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隨記] Suzuki GT250 試騎簡記

[城市隨記] Suzuki GT250 試騎簡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篇文章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寫好了,只是轉移來這裡~

-----------------------------------------------------------------------

事情發生在一個平凡的週末午後,一如往常騎車到住處附近覓食。在尋找停車格時,眼角餘光瞄到一個不尋常的東西:一台雙管、橘色金屬光澤的Suzuki,乍看之下以為是精心烤漆的雄獅,但總覺得好像又有點大...

停好車走近一看,不得了了,是Suzuki GT250,至少側蓋是這麼寫著。

忽有龐然大物...

忽有龐然大物...

...的GT250!

...的GT250!

而且踩發桿在左側欸...XD(GT家族中唯一設計在左側的車種)

GT250是名符其實的雙缸雙管二行程摩托車,和雄獅最大的不同當然就是"雙缸"(不妨可以想成兩台單管雄獅的結合體...誤)

可以看見確確實實的兩顆火星塞與兩顆化油器~

這個缸頭視覺效果超越滿分。

這個缸頭視覺效果超越滿分。

雖然Suzuki GT車系在那個遙遠的年代有數個版本,但目前最常見也最容易辨識的就是這個塞滿車架的引擎與汽缸頭。在這銀色的汽缸頭上還刻著RAM AIR SYSTEM,算是與它的前輩T250最大的差異。

-----------------------------------------------------------------------------

(以下講古時間~)

其實早在1971年,第一代的GT250出現的時候,引擎幾乎與T250一樣,差在側蓋是有稜角的造型,T250的側蓋圓圓的如下。

這是T250,側蓋圓弧狀(圖片來源:motorcyclespecs.co.za/model/suzu/suzuki_t250%2071.htm)

這是T250,側蓋圓弧狀(圖片來源:motorcyclespecs.co.za/model/suzu/suzuki_t250%2071.htm)

第二代(也就是隔年的版本,代號GT250 II)就把前鼓煞改成了碟煞,同時也換上RAM AIR SYSTEM(並廣泛應用在GT車系,GT750則使用水冷)。基本上這個大塊頭的汽缸蓋就是讓撞風的面積變很大,行進時的風壓可以讓空氣在鰭片間流動幫助汽缸散熱。

然後每年就小改版或幾乎沒改地推出GT250K、GT250L、GT250M(最後那個英文字母各別代表年份從1973~1975)。

由海報右上角可見M字樣,表示這是1975年的車型。(圖片來源:fbmmotos.blogspot.tw/2013/03/suzuki-gt-250.html)

由海報右上角可見M字樣,表示這是1975年的車型。(圖片來源:fbmmotos.blogspot.tw/2013/03/suzuki-gt-250.html)

到了1976年,RAM AIR SYSTEM淡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重新設計的缸頭鰭片。前土除的防撞護桿剩水平的那支,側蓋的樣式也少掉了電鍍的那塊飾片。

此時的型號為GT250A~

主要差異在於缸頭,其他就一些外觀件而已。(圖片來源:suzukicycles.org/GT-series/GT250.shtml)

主要差異在於缸頭,其他就一些外觀件而已。(圖片來源:suzukicycles.org/GT-series/GT250.shtml)

隔年再次更新外觀樣式成為GT250B,大概只有大燈燈碗變黑色的,側蓋也改成黑色而已。

到了1978年,GT250車系分成三種,其一為延續GT250B的GT250C(但是外觀成分居多),另外就是星星框的GT250 X7和GT250 X7E,這兩個版本多了尾殼,引擎也已經不太一樣了~

其實已經"蠻不一樣"了XD。(圖片來源:suzukicycles.org/GT-series/GT250.shtml)

其實已經"蠻不一樣"了XD。(圖片來源:suzukicycles.org/GT-series/GT250.shtml)

這時候的車長得更像是RG250E~

不看側蓋上的字還真的有點難分辨XD。(圖片來源:Webike Japan)

不看側蓋上的字還真的有點難分辨XD。(圖片來源:Webike Japan)

講完啦,回歸正文XD。

-------------------------------------------------------------------------

說實在我也不知道這台GT250是K還是M,是也可以問車主行照的出廠年是哪年...

