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nobyl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來不太看影集因為一集太久,不過這部IMDB 9.7/10,而且才五集,就破例了。


影集是以車諾比核災為主軸,描寫的是事件的發生前後,核災本來就不是自然災害,這是人禍,而這凸顯的是整個蘇聯(事發於1986年)共產極權體制的弊病。


故事虛實交錯,不過有些台詞是非常有趣的,去凸顯出知識跟權力間的衝突,比如核能科學家Ulana(虛構人物)在與掌權者對話時有如下這段:「是的,我曾在鞋工廠工作。

而現在我掌權了。

(Yes, I worked in a shoe factory.

And now I’m in charge.)」當問題變成政治問題時,知識、道德什麼的似乎都不再重要,唯一具有決定性的就是權力。


又或者是在該案件審判時,劇中的休庭,在法院外雪謝賓納部長與勒加索夫教授的對話是這樣:「

雪謝賓納:我並不太相信從克林姆出來的東西,但當他們告訴我他們要將我置為清理工作的負責人而他們說這並不太嚴重,我相信了他們。你知道為什麼嗎?

勒加索夫:因為他們讓你負責(按:掌權之意)。

(Shcherbina: I don’t believe much that comes out of the Kremlin, but when they told me they were putting me in charge of the cleanup and they said it wasn’t serious, I believed them.

You know why?

Legasov:Because they put you in charge.)」


這不只是權力使人腐化的簡單宣稱,而是於政治場域中,在權力面前一切都不再重要,無論對錯、真假以及美醜。所以裡面有一段對話是以消防員之妻子流德米拉(Lyudmilla Ignatenko,該消防員進入災難現場進行救災,兩週後死於輻射,而妻子所懷的孩子因妻子與丈夫接觸而出生後不久即死亡,因吸收了過多輻射)失去孩子的事件類比蘇聯:「我們活在一個孩子必須死亡來拯救他們母親的國家。(We live in a country where children have to die to save their mothers.)」畢竟,蘇聯在那時也讓大量人員暴露於輻射來清理事故,由這個體制的顢頇所導致的事故。


劇中末尾在法庭的部分中,法官與勒加索夫教授(證人身分)的對話是這樣的:「法官:勒加索夫教授,如果你是指蘇聯國家某種程度上對所發生的事情有責任,那我必須警告你,你正踩在危險的地方。

勒加索夫教授:我已經踩在危險的地方。我們都正踩在危險的地方(當時尚有15座同樣型號RBMK-1000的反應爐在運作),因為我們的秘密與我們的謊言。他們是實際上定義了我們的東西。當真相進現,我們說謊及說謊到我們不再記起那竟在那裡。但那仍在那裡。每個我們說的謊致使我們對真相的負債。早晚,債會被清償。這是一個RMBK反應爐核心如何爆炸的。謊言。

(Judge:Professor Legasov, if you mean to suggest the Soviet State is somehow responsible for what happened, then I must warn you, you are treading on dangerous ground.

Professor Legasov:I’ve already trod on dangerous ground.

We’re on dangerous ground right now, because of our secrets and our lies.

They’re practically what define us.

When the truth offends, we lie and lie until we can no longer remember it is even there.

But it is still there.

Every lie we tell incurs a debt to the truth.

Sooner or later, that debt is paid.

That is how an RBMK reactor core explodes.

