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什麼叫不相容?:方法上的矛盾:自選式真理──《信仰不是事實》大要 2019D10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4.1.4 自選式真理

信徒面對一個難題,經典的詮釋沒有一致的標準。例如:《聖經》裡的故事,除了耶穌明說是譬喻的以外,不管原來是實寫還是虛寫,讀者可以看成實的,也可以看成虛的;實在無從分辨哪一個才正確。看成虛的話,喻意是什麼,也言人人殊;同樣無從分辨誰才對。如果亞當、夏娃是比喻,耶穌復活也是比喻嗎?「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利20: 9)是比喻嗎?比喻什麼?

按:基督教宗派之多,原因在此。參〈7.1 耶穌自助餐──《信仰不是事實》讀後記 2019D17〉

raw-image

《聖經》的真理雖然像自助餐一樣任人挑選,卻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大勢。開明信徒的態度其實這樣的:除了耶穌復活之類核心教義,其餘《聖經》記載的,凡是被科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否定了的,就變成比喻;還未否定的,就當成事實。這算是不得不的折中政策,而教義就得屈從科學了。

按:古代科學與哲學同源,哲學是神學的婢女,現在主僕異勢,不可同日而語了。

4.1.5 把科學上的需要說成神學上的優點

宗教的說法不但隨科學進步而變成比喻,有時還變成優點。自古以來,鐘表一樣精巧的動植物是神存在的鐵證;達爾文發表《演化論》後,大家才明白鐘表匠是盲的。鐵證打破了,有些教會、神學家負隅頑抗,抵死不信演化論;有些卻福至心靈,順水推舟,把演化歸功於神:神用「演化」來「創造」,更足以彰顯祂的大能和智慧。從前是牧師的演化生物學家阿亞拉(Francisco Ayala)說:

