到有關收玩具的文章,我一直想整理出我們家收玩具的訓練過程。剛好今天家裡兩隻寶玩得很徹底, 乾脆就拍起來記錄下來,也分享給大家。 一直以來,我們家的習慣就是上樓睡覺前,所有東西都要回到原來的位置,客廳必須回復原狀,這個在生小孩之前,我和先生就一直都是這樣。
Thumbnail
幾天前在新手爸媽看到有關收玩具的文章,我一直想整理出我們家收玩具的訓練過程。剛好今天家裡兩隻寶玩得很徹底, 乾脆就拍起來記錄下來,也分享給大家。 一直以來,我們家的習慣就是上樓睡覺前,所有東西都要回到原來的位置,客廳必須回復原狀,這個在生小孩之前,我和先生就一直都是這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