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我心理學、人際精神分析、當代克萊恩學派(Melanie Klei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那個佔據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夾雜著你最多的愛。」

「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

《鋼琴教師》(La Pianiste)描述一位將近 40歲的女鋼琴老師 Erika與男學生 Klemmer的師生戀,整部片描述 Erika與母親支配─服從的關係,母女間對話與行為間的不一致,並將這樣的關係,複製到她與學生 Klemmer的關係裡。一幕幕的自我傷害,或是攻擊別人、其實只是一種慾望的宣洩,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攻擊。

這兩部影片是 Review paper 提到的,但我更想推薦 NaNa 這部動漫或電影... 人們常說人生可以重來,但是人活在用"過去"堆積起來的地基上,所以沒那麼簡單。 把堆起來的積木推倒,不說能說是重來,而且再怎麼努力往上堆,也不見得能堆砌出理想中的形狀。 by NaNa 因為... 研究完 Melanie Klein theory 個人認為以下這段話真的可以很淺簡易懂得說明了其 theory ...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跟深愛的他或她對話的時候,聲音會變得有點奇怪? 為什麼,你總是重複地愛上不該愛的人? 又為什麼,你總是離不開一直傷害你的人?

在眾多文獻裡,咱發現了 鄧惠文的<非常關係>以及伊東明的<愛,上了癮>兩本書 於是也去挖了出來讀讀...果真可以綜結出 它是許多人際關係,情緒困擾,以及角色問題的解答。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1882-1960) 是個奇杷,他非博士、教授也非醫師,是一位實戰派的臨床經驗者。 其藉由Sigmund Freud 理論中對於生與死之本能等驅力理論的強調並且對於結構理論(超我-自我-本我, 1920, Freud)的認同,但是她的理論中對早期(幼兒)客體關係的強調以及敘述已與Sigmund Freud 有明顯差異。並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分析技巧,例如:遊戲技術(play technique)、小孩的遊戲等於成人之自由聯想、詮釋焦點在潛意識焦慮、以及成人分析中對負向移情的重視,移情為潛意識幻想(unconscious phantasy)的此地此時表現等。

其 躁鬱狀態的心理起源,更是首度提出了憂鬱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的觀念,以及許多創新的觀念,例如兩種早期焦慮(妄想焦慮、憂鬱焦慮)、部份客體及完整客體的觀念、躁狂性防衛(manic defense)等等,並且在1940年的「哀悼與躁鬱狀態的關聯」一文中談到造成憂鬱心理位置的起源以及對之後成人心理之影響。Klein 1946年在「一些類精神分裂機制的評論」中提出妄想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之後,此兩心理位置成為Klein 理論對於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貢獻之一。

在 「 愛、恨與修復 」 ( 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 一書中,Klein寫到:「自我瞭解到它對好的客體的愛,一個完整的客體且一個現實中的客體,同時對這客體的罪惡感淹覆自我。與這客體完全的認同最初始於原慾依附 (libidinal attachment) ,首先依附於乳房,然後是完整的客體,這種完全的認同與下列感覺同時發展:對客體的焦慮感 ( 害怕客體的分裂 ) 、罪惡感和悔恨,保持客體完整的責任感和預期即將喪失這客體的悲傷感。這些感情,不管是意識或潛意識的,都是構成愛的必須且基本的元素」

簡單的說就是, Sigmund Freud 將憂鬱症的自責歸因於對他體的怨恨,在想像中內化到自體。Klein 則將之歸因於對他體的愛,絕望地感到先前對他們的怨恨所造成的傷害無法彌補…憂鬱並非源於自體愛,而是對他體的關切。在這樣的個案中,自殺是最終極的嘗試,企圖殺掉壞的部分,以保留那些在自己裡面所愛的部分

在白話一點就是 你以為你是主人,但你其實是奴隸,如果你是奴隸,則注定憂鬱。

翻譯翻譯的意思就是... 自我的存在需要他者的存在作為肯定和保證,人不會對著一張椅子說「我今天心情不好」,要有別人在場聆聽,自己的訴說才會有意義,如果欲望太過強烈,導致完全摧毀對方,自我也將消失。

回到心理位置這個部分, Klein 在許多兒童分析個案之後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並非能被非常清楚的劃分為不同的時期(stage),並且一直向前進展(progression),而是彼此有許多重疊、會前後進展/退行的變動,位了區別自己的發展觀點因而使用心理位置(position)此詞。