演化的生物世界精彩多了;充滿創意的世界才有新的物種產生,才有複雜的生態系統成形,才有人類演化出來。

誠然,如果任何科學的發現都說成上帝的旨意,科學家也無法反證,可是無法反證的說法也無法證明。

按:千百年來,大自然的設計證明神的存在;現在,大自然沒有設計也證明神的存在!到底是科學的進步,發現了宗教原有而千百年來沒有人知道的奧秘,還是宗教撿現成便宜,把科學的成果據為己有、粉飾門面呢?類似的說法不一而足,提出的人有的由衷,有的只是識時務;聽起來卻都像《伊索寓言》裡的蒼蠅,坐在車軸上,『嗡嗡地叫:「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表面上,宗教隨科學的進步而優化,教義更精巧、更深刻;然而,如果科學能闡明自然的奧妙,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意義,宗教卻只能如影隨形地學一課,把教義修一下,那麼宗教就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局外人的沙龍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局外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1/12/05
人互助出於同感,所以道德基於感情。非基督徒幫助了基督徒,有些受惠的基督徒不但不感恩,還把一切說成「神的安排」。不但因抹殺感情,抹殺抉擇的主體,因而抹殺了道德;而且遏制良心,自戕人性,為害可大可小。 筆者從個人感受、道德立場、社會效應等方面着眼,不願意幫助某些基督徒。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20/04/17
「道德基於宗教」的說法,叫人得認真面對神的作為是否道德的問題。既然我們知道《聖經》那些可怕的事是錯的,就不應該相信道德基於宗教。道德是人人互相要求、互相負責的社會系統,不需要神的背書。道德論證不能證明神的存在,反而證明神不存在。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2019/06/28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基督徒該怎樣看待科學呢?本文以演化論、神迹等為例,討論基督徒的應對態度。文章似乎很長,但是後半是書籍、網站等的介紹,尤其適合基督徒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演化論。 我知道很多教會反對演化論,但他們也反對很多東西,尤其是各種科學證據,反到讓自己變笑話就算了,讓很多人對基督教產生誤會可一點都不好玩。 理性主義、現代科學、研究倫理,這些全是源自於基督教,結果有人出然把它們切割開來,甚至加以排斥,這才真的是屬撒但的愚蠢行為。 去查一下中世紀歷史很輕
Thumbnail
今天來談談演化論。 我知道很多教會反對演化論,但他們也反對很多東西,尤其是各種科學證據,反到讓自己變笑話就算了,讓很多人對基督教產生誤會可一點都不好玩。 理性主義、現代科學、研究倫理,這些全是源自於基督教,結果有人出然把它們切割開來,甚至加以排斥,這才真的是屬撒但的愚蠢行為。 去查一下中世紀歷史很輕
Thumbnail
基督徒對科學又愛又恨,往往雙重標準。經常謊稱明星科學家是信徒。為了詆毀跟信仰衝突的科學,玩弄「理論/事實」這些名詞,混淆邏輯可能性和經驗可能性。廣義的科學是惟一的求知方法,而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形式,理性是人類思考的惟一工具。理性思考以外的選擇,只有不理性的思考和不思考。
Thumbnail
基督徒對科學又愛又恨,往往雙重標準。經常謊稱明星科學家是信徒。為了詆毀跟信仰衝突的科學,玩弄「理論/事實」這些名詞,混淆邏輯可能性和經驗可能性。廣義的科學是惟一的求知方法,而科學只是理性的一種形式,理性是人類思考的惟一工具。理性思考以外的選擇,只有不理性的思考和不思考。
Thumbnail
宗教所得的知識不但與科學矛盾,而且與別的宗教矛盾。可見其求知方法不能認識真理。有神論的神,像基督教那種,科學當然能證明祂不存在。因為《聖經》錯誤百出、現代沒有神迹、嚴謹的禱告實驗、世上的苦難等等,證明沒有基督教宣稱的那個全能、全善的神。該有證據而沒有,還堅持「沒有證據不等於不存在」是愚蠢的。
Thumbnail
宗教所得的知識不但與科學矛盾,而且與別的宗教矛盾。可見其求知方法不能認識真理。有神論的神,像基督教那種,科學當然能證明祂不存在。因為《聖經》錯誤百出、現代沒有神迹、嚴謹的禱告實驗、世上的苦難等等,證明沒有基督教宣稱的那個全能、全善的神。該有證據而沒有,還堅持「沒有證據不等於不存在」是愚蠢的。
Thumbnail
《聖經》的詮釋沒有一致的標準,不管原來是實寫還是虛寫,讀者可以看成實的,也可以看成虛的,都說得通。看成虛的話,喻意是什麼,也言人人殊。凡是被科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否定了的,通常就變成比喻;還未否定的,就當成事實。而且倒過來把科學的發現都說成上帝的旨意。
Thumbnail
《聖經》的詮釋沒有一致的標準,不管原來是實寫還是虛寫,讀者可以看成實的,也可以看成虛的,都說得通。看成虛的話,喻意是什麼,也言人人殊。凡是被科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否定了的,通常就變成比喻;還未否定的,就當成事實。而且倒過來把科學的發現都說成上帝的旨意。
Thumbnail
信徒看待科學證據,並非一律反對。他們渴望找到與信仰相符的科學證據,卻對不相符的另眼看待,說:「不管有什麼理由、證據,我就是相信到底。」這種態度正是宗教信仰跟科學不同的關鍵。
Thumbnail
信徒看待科學證據,並非一律反對。他們渴望找到與信仰相符的科學證據,卻對不相符的另眼看待,說:「不管有什麼理由、證據,我就是相信到底。」這種態度正是宗教信仰跟科學不同的關鍵。
Thumbnail
宗教訴諸信仰,把信仰粉飾成求知方法,甚至反對理性,反對好奇心。科學家以理性為工具,相信科學,科學卻不是信仰;因為科學靠的是經驗:預測得到驗證。換言之,科學「基於經驗的信心」,跟信仰「沒有證據的信念」是兩回事,故意混淆,無非為宗教狡辯。宗教的真理大都由教會裁決,科學無所謂「異端」、「褻瀆」。
Thumbnail
宗教訴諸信仰,把信仰粉飾成求知方法,甚至反對理性,反對好奇心。科學家以理性為工具,相信科學,科學卻不是信仰;因為科學靠的是經驗:預測得到驗證。換言之,科學「基於經驗的信心」,跟信仰「沒有證據的信念」是兩回事,故意混淆,無非為宗教狡辯。宗教的真理大都由教會裁決,科學無所謂「異端」、「褻瀆」。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Thumbnail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Thumbnail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