Lies.)」


從為了達成生產配給數額所必須維持的供電,到控制室的現場中管理者迪雅特洛夫的傲慢(違反了幾乎所有規則,並且不顧任何安全地進行測試),到事後對於爆炸的不相信,以及對於國際與國內的消息掩蓋,當然其中或許有因著信念(對於國家)對於事實的盲目,但其餘者(幾乎全部)都是來自於為了滿足某種表面美象的謊言,而謊言就是災難的原因。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et me Pen-avatar-img
2025/04/21
這部劇真的太美了。我猶記得那滿天飛舞、無聲無形的輻射塵,在人們還未察覺的時候,已悄悄灑落大地。 所以這個選題我立即就想知道您會如何寫?您關於權力和政治思考角度我其實沒有想的那麼深刻(老師您太厲害了)~。 說回來我在看這部劇之前,先被一篇報導Svetlana Alexievich吸引,說她在2013-2014入選,又在2015入選諾貝爾文學獎,而且是以記者身分獲得,網路上說她以「人聲拼貼」見長,但報導文學或普立茲獎許多得主都是這樣啊,我有點不解。 但我去看了她作品,其中包括《車諾比的悲鳴》,我非常喜歡。為什麼要說到這段呢?因為Chernobyl 的非政治的那段,就是來自這本書,例如那個消防員之妻的故事,和最後她懷著孩子探視受輻射重傷的丈夫,最後孩子為母親承受了死亡的代價。 所以後來看到 HBO 的《Chernobyl》,才發現劇中許多「非政治部分」來自這本書的驚喜。編劇不只是重現此一悲劇,拉東補西不同的元素,重新拼貼出一個新的敘事架構,把體制的虛偽與人性的真摯交織成一齣震懾人心的劇本。所以當看到您引用那段「我們活在一個孩子必須死亡來拯救母親的國家」時……(BGM: 迷妹尖叫!)
曾友俞-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22
亞麗塞維奇的《車諾比的悲鳴》在前幾年也被我收入書櫃,但到目前為止還是放在「尚未閱讀」的區域,真是令人汗顏。 這篇文章是早期練習書寫時的作品,那時也正在閱讀大量政治哲學著作的初始,很多如今所擁有的知識在那時仍在碰撞,所以仍然十分青澀(看文章開頭那句日常用語就很明顯了)。(印象中另一篇也同樣較為青澀的寫作應該是《芝加哥七人案》) 不過從影視作品爬溯至書籍的經驗倒是有的,例如《下流正義》(原著:Michael Connelly,《The Lincoln Lawyer》)或《火口的二人》(原著:白石一文)。前者我那時甚至買了作者的系列作品閱讀(不過到目前也才看了兩本,印象中是《The Brass Verdict》),會發現故事的延伸之外,也會在電影原著書籍中發現一些與電影不同的地方;後者則更是發現電影與文學(書籍)之間不同的表現面向(就此有另行撰文,連結:https://vocus.cc/article/63fed5d4fd897800010755c8)。 希望日後閱讀《車》後能有更進一步的討論!謝謝閱讀與回覆。(另外,不用稱呼老師,我們都是閱讀者與寫作者,交流是對等的)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3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3/26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Thumbnail
2025/03/26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Thumbnail
2025/01/24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Thumbnail
2025/01/24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Thumbnail
2024/12/09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2024/12/09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專注爬梳蘇維埃社會的集體傷痕,所謂赤色烏托邦的故事。
Thumbnail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專注爬梳蘇維埃社會的集體傷痕,所謂赤色烏托邦的故事。
Thumbnail
俄國當權點燃的戰火,不僅燒殺烏克蘭人,同時也從內部摧毀,殺死俄羅斯自已。
Thumbnail
俄國當權點燃的戰火,不僅燒殺烏克蘭人,同時也從內部摧毀,殺死俄羅斯自已。
Thumbnail
2019年,有一部高分的電視劇很火,HBO的《切爾諾貝利》,把人們的視線拉回到這個前蘇聯解體前五年發生的人類史上最慘烈的科技悲劇。 2019年12月1日,金銀潭醫院收治一名不明肺炎患者,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 12月10日,又收治3名,其中2人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Thumbnail
2019年,有一部高分的電視劇很火,HBO的《切爾諾貝利》,把人們的視線拉回到這個前蘇聯解體前五年發生的人類史上最慘烈的科技悲劇。 2019年12月1日,金銀潭醫院收治一名不明肺炎患者,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 12月10日,又收治3名,其中2人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Thumbnail
《核爆家園》並非核災史劇,而是一部當代寓言,講述謊言、恐懼與操弄;同時,更也講述自我救贖,尤其主角群的雙手,都曾沾染鮮血與髒污,卻還是能重生、覺醒為英雄。當然,如果沒有壓迫,衝鋒陷陣的英雄也就不用誕生,若非一無所有,誰還會願意,縱身躍入腥紅的槍林彈雨呢?
Thumbnail
《核爆家園》並非核災史劇,而是一部當代寓言,講述謊言、恐懼與操弄;同時,更也講述自我救贖,尤其主角群的雙手,都曾沾染鮮血與髒污,卻還是能重生、覺醒為英雄。當然,如果沒有壓迫,衝鋒陷陣的英雄也就不用誕生,若非一無所有,誰還會願意,縱身躍入腥紅的槍林彈雨呢?
Thumbnail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
Thumbnail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
Thumbnail
《核爆家園》(Chernobyl)取材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車諾比的悲鳴》,由克雷格·馬津(英語:Craig Mazin)創作,約翰·倫克(英語:Johan Renck)執導。
Thumbnail
《核爆家園》(Chernobyl)取材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車諾比的悲鳴》,由克雷格·馬津(英語:Craig Mazin)創作,約翰·倫克(英語:Johan Renck)執導。
Thumbnail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Thumbnail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