但我沒問...orz

想說堵看看車主XD(誤)

不認識一下車主真的會後悔的感覺哈哈。

不認識一下車主真的會後悔的感覺哈哈。

然後真的堵到了!

車主是一位愛好衝浪的年輕人XD。重點是,他竟然願意借我試騎一段路(換車騎的意思,我那天騎的是Suzuki雷霆TR125,真的很對不起他啊...XD)。

發動後怠速的聲音穩重(低沉轟隆聲),一如Suzuki摩托車給人的感覺,一種可以信賴它的感覺。檔位是國際六檔,低轉還算有力,座墊寬厚、騎姿端正,一路騎乘都很舒服~

感覺就很適合騎長途啊XD,不妨想作打檔車界的休旅車這樣(呃...不知道這個比喻好不好)。

以往都只能在網路上看這些經典老車實發的影片,沒想到竟然有一天會出現在眼前,甚至還能夠跨上去試騎了一段路,真的是感動到不可言喻。晚上大概會睡不著覺了吧XD。

當然這麼難得可以騎到GT250,一定是要和它合照的啦,只是因為個人不上相...就不獻醜了XD。

離開前拍一下這台車的樣貌~

只能說車主真的照顧得很好(車車有個好主人真的是很幸福的事呢XD)。

GT250的比例完美到有一點不真實哈哈。

GT250的比例完美到有一點不真實哈哈。

這真的是我目前看過比例最最最標準漂亮的一台車了~

聲浪沈穩內斂配上獨樹一幟的烤漆顏色,大概就是我對這台GT250的感想了吧~

----------------------------------------------------------------------

後記:

這位愛好衝浪的GT250車主開發了一套摩托車可使用的衝浪板架,讓你用摩托車載衝浪板的夢想成真(這什麼神奇的廣告詞XD)。

個人有幸也獲得一組安裝到我自己的野狼上,有空再來介紹介紹XD

有興趣可查"Old Pipe 衝浪板架工作室"(不是業配,真的只是個人覺得很方便XD)

以上~

avatar-img
城市寫聲的沙龍
104會員
86內容數
生活在一座大城市裡,每天接收來自日間車水馬龍的市景、入夜時的夜生活、夜裡靜謐的巷口,日復一日地,找尋活在城市裡的獨自樂趣與必要元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城市寫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狼這車一開始的取向和飛狼比較像是針對特定族群去開發的車種,而且金狼最早是125的版本的;而金狼150則是民國80年初才出現,根據東哥的資料,主要市場是針對公家機關用車,所以當時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買到的,撇開巨狼不說,這是野狼家族裡最早150cc級距的車。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在意那麼多,究竟一台在路上能見度極低的車,版本到底多重要。然而,對於曾經擁有過兩台雷霆125的自己來說,其一是本來就會在意自己擁有過的東西(合理!);第二則是從中能夠了解鈴木工業與石橋台隆合併之後的發展史。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
金狼這車一開始的取向和飛狼比較像是針對特定族群去開發的車種,而且金狼最早是125的版本的;而金狼150則是民國80年初才出現,根據東哥的資料,主要市場是針對公家機關用車,所以當時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買到的,撇開巨狼不說,這是野狼家族裡最早150cc級距的車。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在意那麼多,究竟一台在路上能見度極低的車,版本到底多重要。然而,對於曾經擁有過兩台雷霆125的自己來說,其一是本來就會在意自己擁有過的東西(合理!);第二則是從中能夠了解鈴木工業與石橋台隆合併之後的發展史。
風神100在臺灣不算是稀有的車種,甚至在民國六十多年還有一定的熱潮,但因為距離當時生產年代久遠,存活下來的相對少一點。而且保存得宜的風神可能平時不騎乘的時候是保存在室內,至少我還沒有遇過野生的SL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