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什麼叫不相容?:方法上的矛盾:以信求知、權威裁決──《信仰不是事實》大要2019D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科因所謂相容(compatibility),用的是《牛津英語大詞典》(OED)的定義:
互相容忍;容許在一起,或在同一科目共存;和諧、符合、一貫、一致。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是因為求知的方法上、結果上、哲學上的矛盾。

4.1 方法上的矛盾

方法上的矛盾可以從科學家和信徒怎樣看待一個問題看得出來:「我怎樣知道自己錯了?」具體來說,宗教的求知方法跟科學不同,有以下幾點:

4.1.1 以信(faith)求知

科因曾跟某路德派女神學家辯論科學與宗教是否相容。總結時,神學家說:「我們得時時記得:信是恩賜。」(We must always remember that faith is a gift.)科因事後才想起,gift是德文的「毒藥」,當時該回答:「信也許是宗教的恩賜,卻是科學的毒藥;因為憑信找不到真理。」
《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個基督教的定義,其實概括了大部分宗教的真諦。換言之,信就是把所望而未見的認為真。見了,驗證了,叫知識,不叫信仰。反過來說,正因為宗教沒有實底,沒有確據,一味希望,才需要訴諸信仰。所以信成了宗教的美德。多馬探過耶穌的肋旁,「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 29)科因轉引神學家德爾圖良(Tertullian, c.160-c.240)非常精警的話:
神的兒子死了:這一聽就可信──因為很愚蠢。祂埋葬了,又復活了:這是確實的──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信徒的榜樣聖納爵‧羅耀拉(Saint Ignatius Loyola, 1491-1556)說:
凡事要正確,我們就應當經常這樣想:我眼見一物是白的,假如品級教會說是黑的,就認為是黑的,……
現在的信徒很乖覺,教話說得這麼虔誠地「白目」的很少。然而,盲信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
惟信是尚,就不惜放棄理性、好奇心。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認為「理性是信仰的最大敵人」:
世上的種種危險,莫險於豐富敏銳的理性。……理性必須回避、遮蔽、消滅。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說:
好奇心不是好的精神。好奇心叫人四分五裂,叫人離開上帝,叫人喋喋不休。……好奇心是屬世的精神,叫我們紛亂顛倒。
科學的方法截然不同。科學看重懷疑精神,鼓勵好奇心,強調理性,在在都是惟信是尚的反面。
有人反駁:「科學家一樣靠信仰:對其他科學家研究成果的信仰,對經驗主義和理性的信仰,……」首先,這其實等於說:「科學跟宗教一樣爛,科學家憑什麼批評宗教?」這是宗教烏賊愛用的伎倆,無非混淆視聽。
按:這一招不只用在科學,世俗人文主義(Secular humanism)一樣被「抹黑」,參看Coyne(2019/4/22) Secular Humanism is Not a Religion
我們用科學來了解大自然,並沒有先驗的哲學上的依據,卻也不需要。科學求知不是靠哲學,而是靠經驗:科學的預測得到驗證。大自然的規律不是科學的前提,而是觀察的所得。理性也不是科學的先驗的假設,而是工具;科學家用這個工具,因為用了做出成果,得到更多知識。換言之,科學「基於經驗的信心」,跟信仰「沒有證據的信念」是兩回事,故意混淆,無非為宗教狡辯。總之,科學不是信仰;至於宗教,借希欽斯的話說:「一個說法,不用證據就可以提出,就可以不用證據就丟掉。」
按:《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是名副其實的金句、以信求知的經典詭論。乍看不覺得不通,除了因為修辭上簡潔有力,關鍵在於這個「信」(faith)。一、「信」很容易叫人聯想到「信任」、「信心」等正面含意。二、教會一直宣揚「信」這件事,加以美化,彷彿死心塌地的信是了不起的好事似的。然而,如果仿照那個邏輯,改成這樣:「食慾就是所嗜之味的下咽,是未吃之餐的飽嘗。」不是胡說八道嗎?一看就知道荒謬了。有證據就不必信仰了。此外,基督教為了抵抗理性,真是費盡心思。例如:信徒裡總有一些愚蠢得有限的人,《聖經》的作者為他們精心準備了不少罐頭說法──也可以叫預防針。比方說,平常總會遇到聰明而不信的人,該怎麼自我調適──或者自欺欺人呢?「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1: 22)。 「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林前2: 14)信靠神等於精神勝利法。難怪有人說「信仰就是跟理智撒謊」。Robinson(1964: 2.82 Faith)分析基督教所謂的信仰,認為「信」(faith)不但不是美德,而且是該受指責的大惡,真是一針見血。