另外,ㄧ個心理位置具有獨特之(1)焦慮、(2)防衛、(3)客體關係、(4)本能衝動(impulse)。

從憂鬱心理位置又有:部分客體(part-object)到完整客體(whole object)的事情。

部份客體對於嬰兒來說,似乎被經驗為自己的延伸,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嬰兒主觀感受為在其一有饑餓感時,一哭乳房就自動出現,嬰兒開始吸奶,這好像是把乳房吃進嬰兒之內(內射introjection機制),在覺得自己溫飽需求被乳房滿足時,透過投射(projection)的機制(可以想像為把內在的客體排泄出去),把此滿足、好的特質歸於客體,此時乳房就變成了好的部分客體;如果乳房並未出現或滿足其需求(例如母親沒有及時趕到或是乳汁不夠),即被經驗為壞的部分客體。好似母親的乳房的特質是完全由自己來決定,呼之即來喚之即去(嬰兒的全能性, omnipotence),嬰兒不能了解部分客體並非自己的一部份,實際上是分離、獨立存在並且不受其全能操控。嬰兒除了以投射來決定部分客體的好壞特質之外,同時也用內射來保存好客體在其內在世界以及自我的穩定性,例如嬰兒在母親不在並且不餓時,可以藉此內在好客體 (以一種幻覺的型式) 來「感受」好乳房的陪伴。

嬰兒在約四到六個月大時,開始可以把母親視為(視覺以及心理上)一個完整的個體,開始了解到那對乳房、手、臉,好的及壞的部分客體原來都是同一個母親!這個完整的客體觀念即為整體客體。嬰兒現在面對的這個有好有壞的完整客,充滿矛盾的感受,而這完整客體的出現也同時意味著先前受嬰兒全能控制的好客體的永遠離去,嬰兒則第一次經驗到失去好客體的失落,因而進入了憂鬱心理位置。因為完整客體不再是完全好的,嬰兒開始為此其所愛之完整客體(loved object)的生存感到擔心害怕,這過程讓嬰兒經驗到憂鬱性焦慮(depressive anxiety)。

簡單白話一點就是,「看不見的擔心」。 害怕會被丟下離自己而去,又不能忍受自己被支配,而這些擔心,也變成日後戀愛或生活的無形阻礙。也就是,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其實都是小時候的經驗、環境或母親的態度、相處模式有關,這些影響甚至會與你的伴侶選擇有關。

深入探討下去,發現原來很多人常說的,”沒辦法,我的命就是這樣。” 其實是種 強迫性重覆,而這種強迫性重覆來自於過去小時候的經驗或是不如意的經歷所造成的。一個人際關係不好的人,他可能一個朋友都沒有,這樣的結果就是由一系列強迫性重複導致的。最開始的時候,也許他只跟部分人關係不好,只有部分人不喜歡他。慢慢地,由於強迫性重複的力量,他會不自覺地製造一些事件,讓所有的人不喜歡他。或者換句話說,他會下意識地教會別人都不喜歡他,以便強迫性地重複那些痛苦的體驗。

換個方式來說,當你打開聊天工具,群發 “你最近在做什麼?” 我敢說,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這樣回答你,我能幹什麼,還是那樣唄,或者 還不就是如此,老樣子等等的。如果你選擇和這朋友聊下去,我猜想你們聊天的內容大致會包括“無法上漲的薪水,買不起的房子,永遠在反對著自己的父母,憤世忌俗的話題”,偶爾他/她會說到“我的女/男朋友實在不理解我”或者“我明明努力為何生活依舊沒有半點起色!”你大概會附和著,繼而想到自己悲慘的人生...久而久之,你就不想再與其聊下去。而這朋友也就陷入了無窮迴圈中。

漸漸的就會開始讓每個人都不喜歡他,強迫性地重複那些痛苦的體驗。 強迫性重複的特點和要害就是“不自覺”,它隱藏在我們心靈深處,很難看到它和把握它。因此,打破強迫性重複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維和行為模式,把可能導致重複的環節切斷;並且勇敢地嘗試各種新的、好的體驗,以建立良性的強迫性重複機制。

總結: Klein 藉由嬰兒感受的隱喻,認為所謂的心理健康是不斷地愛、破壞與修復的過程,而憂鬱焦慮是人們持續且核心的心理經驗。

依這理論,將 Klein 基本概念導入本次兩篇研究的 issue裡,就變成 潛意識幻想、 妄想分裂心理 、 憂鬱心理 、 投射性認同結合後成為 米哈里.契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心流體驗理論 (Experience of Flow) or 馬斯洛(Maslow)的 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 的一部分。以 Klein 這種概念融合Mihaly Csikszentmihalyi與Maslow,其所探討出的工作意義,遊戲的意義。在本次的研究內,發現原來,人的慾望在於過去經驗的感受,並且在遊戲中或日常工作裡,這些都會實實在在地反映在當事者身上,也因此遊戲可以讓人上癮但也可以用來治療。 在這陣子裡,周遭朋友也確實有這些現象,經過田園調查與實際體驗後,個人對於 自我心理學、人際精神分析、當代克萊恩學派(Melanie Klein)的總結就是...

