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風玻璃裡的構造課:疊砌構造(的神奇案例)

擋風玻璃裡的構造課:疊砌構造(的神奇案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稱之為疊砌顧名思義就是一層一層疊起來的構造方式。《營造法與施工》裡說明一層一層的用語是「皮」(1991年增訂版,4.3.2。頁226),是通用語。至於何時開始用這詞彙倒是不知道,技職系統應該會知道。

在4.3.4節,砌磚應注意事項中提到:「磚牆之每皮砌造須絕對水平,牆面必須垂直」,這麼要求的原因是:「為使牆身載種得平均傳達至基礎部分」(頁231)。如此看來,這個案例便相當獨特。每皮是否水平此事另談,光是牆面須垂直就完全顛覆了教科書中的要求。

raw-image

是上寬下窄的楔形斷面!

雖稱不上顛覆力學原則,畢竟磚構也常以上一皮比下一皮突出的方式逐步往外的方式出挑;如果出挑的方向與牆面垂直,也就是牆的上緣往外突,大多是屋簷、線腳的做法,如果與牆面平行,也就是牆的邊緣往外伸,則是最早最早的拱做法,稱為疊澀拱英文的資料多一些)。順道提提,這作品也有疊澀拱。

不過整面牆是楔形斷面仍然是個不穩定的結構系統,簡單講上重下輕,只要一晃就重心不穩,肯定垮掉。這大概是整片牆都包起了鋼筋的原因吧?

屋頂的做法同樣超乎教科書想像(可見下冊第十二章;雖說屋頂,十二章所說的比較是屋面材料而非構造方式)。也許該另闢一文討論。

raw-image

結論?願意如此顛覆力學原理的創作者相當罕見。剛也提到這作品應該只要一晃就會垮掉,然而本島怎可能不晃?但看外觀的舊化程度,這作品應該也日曬雨淋有3冬之久,歷經了2017台南地震、2018花蓮地震卻似乎沒事。因之,歸類為神奇案例。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2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紙本系刊即將在這2個月連續出刊,第5期於下禮拜25日發刊,主題是交換生的心得分享,第6期則在4月8日出刊,主題是大三社區老人日照暨長青活動中心設計。第6期的預購單在此,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大家請踴躍填表多買些來送親戚朋友樓上樓下唄。之後更會有大二大三的圖書館設計PK戰,精彩精彩,刺激刺激,欲知戰況如何
來到最終張-卡拉ok車,整系列取材自童年回憶,那些在街上看到的遊行唱跳、供桌上的文昌金、溢出金爐燃燒不完全金紙的刺鼻灰煙、廟中虔誠跪在神明前低語的擲杯求籤,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我透過這次的海報製作尋找自己,提出對社會現象和習俗觀察和批判、回顧讀書時期的疑惑提出見解、追溯童年那些被忽略卻依然存在的
「Arum Manis」(ㄚㄖㄨ ㄇㄚㄋㄧs)看起來相似夾心餅乾,吃起來脆脆甜甜的。中間夾的是棉花糖,但它和棉花糖不一樣,他比較有纖維感,一絲一絲的,作法像是中國的「龍鬚糖」,不過同學說吃起來不太一樣,可能是印尼的糖和台灣的糖不一樣的關係吧! 內餡的做法很簡單,把白糖、麵粉、食用色素和水,先是一起
暑假專題徵稿主題是「建人就是腳勤的旅遊的概念」。建築人的旅遊該看什麼呢?可否在米其林餐廳的擺盤中看到空間的部分的概念的區塊?可否在凝固的空間中看到舞動的樂音?可否在瑜伽教室般的高鐵廁所裡感受到300km/h移動中的人體尺度精奧?可否在踩著老迪奧移動至巷口小七買泡麵跟米酒的旅程中發現日常中的非日常?
企劃(Program)最終要能夠傳達一種態度
書展海報又回到帶著揶揄與批判意味,我回溯自身經歷,曾迷茫於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考試?究竟能從這個升學體制裡得到什麼?經歷了國中升學、高中學測,每個人汲汲營營的往同個方向走,為什麼呢?在那究竟可以得到
紙本系刊即將在這2個月連續出刊,第5期於下禮拜25日發刊,主題是交換生的心得分享,第6期則在4月8日出刊,主題是大三社區老人日照暨長青活動中心設計。第6期的預購單在此,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大家請踴躍填表多買些來送親戚朋友樓上樓下唄。之後更會有大二大三的圖書館設計PK戰,精彩精彩,刺激刺激,欲知戰況如何
來到最終張-卡拉ok車,整系列取材自童年回憶,那些在街上看到的遊行唱跳、供桌上的文昌金、溢出金爐燃燒不完全金紙的刺鼻灰煙、廟中虔誠跪在神明前低語的擲杯求籤,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我透過這次的海報製作尋找自己,提出對社會現象和習俗觀察和批判、回顧讀書時期的疑惑提出見解、追溯童年那些被忽略卻依然存在的
「Arum Manis」(ㄚㄖㄨ ㄇㄚㄋㄧs)看起來相似夾心餅乾,吃起來脆脆甜甜的。中間夾的是棉花糖,但它和棉花糖不一樣,他比較有纖維感,一絲一絲的,作法像是中國的「龍鬚糖」,不過同學說吃起來不太一樣,可能是印尼的糖和台灣的糖不一樣的關係吧! 內餡的做法很簡單,把白糖、麵粉、食用色素和水,先是一起
暑假專題徵稿主題是「建人就是腳勤的旅遊的概念」。建築人的旅遊該看什麼呢?可否在米其林餐廳的擺盤中看到空間的部分的概念的區塊?可否在凝固的空間中看到舞動的樂音?可否在瑜伽教室般的高鐵廁所裡感受到300km/h移動中的人體尺度精奧?可否在踩著老迪奧移動至巷口小七買泡麵跟米酒的旅程中發現日常中的非日常?
企劃(Program)最終要能夠傳達一種態度
書展海報又回到帶著揶揄與批判意味,我回溯自身經歷,曾迷茫於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考試?究竟能從這個升學體制裡得到什麼?經歷了國中升學、高中學測,每個人汲汲營營的往同個方向走,為什麼呢?在那究竟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