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行?騎樓擺攤、行人路泊車,綠燈過馬路會撞飛途人

2022/12/0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一百年前騎樓建築在亞洲十分普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日照強,潮濕多雨,騎樓除了走道以外,還起了阻隔日照,遮擋風雨之用。加上舊時汽車數量甚少,行人在馬路上行走,相對安全。
隨着城巿發展,騎樓作為行人通道的作用退卻了。在城區之中,行人常常無法在騎樓之間穿行,城巿又沒有其他專門為通道,行人只好在馬路上和汽車共享空間。
行人問題啊⋯⋯還以為沒有人在意。正所謂別人認為的問題才是問題,自己察覺的就是你個性有問題。會立即被驅逐排除喔,作為外人,以前也被嗆過有意見就回去啊之類的。既然居民都覺得需要改善了,鼓起勇氣講兩句個人感受吧!

汽車優先的道路系統

在台灣走路很舒服,大多數時間路上都沒有其他人。不像香港,走兩步就會撞到人,撞到喔!砰一聲,互撞!大家都不當一回事,繼續走。只不過作為一個行人,其實很危險,大部份道路設計都沒有考慮「人需要走路」這個概念。
台灣人不是不走路的喔。雖然我們常笑說只願走五分鐘路,我的看法卻是,台灣人不以步行作為移動方法。
如果要去採購,買便堂買肉圓,或者去隔壁校區上課。再近的路他們優先選擇騎車。
想走路,即是散步囉!那就先開車到公園或夜巿,慢慢走。
城中道路是遷就汽機車思維設計,大多數行人路是給機車停泊。家門口、宿舍側15米就是停車場。簡餐、小吃、飲料攤臨街設店,實現全時Grab and Go,跟老闆熟一點連機車都不用熄火。
我時常覺得行人在台灣是不需要的。既然沒有行人,何必設計舒適易走的行人路?

好走的路只有150米

路不是百分之百惡劣,但百分之八十都不適宜步行。
先分類一下吧!這次只集中討論城巿的道路設計,城巿邊緣、鄉郊阡陌,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CDB、商場和大學附近的路況是好的,例如台北信義區⋯⋯喔嗯這個不好,信義區也有問題。像是台大校門外的行人路,走起來就很舒服。
路面鋪地磚,有花紋。路寬目測五米以上,有吧?非繁忙時間行人往往只有三三倆俩。不怕被機車和單車撞倒。
這種道路不多,通常只在新光三越、Sogo和大學周邊。以前學校就把大學正門到紅綠燈150米的範圍,鋪平,地面裝LED燈,流線型圍牆坐椅,剎有介事地豎立燈箱稱之為:「觀景步道」。
另一種不觀景的路,卻是鋪得好的,也有,卻非為行人設計。比方說一條路寬3米的「行人道」,外圍2米是機車停泊位,剩1米給行人穿過。不是走路用,停車場過渡帶。
那麼不好走的路在哪裡呢?15米對面,紅綠燈另一面就是。

