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成長駭客年會於12月20日舉辦,邀請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及泰國的講者,包含《成長駭客》作者范冰、創業家兄弟共同創辦人郭家齊、HubSpot通路業務經理Bryan Cawse、泰國電商TARAD.com創辦人兼CEO Pawoot Pongvitayapanu、東京著衣/Wstyle創辦人周品均、Smartly.io 東南亞區資深客戶成功經理Alton Chong、日本上市電商SHOPLIST社長張本貴雄與awoo創辦人林思吾(人名照表定議程順序排列)。
方格子相當榮幸獲得媒體合作機會,到現場參與年會。經過幾天沈澱,在瀏覽各家心得與實況文後,我發現最後一場由林思吾主持,范冰(下稱范)、郭家齊(下稱郭)、張本貴雄與徐有鍵(下稱Ken)與談的「成長駭客心法與技法的正面交鋒 」座談內容較少看到紀錄,但其中有許多實戰面Q&A,相當值得所有執行團隊思考,在此列出當日部分問題整理,同時附上我覺得有感的原因。
註:部分問題有指定答題者,因此每個問題的回答人數都略有差異。其中張本貴雄的回答,因為我相信自己的日文能力、沒有聽口譯機,但當天精神狀況較差而沒有記錄到內容,對講者深感抱歉,希望能有強者補充。
Q1、哪些企業適合有成長駭客?哪些企業不適合?
有感原因:公司規模有大有小,然而共通點是資源都有限。成長駭客乍聽之下很像萬靈丹,但如果你只是初創,還沒有累積會員與數據,專職的成長駭客對你的公司未必是必需品,是否需要這個角色的判斷力便是關鍵。
范:首先我想要先確定「成長駭客」的定義:過去當網路資訊少時,也許會SEO就是成長駭客;但現代複雜了,成長駭客涉及到消費者行為學、行銷理念、資料科學等各種領域。你並不需要掌握全部的知識,但相關的common sense是整個團隊都應該要有的共識,至於要如何使用工具、如何掌握第三方資源,是否需要專職的成長駭客,還是要看公司狀況去決定。
郭:以我們公司來說,不需要整個公司的人都擁有成長駭客的知識,不然可能會很混亂,幾個人知道就好。像我們固定有PM跟工程師去各團隊了解大家在做什麼,我們相信「一件事重複做了三次以後就該自動化」,他們便會依據此準則優化大家的工具跟執行流程。
不過,每間公司的狀況都不同,是否需要大家都懂成長駭客心法,還是看組織需求,沒有一定的對錯。
Ken:大部分的人在思考成長駭客的價值時,都在想如何靠他們創造流量,但對公司真正有幫助的績效指標卻是營收。是否需要成長駭客,應該從你的業務本質去審視,例如曾有一個區域型的火鍋店老闆問我要不要去臉書投放廣告,我建議他直接去門口發傳單更快,不必等遙遠地方的人有機會拿起手機時才知道有他這家店。
我認為公司每個人都要有成長駭客的心法,因為人人都需要知道自己對公司是否能創造營收。當你知道得越多,所能想像的也就越多。
Q2、培養成長駭客需要公司內外部的資源,哪些東西可以在公司內部培養、哪些能交由外包?
有感原因:公司資源有限,不太可能凡事都親自上戰場。適時尋求支援是重要的,但外部支援也會帶來相對應的內部成本,如何判斷求援時機與方式是必要能力。
Ken:看公司需求,以及公司本身的能力可以做到什麼。
范:我以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來說明,無論是要找外包或採購第三方工具,除非你公司的成長軌跡是螺旋上升的,否則每到一個程度就需要引入新的商或混亂(外包或第三方工具),而你需要考慮的重點就是,這些新的混亂是否能讓公司變得更好。
每引入一件新的東西都是一個成本,而這個成本是否能給你更多時間跟空間放在你擅長的事情上,是一個判斷依據。
郭:重點是要記得把公司核心能力抓在自己手上,再談什麼要外包。
Q3、如何評估哪些系統需要導向自動化?
有感原因:從當天現場發問的狀況觀察,許多參加者是電商。Ken直接試算成本,回答得很實際XD
Ken:以電商網站為例,假設你沒有自己的軟體(無法判斷消費者是誰),至少要年收六千萬再去想要不要自建系統。六千萬的年利潤大概是一千萬,而第一年大概要花掉三百萬,才能拿到一個合格、穩定的品牌網站;另外像ARM跟ERP等系統,建議等會員數量到一定程度再考慮。
Q4、台灣做系統的廠商,對成長駭客的支援都不太夠,跟時代脫節得有點嚴重。成長駭客該如何面對時代落差?