4.1.2 以權威為真理的裁決

宗教的真理大都由教會裁決。天主教會以三位一體為真理,某天主教徒不同意,既奈何不了教廷,又可能受絕罰(逐出教會)。基督教雖然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也沒有教廷,但是各宗派的真理仍然是教會說了算。牧師按立,要宣誓奉行。神學家有異議,要麼不敢聲張,要麼只是微調教義。
按:宗教改革雖然是革命,結果卻不是推翻舊教,而只是另立新教;即割據天下,多添一個各自為政的權威。
教會版的真理也不是出自上帝的啟示,有時候只是各派教會、神學家爭議的折中。例如:君士坦丁大帝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aea(325))後,耶穌的神性、三位一體的理論才比較確立下來。
有時候,教會的真理也像書一樣修訂、改版。以摩門教為例,黑人本來可以擔任聖職,但是從1850年起,黑人因據說是受神咒詛的該隱的後裔,禁任聖職。1978年,教會又宣稱,禱告蒙神應允,黑人才解禁。真的是祈禱叫神回心轉意嗎?除了摩門教徒,誰相信呢?
科學無所謂「異端」、「褻瀆」。生物學博士也不用手按《演化論》,宣誓效忠達爾文。誠然,科學也有所謂權威,但是權威之所以為權威,是因為既有的研究成果經過驗證,足為典範。而且任何科學家都可以憑新的研究成果,超越權威、打破權威。所以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以「莫隨人言」(Nullius in verba)為標語,以示「院士決心抵抗權威之宰制,凡說皆訴諸事實,以實驗定奪。」科學史上有許多革命,演化論、相對論、量子理論都是。科學家不但可以革命,也嚮往革命。

