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提點自己

2021/03/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陣子以為自己有點春困,每天都昏睡不願起牀,怎知原來是甲狀腺老毛病來襲,皺眉看着驗血報告的醫生問:「你沒覺得甚麼狀況嗎?」我答沒有啊!「不覺得人胖了?或是特別易累?」那又真的半點不差。「就是啦!甲狀腺素不夠,若果你沒有忘記吃藥,就要添一點劑量補回,生活才會正常一點。」就是如此不敏感的一個人。不是不懂得照顧自己,而是活了這麼多年,我還是沒有很注意自己身體發出訊號的那一種人。
不過這陣子還是在吃書。對於健身不在行,但健腦倒是日常的修行。讀到家庭治療師李維榕的小書道:「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作家引用自己那個已踏入腦退化年紀的母親仍然每天在黃昏時致電給她,着她晚了要回家,若上街記得帶外套來作例,說明有些人生環節,身為父母仍是一輩子都放不了手。
反叛期來襲,小女也已十一歲了。偶然會說點狠話,語氣會張戾一點,但畢竟人還小,事後總是跟我道歉。「道歉就不必了,我倒沒有被氣倒,不過萬幸你知道方才的語氣不佳,那下次注意點,不就省下這個道歉囉?」我認我口不對心,女兒一道歉,我內心其實洋洋自得。起碼她心地善良啊,只是人長大了,都要挑戰一下周遭的人事吧?女兒難得邏輯比較弱,發脾氣都是沒頭沒腦的,若果和人爭辯下去她半點便宜都佔不到,所以很多時候她都知道自己是沒事找事辯的那位。不過若果這也算是反叛?我也沒有如斯天真,以為反叛就只耍一下嘴皮兒。
更多家長會訴苦:孩子開始說謊啦/孩子要把我說每一句的話都給頂回去/孩子都和父母角力,誓要做家中的小霸王/孩子沒禮貌/孩子沒大沒小。當然孩子都有千百萬個問題,我們也當過小孩,難道我們自己不心知肚明?青春的荷爾蒙;社會的衝擊;網絡無盡的真假資訊……每一單件事都足以淹沒眼前的寶貝們多次。別怪孩子好了,世界總是不停地變,作為父母,我以為孩子反叛只因踏入要獨立的階段,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面對世界的大潮來襲。我還記得我媽最暴力的一句話:「你吃穿睡的都是我的,有本事就別回來,那我就管不了你!」我認自己是記仇的,這句話我發毒誓都不會跟自己女兒說,因為這句話雖然成功地令我獨立起來(不只心智也有經濟上),但也造成我和母親那永恒的隔膜(即使我知道這只是她的氣話)。若果可以選擇,我會跟我女兒說任何一句歡迎她賴在家的說話,而不是把她推向頭也不回的離家之路。
別誤會,我不是想她成為「媽寶」,事實上女兒要比我想像中獨立得多。她已計劃再長大一點去寄宿,而且半點不擔心自己(倒是我已開始替她的室友擔心),還幻想住進學校後生活究竟有多逍遙痛快。李維榕有本書叫《孩子不離家》,讀後令人感慨萬千。孩子不離家的責任原來在於父母。父母干擾太多太雜照顧太周到;或者父母感情不佳溝通不好等等都會令孩子心智上不能成長,即使肉體長大財政獨立事業有成,心理上都離不開原生家庭,也把自己的孤獨和痛苦帶着一輩子,更甚是把父母的感情和相處問題帶進自己日後建立的種種關係,把原生家庭問題蔓延至下代。
反叛期正好是最佳機會讓孩子體會獨立之好。為甚麼天要造人經歷青春期的反叛?因為反叛就是對人對己的挑戰。挑戰成功方可迎接心智上的成年,年輕人不就是有這幾年嘗試從反叛中學習選擇和失敗再爬起來為自己買單,再嘗試再失敗直至成功?這一階段父母不應該再手把手要年輕人當孩子,而應從旁觀察,給他們打打氣,即使明知甲路比乙路好走,年輕人挑了乙路父母還得「啞子吃黃蓮」微笑着目送他們,再待年輕人失敗後從旁安慰。專家們道最壞的父母是不給路程予其選擇:「甲路是唯一路程,你一是聽我說走甲路一是放棄吧!」年輕人反叛,若果選了放棄,父母沒奈何。次壞的父母呢?就是在年輕人覺察失敗後恥笑他們:「一早說過天堂有路你不走?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啊!」我們當父母的得記着,自己孩兒從小都是黏着自己的啊,現在長大了要獨立,我們不能變成其攔路虎,反而應該從「教練」一角轉為當一個「最好的啦啦隊員」,為他們打氣喊加油。啦啦隊員不會教運動員怎樣跑怎麼做,因為父母已沒有資格當回教練,孩子早已長大成年輕人,給他們一點鼓勵遠比控制和拒絕為佳。只有這樣,年輕人長大成人後,還會回過頭來感謝當父母的忍讓,而非為逃避霸道橫蠻的長輩逃之夭夭。
年輕人啊,時間多的是,即使選了彎路,欣賞一下沿路的風景又何妨?最重要是享受過程而且得到親友尊重,這樣人的心理才能成長,信心方能建立 。有位媽媽很好笑,說發現反叛期孩子「學習說謊」:「他呀,人又不夠醒目又要反叛,我的難處是老在考慮揭不揭穿他、如何引導他而不致他感到受傷害?」這母親聰明極點,既尊重孩子的反叛又得細心處理其情緒免得他感覺不被尊重。和年輕人相處最艱難是他們自覺成熟,但其實心智和生活經驗尚待鍛練。父母(啦啦隊員)在旁看得急了,很容易把年輕人當成早一兩年的小孩子般手把手地說教(教練),結果引起孩子的不安和反彈。若果我們遵從上一輩的教法,比如像我母親般晦氣和高壓?輕則落得成年後和孩子有距離感,重則那距離遠得父母不再觸及得到—「丟了孩兒」的話,要見心理醫生的可能輪到年老落寞的兩老。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怕自己做不來,唯有教孩子提點自己好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Teresa Ho
Teresa Ho
一個普通人,居香港,喜歡文字但討厭煩悶,以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來反思,逼迫自己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