嘗試去做不一樣的事 打破過去經驗的一切作法

此外節錄相關經典語錄: 「如果你不想被拒絕,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絕別人。」~電影 《 東邪西毒 》 「假裝冷漠,不代表我的心不會痛。」 「我這輩子什麼都沒有,最起碼還有點自尊。」~電影《秋天的童話》 「失愛後最重要的自尊,就是成為他心頭上那份最美好的記憶。 「遺憾,就是沒有結局的故事。」 ~電影《極光之愛》 「很久之後我才明白,別離後的「遺憾」,不是因為「太愛了」,而是一種「虧欠感」。」 「我們曾經以為愛的很深,很深。歲月卻讓你知道,它不過很淺,很淺。最深和最重的 愛,必須和時日一起成長。」 ~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你想到失去他,頓時感覺,以後自己再也不能愛別人了。卻因為心空下位置,與你心靈真正契合的,才會在某個時刻悄然拜訪。」


當愛讓人失望,從心碎的裂縫中,你能否看見自己的需求? 「也許過去我不曾有足夠的時間來認識你,但我願意重新認識記憶中的你,和我自己。」


梅蘭妮·克萊恩 (Melanie Klein, 1882-1960) 在當今的精神分析學界普遍被視為客體關係理論與兒童精神分析的創始者,她的理論一方面保留 Sigmund Freud 提出的本能驅力,另一方面大力擴展客體及客體關係概念,而她對客體關係的創新看法,尤其是兒童在前伊底帕斯時期的心理衝突 ( 對客體的投射與內射 ) 及母親在兒童人格養成的重要性,則漸漸脫離正統 Sigmund Freud 精神分析。一九二六年,克萊恩由柏林移居倫敦後,她的學說在英國吸引更多追隨者,她的兒童精神分析臨床治療也在英國落地生根,以致最終不管是理論、臨床或她個人與 Sigmund Freud 的關係,都有明顯且激進的區別 (如Melanie Klein與 Anna Freud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女士協議」( Gentlemen Agreement ),導致英國學會發展為三個壁壘分明的團體:Melanie Klein、 Anna Freud 學派與中立派)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J的沙龍
42會員
136內容數
獨立遊戲開發紀錄
MJ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2
🗓 Steam 上市日期:2025/4/28 | 🖤 加入願望清單: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3634400/Elara/ 「他們說我太敏感,說我不合群。 但我只是——不想學會沉默。」 —Elara Quinn 你是否曾經在工作時,感
Thumbnail
2025/04/12
🗓 Steam 上市日期:2025/4/28 | 🖤 加入願望清單: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3634400/Elara/ 「他們說我太敏感,說我不合群。 但我只是——不想學會沉默。」 —Elara Quinn 你是否曾經在工作時,感
Thumbnail
2025/03/05
在靈異頻發的醫院夜班,小護士林筱筱意外發現她的冷酷上司——蘇醫生,竟然早已死亡五年,從此她與這位神秘的「鬼醫生」攜手處理靈異事件,並在驚魂不斷的夜班中逐漸建立起一段超越生死的羈絆。
Thumbnail
2025/03/05
在靈異頻發的醫院夜班,小護士林筱筱意外發現她的冷酷上司——蘇醫生,竟然早已死亡五年,從此她與這位神秘的「鬼醫生」攜手處理靈異事件,並在驚魂不斷的夜班中逐漸建立起一段超越生死的羈絆。
Thumbnail
2025/02/24
這是一篇懸疑驚悚小說,描述女主角江語珊調查一起離奇命案的故事。死者林曦是一位心理學教授,死於自家公寓,現場佈滿鏡子,死者嘴角帶著詭異的微笑。語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此案與一種名為「鏡像侵蝕」的心理現象有關,並逐漸被捲入其中。
Thumbnail
2025/02/24
這是一篇懸疑驚悚小說,描述女主角江語珊調查一起離奇命案的故事。死者林曦是一位心理學教授,死於自家公寓,現場佈滿鏡子,死者嘴角帶著詭異的微笑。語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此案與一種名為「鏡像侵蝕」的心理現象有關,並逐漸被捲入其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兒童會為了生存,會選擇壓抑對雙親的敵意。
Thumbnail
兒童會為了生存,會選擇壓抑對雙親的敵意。
Thumbnail
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Thumbnail
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Thumbnail
因為我知道這些,知道這些東西, 其實也是一種想要親密自主的表現—— 從IP第一堂課與老師相遇開始,我覺得我的生命開始改變了!
Thumbnail