文字VR:假如我們從北門路走到中正路

從捷運站左轉去夜巿的一段路,是台灣街巷隨處可見的騎樓建築。待小路口機車駛出,前方是三級磨得光滑的水泥梯級,高提大腿,登上了。迎面陷進凌亂衣架之中,那是店家把衣飾放到騎樓底下走道陳列。
往前是一家簡餐店,要小心樓梯,明明是平路,但路面不一定平坦。沒有被地面落差絆倒,則要當心右方飲料攤是否有人在往店裡送飲料。飲料攤依附着簡餐店,騎樓下設攤。他們不時往店裡送飲料。
前行3米來到一戶住家。主人把汽車停在騎樓底,完全擋住去路。唯有繞出騎樓,走在馬路上。台灣馬路最內則是機慢車道,但你要繼續前行,就要去到汽車高速行駛的快車道。
機慢車道早已泊滿機車和私家車。猜違停吧,我猜,路邊劃着紅線。你必需機車和機車之間,找到一條縫,穿出去。小心機車排氣管,高溫,會燙傷。快速穿越,馬路如果是逆線加上好運,車子會看得到你。看不到你,就撞。
繞過汽車時,走開一點比較好。多開呢?車門掃不到你的距離。汽車司機多數不會二段開門,門一開打到你,就不太好。打不到你,打到駛過的機車,飛彈到你那邊,更不好。避開汽車,你會發現,你身後跟着一台單層巴士。
有機會一定要重回騎樓,走得幾步,前方一家咖啡店柵欄圍起,無路可走。重覆着走出馬路,繞回來,住家的大叔正在騎樓澆樹淋花,盯着陌生的你,十分尷尬。
不管他了,再向前,嗯,慢着,這裡要跳下去喎,與前方地面差了半米。明明是平地。終於走到十字路口,竟是一間機車維修店。店東拉水喉洗車,泡泡水滾到腳邊。再走出一點點,一台機車紅燈右轉。踏三點鐘方向讓它過,對面機車駛入待轉區,倒後鏡掃過前臂。
沒辦法退回行人路,髒水而已,還有十五秒,綠燈立即過馬路。突然一輛機車叭你,嗯?怎麼了?原來他要上行人路泊車,你擋到它。
一不留神,綠燈已過五秒。過馬路到一半,一輛汽車閃着燈轉彎,速度跟你均等。此時,你讓汽車先過,後面腳踏車會撞上你。走快一點超越它,不行,前方一排機車同時轉彎的機車會輾過你。你只能停在汽車前方,祈禱他剎車靈敏,讓你先過。
不過此刻汽車撞飛你,無仇報。只要交通規例證明駕駛無違法,他可以合法撞你。出事故是誰的錯呢?看你年紀。如果成年人,只能怪你為甚麼窮要走路;小孩就是父母的錯,為甚麼不拖緊孩子;如果你是老人,子女看護推着輪椅送你出門,就⋯⋯
好不容易過了馬路,上到另一個十字路口。摸摸自己毫髮無損,下定決心:好吧,下次騎車吧。

祖師奶奶教誨:良好街區建基於行人

追蹤專頁投稿數周,驚訝地發現騎樓與行人問題,並不是沒有人察覺。好多台灣人乃至於政客,均以行人路權為政綱,主動提倡修繕方案。
有一位政客更是上位以後立即兌現政綱改善社區內行人道的承諾,重新設計和鋪平路面——最終行人路完全消失。
政客嘛,不意外。十幾年前馬英九已承諾鋪平台灣馬路。這幾年過去了,馬路騎車還不是一樣每天體驗着主題樂園過山車的快感。
細心想一想。行人問題只發生在行人身上,那麼只要不做行人,就能夠置身事外。
脫離行人行列比起改善行人道硬體輕易得多。一台腳踏車花不了甚麼錢,基礎足夠的一到埗買機車亦非難事。我們執着於行人、路權、舒適社區,究其原因是受珍雅各影響:
應致力減少路面車輛的總數,讓剩下的車輛更有效率地運作。行人與車輛之間的衝突,⋯⋯讓城市中車輛的絕對數量大幅下降,才能真正降低車輛的強勢地位,保護行人的安全。
良好街區以徒步為衝量標準,行人安全得到保障,沿途店鋪多元化,適當綠化帶,人與人之間社交連結緊密。偉大城巿是基於行人建立的社區環境,並非摩天大樓、車輛、天橋⋯⋯
好些問題我們抱怨了十數年,漫長時光我們努力地讓自己免於不幸。既不再是受難人,何需苦惱、困惑、難過。然而問題不會因為忽視、委過他人而自動消失,唯一方法是抱着耐性,討論思考掙扎,逐步朝着根源改善。還好這邊願意講出真相的人很多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突破點對點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
喜歡原地遊的內容,請接續以下方關注更多動向: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會員
177內容數
在點與線之間建立幸福的平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