有感原因:這裡需要前情提要——創業家兄弟共同創辦人郭家齊是個實戰家,其創業核心宗旨是「挑最快最簡單又保證能有營收的路走」,加上團隊成員以工程師為大宗,在系統開發上的成本相對低,可以快速自給自足,是真正身體力行MVP與精實創業的人,經驗值得一聽。(延伸閱讀:2018年臺灣成長駭客年會:郭家齊復盤創業歷程,透過數據與廣告驅動電商成長)
Ken:最主要還是正確的心態。都2018年了,還是有人覺得東西放在網站上就一定會賣。台灣有個硬體跟軟體沒銜接上的時代,也可以稱為「pchome時代」。「pchome時代」把時間紅利都吃掉了,讓大家以為不需要觀察數據,一樣能衝營收。此外,每一個通路都不願意公開數據,無法共同成長,台灣就會佇足不前。
郭:當支援不夠時,你永遠都要用最簡單省錢的方法開始。在擁有自建系統以前,很多東西用excel就可以了。像我們永遠都用最笨的方法——寫在紙上,真的沒有現有工具能用再考慮開發。另外我們很重視內部流程,所以不太用外部軟體,我們的內部流程都會很醜但很好用。
范:從時間來看,如果你是上市融資公司,最好在A輪前後階段再去考慮採購第三方工具。因為此時你的業務形態已經比較穩定,營收也比較穩,可以維持你的開銷,且此時董事會對你的數據也開始會有要求。
此外,我也贊成郭,要start smart,畢竟並非一開始拿出最好的產品就會賺錢。同時也要注意人口紅利,有時與其用很貴的第三方工具,不如請便宜人力來處理。
Q4-1追問郭:求快求簡單的方式有遇到什麼瓶頸嗎?
郭:會有很多技術債,但對我們來說,內部系統本來就需要過兩三年後全部打掉重練,也沒太多痛苦,只是內部系統比較不穩定,我覺得這是一種平衡。
Q5、該如何應對流量紅利消失的時代?
有感原因:方格子是一個寫作平台,我們也正在大量獲取使用者與建立品牌的階段。而Q5、Q6 Ken的回答都提醒了我們在衝會員數的同時,也不能忘記要掌握忠誠品牌粉絲,以及會員數量以外的成長指標。
Ken:只有三個重點,會員、會員還是會員。 前一千個會員,是你應該真正抓住的顧客的樣貌。但很多人會採取先獲取大量使用者的路線,只是這些人都不是你真正的客戶。你一該做的是好好經營這一千個人,讓他們慢慢擴大。
范:在上海創業圈也進行過相關討論,最後的結論是:現在沒有任何紅利點。
不過,我認為所謂新的成長與紅利點,換個角度想還是能找到。舉例來說,創業就是在做買賣,東買西賣,而其中的訊息不對等,就是在商品上能套利的空間。例如我這次來台灣參加成長駭客年會,就發現中國有台灣還沒有的模式,台灣也有中國還沒有的模式,這就是一個套利空間。
另一個例子,為什麼AI在中國是個好生意?因為AI需要數據,中國除了人口多,人們對數據隱私保護的概念還沒跟上世界,導致有很多數據買賣,絕大多數民眾都願意用自己隱私換取紅利。而今日頭條就看準這個商機,運用擁有200個工程師的團隊,透過所有數據觀察並開發出抖音的商業模式,抖音中一切設計(例如在APP中隱藏時間條,讓你使用時沒有時間感)都是透過資料測試得到驗證,完全沒有假想。
郭:流量越來越貴是事實,但很多變數也都還是存在,每個時代本來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我並不覺得電商會越來越難做。同時,時代也在進步,例如越來越精準的廣告。
我們的目標是讓ROI不要掉,所以會一直努力尋找當下的寶物,過去曾經是EDM,現在則是APP。但寶物很快就會不見,所以要一直尋找,繼續透過精準行銷方式讓ROI維持不變。
Q6、台灣電商的平均核心會員數大概是一萬到兩萬人,從一千會員到一萬會員該如何做?
ken:要看商品是什麼,高回購跟低回購商品的不能做類比。要記得MGM(member gain member),粉絲會為你帶來他們的朋友,因此前一千個會員不要亂作抽獎,要保持他們的高純度,好好經營這一千人,他們就會好康道相報。
Q7、如果有一個公司的IT團隊很完整,但營銷卻很傳統,該怎麼做?
范:這要看經營者。一家三四十年的企業,如果經營者都是同一個人,很可能就再也不會接觸新時代了。不過老闆最在意的是營收,試著以「成長駭客可以如何增加營收或降低成本」的方式去說服,他會更有興趣。
Ken:我們也遇過很多傳產轉型的個案,通常我會建議這樣的企業使用MVP,先小規模驗證,讓他們嚐到甜頭,調整好企業的體質後,再談大預算。
Q8、如何看待網路上常見的第三方工具open source?(例如CRM、ERP系統)
郭:站在我公司的立場一定是使用開放資源,能不花錢就不花錢。但錢省下來不是作為獲利,而是成為能繼續投入行銷的資源。
Ken:Open source的致命風險是你可能無法駕馭它。如果公司有工程師能駕馭工具,適時調整修正,使用開放資源才有意義,不然用啥都沒差,不如花錢解決。
以上是2018成長駭客年會的座談紀錄。過程中我不斷讚嘆主持人林思吾的穩健表現,讓每個與談人都能平均發言,且問題與後續追問都切入要害。
而最讓我覺得收穫豐富的,是這些實戰家的經驗分享,都能在當下迅速與方格子的產品現況結合,讓我在講座中立刻迸發許多營運上的靈感,迫不及待想動手嘗試。我想,成長駭客年會的精彩之處,正是能將自己過去在產品上的觀察和體悟,於年會的討論中得到驗證,進一步往更好的方向邁進,再於明年年會中與各方老友分享。
方格子的成長駭客準備好前進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