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照片提供/余風
在阿姆斯特丹,路面輕軌電車是與行人及機車共存在同一空間。
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或者親身經歷過一個經驗:到歐洲旅遊的時候,走在浪漫的石板路上,你無需擔心隨時會有汽機車從四面八方竄出來,唯一要稍微注意的是在人行人徒步區裡可能會出現的輕軌電車──但是也只要稍微注意即可,它會發出噹噹噹的鈴聲提醒四周的行人──當然,走路走累了的時候,你也可以隨時跳上任何一班的輕軌電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上述的場景,身為觀光客的我們,都很羨幕這樣的生活環境,推著嬰兒車搭公車、搭輕軌、在馬路上行走,都是暢行無阻的。如果將上述場景複製到新竹呢?
在談論「輕軌究竟是否適合新竹」之前,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必須正視:良好步行環境的建立。步行是最原始的交通方式,靠著我們的雙腳可以帶領我們走到任何的地方,雖然速度慢了點,但是安全且即時。就算是騎車、開車,也必須靠步行來回停車場與目的地。可是台灣長期漠視步行環境,道路設計全以「車行」為考量,馬路只適合騎車或開車,所以不論是市區道路或郊區的公路,幾乎沒有配置人行道,遠遠落後於東南亞國家。新竹市區時常可見拉著行李的遊客、推著嬰兒車的爸爸媽媽,在沒有人行道且充滿併排違規停車的狹小道路人車爭道,相當危險。
大眾運輸環境,不論是公車、輕軌、捷運乃至於區域火車,「定時、定點」是其特色,我們必須依固定的時刻,步行至指定地點如公車站牌、輕軌車站或火車站候車;下車之後,也必須步行至目的地。當輕軌、捷運完工之後,車站周邊的連結若不利於步行,也將降低使用者利用的意願。因此台北捷運、高雄捷運抑或是即將通車的台中捷運,在捷運周邊道路均重新規劃並強化步行環境,例如高雄捷運紅線的中山路,原本是具快、慢車道的大道,為了因應捷運通車,慢車道全數填平改建為人行道。
至於街廓狹小的市區道路,既不利於捷運施作,也無法大興土木,「輕軌」反而成為熱門的選項之一。大家印象中的輕軌,就是行駛於平面道路「與車爭道」的捷運,這只是輕軌型態的一部份。事實上,輕軌捷運的彈性非常大大,筆者常常比喻它可以「飛天遁地」,一條路線可以同時擁有高架、平面及地下化等模式,這種案例在歐洲很常見,也說明了為何21世紀為何輕軌會大受先進國家的歡迎。以新北捷運淡海輕軌為例,從紅樹林車站出發後,幾乎都是高架行駛,一直到了淡水行政中心站才從高架橋降至地面。如果新竹佈設了輕軌,在市區可以地下化,在郊區可以高架化,在車流量較少的道路則可平面化,全數由同一路線、同一電車直達,尖峰時段也可以加掛輕軌電車併結行駛,就連運量也具彈性。而這樣的概念,在國外已擁有許多案例,例如和新竹市同屬中型城市的荷蘭海牙、葡萄牙波多,其輕軌系統都是兼具高架、地下及平面等型態,且陸續擴張中。
新北捷運淡海輕軌自紅樹林站到淡水行政中心站區段是在高架橋上行駛。
台灣的「出生率」已是全世界最低,將來得面臨嚴重的老年化,整個國家的根基將會受到巨大衝擊。而刺激「出生率」和安養「老年化」社會,一定要強化大眾運輸。以瑞典為例,在斯德哥爾摩,你可以推著嬰兒車在全市各道路、大眾運輸系統內暢行無阻,加上公園甚多,發達的人行系統,舒適的環境,連不願意生小孩的人看到公園一家家推著嬰兒車歡樂的家庭也可能想生一個;反觀,「老年化」社會到來,看著文章的你我,到了六十歲以後是否還能保證自己「有能力開車及騎車」嗎?沒有能力的話,又沒有良好的大眾運輸環境,只能被關在家裡。而良好的大眾運輸環境,就算你沒有開車、騎車的行為能力,但也能自由暢行於城市生活裡,且無須麻煩他人。這就是大眾運輸的遠見,它不是為了軌道迷,而是為了整體社會未來走向高齡化、為了提昇生育率,甚至為了所有民眾,降低車禍風險等社會成本而準備。
在斯德哥爾摩市區及大眾運輸工具上,時常可見推嬰兒車的人。
因此,對於風城未來交通的想像,筆者希望透過良好的步道環境開始,讓新竹市成為一座不論任何年紀的用路人,都能行得安全、行得自由且行得便利的「好行城市」。
作者簡介
余風,逢甲大學文學博士,逢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對於鐵公路交通事物充滿熱愛,將走訪國內外各式交通建設及城市運輸系統的見聞書寫於部落格「新南極轉運站」。著有《逐路臺灣:你所不知道的公路傳奇》、《追尋路面電車:遇見日本城市風景》,合著《新舊聞:從皇帝離婚到妓院指南,從海賊王到男王后,讓人腦洞大開的奇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