因為我知道這些,知道這些東西, 其實也是一種想要親密自主的表現—— 從IP第一堂課與老師相遇開始,我覺得我的生命開始改變了!
Thumbnail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Thumbnail
在我們裡面的孩子有一種渴望:父母是完美的,不好是因為我不好。然而,當我們真實地放下這些渴求向前走,看見過去的已經過去時,生命中的困頓才可能被超越。
Thumbnail
黑與白的交替 是內與外的碰撞  再近幾次的 創作與諮商歷程中 發現了 Klein 的客體關係是 如此的貼近生活 目前還無法體會到”感動”一詞的奧秘 但很深感佩服課文中 好與壞 是如此的影響甚遠 當身體力行的去經歷有如行萬里路般的震驚與體悟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1882-
Thumbnail
黑與白的交替 是內與外的碰撞  再近幾次的 創作與諮商歷程中 發現了 Klein 的客體關係是 如此的貼近生活 目前還無法體會到”感動”一詞的奧秘 但很深感佩服課文中 好與壞 是如此的影響甚遠 當身體力行的去經歷有如行萬里路般的震驚與體悟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 1882-
Thumbnail
在兒童心理工作裡,使用遊戲治療的方法,可以看見兒童在遊戲狀態中,要嘛一下子跟這個玩具很好,愛到玩親親,要嘛便把這些玩具掃射,或者塞到鯊魚的肚子裡,嘴巴還會說著被鯊魚吃掉了,幾乎在兩個愛恨交織的極端裡。 在諮商的「客體關係理論」中將這件事情視為小朋友發展階段的正常心理狀態,因為小小孩的孩子還無法自
Thumbnail
在兒童心理工作裡,使用遊戲治療的方法,可以看見兒童在遊戲狀態中,要嘛一下子跟這個玩具很好,愛到玩親親,要嘛便把這些玩具掃射,或者塞到鯊魚的肚子裡,嘴巴還會說著被鯊魚吃掉了,幾乎在兩個愛恨交織的極端裡。 在諮商的「客體關係理論」中將這件事情視為小朋友發展階段的正常心理狀態,因為小小孩的孩子還無法自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Harris。先祝福各位媽媽,母親節快樂! 今天,我們不妨來談談與母親的距離。 精神分析認為,母親與我們的關係質地,大大地構成了人類潛意識。而潛意識總是以我們毫不自覺,或以為無傷大雅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言行為。用一個譬喻來說──今天也許你已經離家,但事實上母親仍然住在你的心中。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諮商心理師Harris。先祝福各位媽媽,母親節快樂! 今天,我們不妨來談談與母親的距離。 精神分析認為,母親與我們的關係質地,大大地構成了人類潛意識。而潛意識總是以我們毫不自覺,或以為無傷大雅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言行為。用一個譬喻來說──今天也許你已經離家,但事實上母親仍然住在你的心中。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十六歲開始我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父親租了一小層老舊公寓,把我放在裡面。為的沒有其他,是要避免我與母親稍微靠近一些就遍體鱗傷。那幾年過得像鬥魚,隔著玻璃與家人見面。人們說親情是最初的情感練習,在膽敢奢求愛的教育之前,也沒人教過我愛。那幾年的長假,把自己跟更多的電影反鎖在一起,包括太多的金基德。
Thumbnail
十六歲開始我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父親租了一小層老舊公寓,把我放在裡面。為的沒有其他,是要避免我與母親稍微靠近一些就遍體鱗傷。那幾年過得像鬥魚,隔著玻璃與家人見面。人們說親情是最初的情感練習,在膽敢奢求愛的教育之前,也沒人教過我愛。那幾年的長假,把自己跟更多的電影反鎖在一起,包括太多的金基德。
Thumbnail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傷難過,卻又難以讓你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那些負面安撫,讓你感到安心與熟悉。」 這篇 Review paper 必須與上一篇提到的 強迫性重複 ,一起進行探討,算是延伸性的issue。 根據 Sigmund Freud 的論調,驅樂避苦 是人的本能,但現實裡我們卻是不斷重複那些傷害
Thumbnail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傷難過,卻又難以讓你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那些負面安撫,讓你感到安心與熟悉。」 這篇 Review paper 必須與上一篇提到的 強迫性重複 ,一起進行探討,算是延伸性的issue。 根據 Sigmund Freud 的論調,驅樂避苦 是人的本能,但現實裡我們卻是不斷重複那些傷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