引用文獻

Robinson, Richard. 1964. An Atheist's Val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positiveatheism.org/hist/athval0.ht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演化論的證據最少跟菌源說一樣強,許多信徒卻執意不信演化論,卻幾乎沒有人懷疑細菌致病;可見信徒雙重標準,不信演化論,是出於宗教因素。而且完全沒有斟酌餘地:「什麼都無法叫我放棄信仰。」這種盲目、不理性的態度跟科學家截然相反。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神存在」是事實的假設,而事實是需要證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基督徒看《聖經》都照字面意思解,而不是把天堂、地獄當比喻。相容論者和某些無神論者常為宗教開脫,把某些罪行的明顯宗教動機看成政治、社會問題;因為他們誤以為信仰的說法跟現實世界無關。信徒往往隨意決定哪些經文直解,哪些經文是比喻,都能自圓其說。
宗教說法有許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以現實世界的事實為根據,所以是可能驗證的。宗教影響越大,其事實根據越應該受檢驗。科因強調「宗教信仰基於事實陳述」這一點,因為許多宗教說法被人指出不實時,信徒往往推說「那是比喻」、「那不重要」。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信仰是證據的免疫力,再確鑿的證據都可以忽視、否定。宗教以感情的交托代替證據的需求。要叫人相信科學,不但要有「事實」上的教育,而且要有「信仰」上的反教育。從民意調查可見,科學家、無神論者批評的是主流教義,打的不是稻草人。科學家信徒少,是研究科學叫人不信,而不是不信的人做了科學家。
宗教信仰以事實為依據,但是不同的信徒對事實的依賴程度不同。許多神學家、信徒面對不合科學、不合事實的批評,尤其神存在的論證,不但大聲反駁,還挖空心思來對招。可見他們真的在乎宗教說法的真假,而不只是把宗教說法當成心裡受用的虛構故事。神學家常兩面討好,面對學者就說是寓意,面對平信徒就說是事實。
演化論的證據最少跟菌源說一樣強,許多信徒卻執意不信演化論,卻幾乎沒有人懷疑細菌致病;可見信徒雙重標準,不信演化論,是出於宗教因素。而且完全沒有斟酌餘地:「什麼都無法叫我放棄信仰。」這種盲目、不理性的態度跟科學家截然相反。
《聖經》有許多故事,作者的動機就算不是寫歷史,最少預期讀者當歷史看。這些史事的背後當然有宗教含意,但史事就是史事。然而,時移世易,觀念、知識進步了,仍然照字面解就有種種問題,於是才認為直解是拘泥文字,設法把經文重新詮釋,而有些本來照字面解的故事就變成比喻。這是宗教經典的詮釋史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神存在」是事實的假設,而事實是需要證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基督徒看《聖經》都照字面意思解,而不是把天堂、地獄當比喻。相容論者和某些無神論者常為宗教開脫,把某些罪行的明顯宗教動機看成政治、社會問題;因為他們誤以為信仰的說法跟現實世界無關。信徒往往隨意決定哪些經文直解,哪些經文是比喻,都能自圓其說。
宗教說法有許多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以現實世界的事實為根據,所以是可能驗證的。宗教影響越大,其事實根據越應該受檢驗。科因強調「宗教信仰基於事實陳述」這一點,因為許多宗教說法被人指出不實時,信徒往往推說「那是比喻」、「那不重要」。
科學與宗教不相容。信仰是證據的免疫力,再確鑿的證據都可以忽視、否定。宗教以感情的交托代替證據的需求。要叫人相信科學,不但要有「事實」上的教育,而且要有「信仰」上的反教育。從民意調查可見,科學家、無神論者批評的是主流教義,打的不是稻草人。科學家信徒少,是研究科學叫人不信,而不是不信的人做了科學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為何要信任科學,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學不僅是知識的集合,更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透過同儕審查和多元的科學社群,我們才能構建對科學的信任。文章引導讀者思考:科學知識如何在社群共識下形成,以及在面對科學爭議時,我們應如何評估風險與行動。信任科學是提升社會福祉與理性思考的必要步驟。
Thumbnail
宗教太有存在感,確實會浪費各種生命,即便是對於知道有神存在的超驗主義者來說,也是浪費。 因為神只經由給予帶來美好與豐碩,祂本身沒有創立宗教。
Thumbnail
天心:假如我們研究出某個經學家對經只有信仰,那麼他大概不能稱為有學問了吧。這會不會跟中國有沒有哲學的爭論很像,當我們拿西方那套東西去套古人,發現套不上去啊,他們就不會那樣子思考,就沒結論了。
Thumbnail
讓我們繼續討論。 科學 上面提到要知道如何分辨真假,這時科學就很重要了,因為科學是很好的思考工具。 對,科學是「工具」一點要先搞清楚,科學原本就是教會「為了更加理解上帝真理」而專科化的學問,所以不要以為科學與宗教敵對,實際上科學根本就是研究神學的工具。 還是說一點歷史故事,雖然很多人會說科學
Thumbnail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甘堅信牧師認為:「理智上贊同,是信心最微妙的敵人之一。」(p33)比如有人說,我相信基督信仰是對的。但如果要求他立即遵行神的話語,他很可能馬上拒絕。甚至有些受洗的基督徒, 已經承認「聖經完全是神默示的」,然而他還是拒絕凡事依照聖經中的話語去行。
Thumbnail
神學家卡爾巴特說: 「『不順服上帝』指的是:不管我們是否相信上帝,我們將上帝置於一旁,在我們的內心、思想及生活上保留自身為所欲為的權利。或者在內心深處及外在的生活中,認為沒有上帝。」(《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46)
Thumbnail
每次說起我這個傳教工作者大學讀的是地球科學系,都會有人傻眼。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科學與宗教難道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