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自學--背書篇

失敗的自學--背書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考試前拿著課本拼命的像拍照一樣塞進腦袋,我好像聽到了腦細胞'波'的一聲死掉的聲音⋯」這是我女兒在國中情勢最緊張時,對我說的話。

在當時,即使我們每一個大人都忍不住問:「你的馬尾是不是紮得太緊、扣子是不是扣到太高啦?」,對於處於圍城狀態的戰士,怎可能輕易卸下這ㄧ身的裝備?

回顧女兒小時候仍然好乖乖聽話一次次背書的影片,真是無限唏噓⋯她漸漸發現自己對背書這件事真的是深惡痛絕,即使是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就可以應付過去,如果不是有意義的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她是一點點都不願意'應付'的。

不願意應付,只好拿生命去碰撞。

而我這個媽媽正好不是這樣的小孩,從小也不能理解,不就滿足大人的要求也就過關了,為什麼有些小孩(不是不能)就是不願意做好?

跟很多爸媽一樣,我認為有些東西對小孩是'基本的'要求,例如九九乘法表,可以慢慢來,但是不能不做⋯結果是她趁我炒菜時,抄在手心上偷看,也就呼嚨過去了⋯

但是我家爸爸可就沒有這麼好商量了⋯從我們紀錄的影片中可以看到,雖然他對小孩功課的唯一要求就是背孫子兵法,背書這件事卻是一板一眼,沒有辦法容錯的!

我這個媽媽在旁邊看,一個是熱情如火的中年男子,想要傳承人生智慧(孫子兵法是華人的智慧結晶,沒錯啊!),一個是生氣盎然的初生之虎,一點都不掩飾對枯燥事物的不耐煩(為什麼要背這種東西啊?)。我覺得他們的堅持都有道理,但是在父母的教養妥協關係中,我還是必須支持老公「深慮遠謀」的政策⋯所以後來我們也一起背負壓迫小孩的十字架,失去姊姊的信任(嘆)。

最經典的戰役,就是安排好了要去宜蘭玩的前夕,跟小孩做好要背完某一個章節才能去的約定。

其實就差一點點了,在我看來真的沒什麼困難,我知道老公這樣的約定只是想做為一種鼓勵。

問題是小孩會糾結在「我背不完就不能去」而不是「我背完了就可以去」⋯這是當時的我看到姊姊哭得死去活來,所不能理解的。而且家有個看到小孩爆哭就暴怒的爸爸,鼓勵到最後總是暴走變成了懲罰。

真是一場災難。

無論如何,小孩哭著上了車,一路睡到宜蘭。爸爸在車上還不忘貼心的播放孫子兵法的誦讀聲⋯我就說我家爸爸不是那麼輕易放棄的!!

到底背起來了沒?

這個小孩遺傳了和爸爸相同的固執基因,叫她背書,她倒要先看看發號施令的人有沒有資格⋯爸爸先背來聽聽!於是爸爸是第一個背起來的人,而且因為動機偉大光榮正確,至今背那幾篇仍是信手拈來,功力猶存。

爸爸不耐煩時動不動就摔書翻桌而去,老是要媽媽收拾爛攤子,所以媽媽也陪小孩背⋯只是背不久就又忘了。要姊姊背書,還是無解。

心事重重路更長,不覺間行車已來到宜蘭的田間小徑,一家人正緊張兮兮的盯著衛星導航,怕摔到田裡吃土呢,突然聽到後座傳來臭奶呆的稚嫩背書聲⋯這可不是四歲的小弟弟在背孫子兵法呢?

「⋯⋯⋯⋯⋯⋯⋯⋯⋯」

這個年紀的小鸚鵡,叫他說什麼就說什麼,叫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過了這個時期,就像他那時做的其他事情一樣,弟弟早把孫子兵法忘得一乾二淨。也許再背不難,但是他也真的覺得,動腦筋的學東西、想事情,比不動腦筋的背書要有意思多了。

總之,背書教育這件事情在我家,真是一敗塗地。(攤手)

仔細想想,小孩為了對抗大人,是需要多麼巨大的勇氣呢?!姊姊明明就可以因為自主的動機,一個人飄洋越海的跑到日本去,卻不願意輕易的跨過這條孫子兵法的小小溝渠?!也許小孩就是出於本能的保護著自己的學習動機、學習能量,不能輕易妥協把自己的腦袋填滿沒有用的東西?如果人的記憶體是有限的,你會選擇將能量發揮到獨創(但不保證有產出結果)的思考方向,還是運用在可替代性高的背誦呢?你會尊重小孩將能量發揮到獨創(但不保證有產出結果)的思考方向,還是規定小孩運用在可替代性高的背誦呢?

爸媽雖然用心良苦,但這些吃苦用在不同的小孩身上不一定就是吃補。孩子們會下意識的抗拒,直觀地想試試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步調,卻不知道該怎麼跟大人說,在大人看來就是不聽話、不受教、自討苦吃。其實沒有一個小孩想當壞孩子的。

不想變成自學生的豬隊友,大人要先放下成見用心傾聽,才能幫對忙。這就是我們從自學的孩子身上學到的東西。


avatar-img
王翠儷的沙龍
41會員
5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翠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這個社會對個人的選擇總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無論這些意見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善意,基本上我們都會藉著這樣一個旁觀的角度,藉著這樣一面反省的鏡子,或多或少意識到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許會採取微調修正,也許反而更加信心堅定,在穩定中保持自學的彈性
可喜的是,不論是那一類型的自學家長,都不願輕易將學習問題單獨丢給學校解決,也就是家長堅定的擔當起求生、求知、求解的自學榜樣,所以孩子可從爸媽的身教中得到自學的最佳示範,爸媽則是因材施教,是為孩子制定最適性學習計畫的執行教練,親子一同從困頓中,逐漸釐清對教育、對未來的想像。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自學雖然是你家的事,你的孩子卻不是你的孩子。面向狂傲不驥的自由的挑釁,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乖順地步入那良夜。請不要辜負孩子對爸媽的信任,辜負這自學的大好青春。
爸媽以為讓孩子放在劣質的環境,可以訓練他們的耐受力,卻沒有想過,一個從未呼吸過新鮮空氣的孩子,只有永遠喪失健康的身心,而不能判別什麼是「正常」的環境品質,以及安心可信賴的人際互動。
這個社會對個人的選擇總是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無論這些意見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善意,基本上我們都會藉著這樣一個旁觀的角度,藉著這樣一面反省的鏡子,或多或少意識到我們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許會採取微調修正,也許反而更加信心堅定,在穩定中保持自學的彈性
可喜的是,不論是那一類型的自學家長,都不願輕易將學習問題單獨丢給學校解決,也就是家長堅定的擔當起求生、求知、求解的自學榜樣,所以孩子可從爸媽的身教中得到自學的最佳示範,爸媽則是因材施教,是為孩子制定最適性學習計畫的執行教練,親子一同從困頓中,逐漸釐清對教育、對未來的想像。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