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心】親子關係中的課題分離:讓父母走下神壇,找到通往成熟的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老師啊,我們家小孩如果去讀數資班,對學習歷程會不會比較加分?」

「咦,為什麼不讓你女兒利用那些學校的資源呢?」

我的父母被問過這些問題無數次。這些問題顯示的不只是都市家長的親職焦慮,更暗示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

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個體心理學派的學者、佛洛伊德曾經的得意門生,Alfred Adl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又或者另一伴不支持自己的轉職決定,以「為你好」為由說出刻薄尖銳的批評。

但是,該如何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時候是自己踩進別人的課題呢?阿德勒給了相當明確的建議:「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就是誰的課題。」例如職涯的最終選擇,其影響最終仍是在決定者自己。所以,應該、也能夠為結果負責的,不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另一伴,而是做決定的人自身。

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就是誰的課題。

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就是誰的課題。

當別人不小心踩進了自己的課題,又該如何是好呢?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決定的結果將由自己承受,面對旁人的意見乃至情緒,我們就有兩種選擇:(1) 是像海綿一樣囫圇吸收、概括承受; (2) 是認清生涯選擇是自己的課題,而我們如何回應他人的情緒,同樣又是我們的課題,我們能夠決定與負責。

由此可見,課題分離只是認知上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對他人的意見做出回應。伏爾泰曾說:「一切所言都應該真實不假,但並非所有真相都該說出口。」(Everything you say should be true, but not everything true should be said.) 關於這點,我有相當深刻的體悟。

一切所言都應該真實不假,但並非所有真相都該說出口。

一切所言都應該真實不假,但並非所有真相都該說出口。

最近思考畢業出路時,我在數個研究所之間徘徊猶豫。我參加講座、與教授討論,糾結一番後,又不時詢問父母的意見。然而,父母與學術圈脫離已久,他們的專業也與我的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往往意見分歧。每次討論時,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假思索直言自己的疑慮。最終,他們終於受不了:「你一天到晚問我的意見,又一個一個挑毛病!算了,愛怎麼樣隨便你吧!」

唉呀,明明只是想理性分析對方的建議,卻被錯誤解讀。但此刻自責、受傷甚至無助都無濟於事,話已出口,覆水難收。幸好此時,一名諮商師說過的話浮現腦海:「不妨暫停下來思考一下,對方表達的究竟是事實,還是情緒?」

對方表達的究竟是事實,還是情緒?

對方表達的究竟是事實,還是情緒?

仔細一想,我才發現這句話傳達的訊息,其實也包含父母的擔心與被拒絕的受傷。天下父母為子女擔心再自然不過,如果孩子與自己意見一致,未來似乎多少顯得能夠掌控。但如果孩子與自己意見不同,那自己就彷彿受到拒絕,一切苦心與唇舌也都白費了。

原來,父母這句話透露出許多焦慮的情緒,而非事實。原來,小時候眼中無所不能的父母,也和我們一樣都是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都會受傷。

因此,或許邁向成熟、邁向分離─個體化的第一步,就是讓父母從神壇上走下,由你自己踏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邁向成熟、邁向分離─個體化的第一步,就是讓父母從神壇上走下,由你自己踏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邁向成熟、邁向分離─個體化的第一步,就是讓父母從神壇上走下,由你自己踏上屬於自己的道路

回到課題分離。父母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期望,是父母的課題;子女如何回應父母的期望,則是子女的課題。這不是自私冷血,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看著昔日的超人脫下披風、戴上老花眼鏡,這樣的過程可能不是很舒服,但這就是長大的一部份。人生來就是孤單的,再怎麼親密的人,有些路還是只能自己走。就像魔戒一樣,生命中有些東西該執著,有些東西該放手。願我們都有區分此二者的智慧,以及勇氣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如果我們偶然發現彼此心意相通,那是很美好的事。如果沒有,那也是無可奈何。You are you, and I am I, and if by chance we find each other, it’s beautiful. If not, it can't be helped. — 弗里茨·皮爾斯(Fritz Perls,1893–1970),完形祈禱文

謝謝大家閱讀到這邊,也歡迎閱讀我的其他心理學相關文章:

【談談心】唸心理系之前,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談談心】正面思考,戴上玫瑰色眼鏡,邁向幸福…嗎?

【談談心】你沒有失敗,這是潛伏學習


圖源:https://unsplash.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160會員
200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小芝女看天下的其他內容
2025/01/13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新春熱門娛樂的樂透、刮刮樂,各位是否已經試試手氣了呢?日前有新聞報導,民眾請ChatGPT以歷年最常被抽中的號碼預測下期開獎結果,竟然還真的中獎,但也有民眾嘗試數次後全數槓龜。究竟樂透為何如此吸引人?請AI以歷年數據預測有根據嗎?讓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揭開樂透神秘又迷人的面紗吧!
Thumbnail
2025/01/13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新春熱門娛樂的樂透、刮刮樂,各位是否已經試試手氣了呢?日前有新聞報導,民眾請ChatGPT以歷年最常被抽中的號碼預測下期開獎結果,竟然還真的中獎,但也有民眾嘗試數次後全數槓龜。究竟樂透為何如此吸引人?請AI以歷年數據預測有根據嗎?讓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揭開樂透神秘又迷人的面紗吧!
Thumbnail
2025/01/02
過去讀了Daniel Kahneman的經典著作 《快思慢想》中譯版之後,總覺得自己理解不夠透徹,決定回去讀原文,在解讀的過程中嘗試透過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因此把自己最深受吸引的節展望理論的內容,試圖自己翻譯一次。在此分享自己的翻譯,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若有任何疑慮還請告知,非常謝謝!
Thumbnail
2025/01/02
過去讀了Daniel Kahneman的經典著作 《快思慢想》中譯版之後,總覺得自己理解不夠透徹,決定回去讀原文,在解讀的過程中嘗試透過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因此把自己最深受吸引的節展望理論的內容,試圖自己翻譯一次。在此分享自己的翻譯,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若有任何疑慮還請告知,非常謝謝!
Thumbnail
2024/12/26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2024/12/26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隔代教養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許多父母希望祖父母幫忙照顧孩子,但也引發了教養方式及教育價值觀的爭議。本文探討了隔代教養的問題,以及父母該如何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當多數的父母都致力於讓孩子在學業上名列前茅,又有多少比例的父母對於兒童心理及發展有正確的認知,同時認為培養孩子擁有勇敢、堅忍和自信的品格更至關重要呢?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教育問題對於成人來說是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的過程,也就是說倘若成人的認知本身就錯誤,或是根本不理解兒童發展的機制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孩子和老師之間出現對立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和處理。文章提出將情緒和事實分開來處理,並且強調了對溝通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媽媽們應該從中立、實事求是的立場去引導和教導孩子,讓他們學會理性思考和溝通。這將有助於減少矛盾和培養孩子的情商。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