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牠:第二章》:回憶埋下傷痛也滋養勇氣──讓人昇華成長的恐怖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經典的恐怖故事(horror)與單純地只為嚇唬讀者而撰寫的廉價恐怖小說(terror)不同,精緻的恐怖故事目的不是為了嚇人,而是要讓讀者隨著角色,經歷生命中最放浪噁心的深淵,看見角色的覺醒與昇華,遠遠超越純粹只為嚇人而裝腔作勢的單薄恐怖。這是恐怖文學學者 Devendra Varma 為經典恐怖文學與廉價恐怖小說所區分的差異。《牠:第二章》(It Chapter Two, 2019)於電影結束之時,在觀眾心中產生的不是恐懼與退縮,而是釋放與感動,因為故事中的七個角色,分別代表人類世界不同種類的苦難,最後不僅都已戰勝內心恐懼,並且也在各自成人的世界跨越困苦深淵,身心皆獲得拯救。

《牠:第二章》是 《牠》(It, 2017)的續集,都是由 Andy Muschietti 導演,改編自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在 1986 年出版的《牠》,一部超自然的恐怖小說,探索深藏潛意識的恐懼根源、恐懼的各種幻化、以及克服恐懼的心理與意志。史蒂芬.金的《牠》分為上下兩部,第一部的時空設定於七個角色在德瑞鎮(Derry, Maine)的童年時代(1957-58);第二部份的時空設定,則是在七個角色都已成年的 27 年後(1984-85),此時各自已經生活在不同城市,面臨不同的人生困境。

電影版本的《牠》和《牠:第二章》,分別詮釋小說中的兩個不同時空,不過,編劇 Gary Dauberman 將時空置換,《牠》的童年時空位於 1988 的德瑞鎮;《牠:第二章》則在 27 年後的 2016 年,此時,成人魯蛇幫在小丑潘尼懷滋(Pennywise)的靈魂招喚下,分別回到德瑞鎮,帶著極大恐懼接受牠的精神挑戰。

成人之後的比爾,還是把照顧小朋友當成己任(IMDb)

成人之後的比爾,還是把照顧小朋友當成己任(IMDb)

在《牠》,1988 年的夏日雨天,比爾.丹柏(Bill Denbrough, Jaeden Lieberher 飾演)為弟弟喬治摺了一艘小紙船,這是兄弟情深的表現,但是喬治在有了小紙船之後,還想要到雨天戶外的水溝放船漂流。已經玩累的哥哥比爾告訴喬治,自己生病不舒服,沒辦法陪他去放船,於是小喬治穿上鮮豔的黃色雨衣,一個人在陰天雨中外出。結果,不幸小船滑入水溝,掉入下水道。喬治趴在排水溝洞口想要找回他與哥哥一起摺的小紙船,卻遭到一個聲稱願意當他玩伴的小丑(Bill Skarsgård 飾演)以話術拐騙,把喬治抓走,並且撕裂吞噬。關於「牠」的故事,就此展開。

《牠:第二章》同樣始自一場悲劇──同志 Adrian Mellon 在德瑞鎮遭受當街霸凌謀殺。Mellon 與男友跟所有在街上的男男女女一樣,聊得開心也接吻相擁,卻讓一群恐同少年心生不滿,向前拳打腳踢,將原本將帶著希望前往其他城市發展的 Mellon 打到奄奄一息,再扔入大水滾滾的橋下,讓河水將 Mellon 載到小丑身邊給撕碎扯爛。Mellon 的故事並非杜撰,而是改編自 1984 年在緬因州的真實事件──Charlie Howard 謀殺案。當時,Howard 與他的同志男友走在街上,三個青少年當街對他們騷擾、霸凌、謀殺,並且將 Howard 由橋上扔入大河,造成一場恐同悲劇。

無論是《牠》或《牠:第二章》的開場,都是一樣的暗示:外在世界的失能與失常。喬治被潘尼懷茲謀殺吃掉,起因於家庭功能失常,父母並未擔起教育與照顧的責任,而將幼子交給長子,要求長子比爾承擔責任,甚至擔起一輩子無法自我原諒的罪惡感。Mellon 被霸凌的謀殺案,起因於社會價值的謬誤,不只將非我族類的同性戀者視為異端,甚至還認為當街懲戒是種正義。《牠:第二章》開場的同志謀殺,恰巧呼應劇末魯蛇幫與小丑大戰之後,瑞奇(Richie Tozier,Bill Hader 飾演)對艾迪(Eddie Kaspbrak,James Ransone 飾演)長久隱藏的愛慕與不捨。

27 年後,魯蛇幫在一個中國餐廳相聚團圓,不過在其他六人歡樂的此時,史丹已經來不了了(IMDb)。

27 年後,魯蛇幫在一個中國餐廳相聚團圓,不過在其他六人歡樂的此時,史丹已經來不了了(IMDb)。

外在世界已經失能與失常,內在世界也是。在七個角色仍是兒童的 1988 年,他們主要面對的幾乎都是家庭問題(除了麥克(Mike Hanlon, Chosen Jacobsg 飾演)與瑞奇)。比爾在父母沒有善盡責任與失去弟弟喬治之後,因為無法原諒自己,而一直活在自責的陰影,並且時常看見喬治的鬼魂,追問為何比爾當時要裝病。比爾因此口吃更是厲害,自信更加缺乏,自責也愈是嚴重。自我否定與被否定成了他始終無法克服的內心黑洞。

魯蛇幫的唯一女孩貝芙莉(Beverly Marsh,Sophia Lillis 飾演)則是在母親去世之後,必須單獨面對會對自己家暴與性侵的父親。正直青春期的貝芙莉非常迷惘,除了必須應付來自宛若定時炸彈的父親威脅之外,女性身理的變化(性徵、性慾、經血等等)也讓她感到極為恐懼。家庭問題已經棘手難理了,更糟的是來自校園的謠傳閒語「貝芙莉是個濫交的浪蕩女」,因此讓她成為被歧視與霸凌的對象。

此時,一張沒有署名的卡片,成了她青春期最美的精神安慰與心理支持。貝芙莉一直認為這是比爾為她寫的一首詩:

Your hair is winter fire, 你的秀髮宛若冬日之火,
January embers, 一月的餘燼,
My heart burns there, too. 我的心也一同燃燒著。

成年的班,竟然是魯蛇幫之中,最高挑健壯的型男。(IMDb)

成年的班,竟然是魯蛇幫之中,最高挑健壯的型男。(IMDb)

但是,這張沒有署名的卡片,其實是來自因為肥胖而被排擠的班(Benjamin Hanscom,Jeremy Ray Taylor 飾演)。即使在校成績名列前茅,班卻毫無信心,而被當成一無是處的書呆子,明明寫著一手好詩,卻不敢向貝芙莉告白,徒讓比爾白白撿走貝芙莉的崇拜與暗戀。於是,27 年後成年的班,首要面對的課題,就是重建信心,以及向貝芙莉坦承自己就是卡片小詩的作者。

廢話超多又滔滔不絕的瑞奇(Richard Tozier,Finn Wolfhard 飾演),其實是以表象的夸夸其談,掩蓋隱藏內心的巨大秘密,那是在 1988 年的美國鄉下仍舊難以接受的性別傾向。小時候的瑞奇,最喜歡調侃瘦弱膽小的艾迪(Edward Kaspbrak),不過,他其實並非真想捉弄艾迪,而是因為不知如何表達他的甜蜜與羞怯,而以惡作劇喬裝不在乎,隱藏他對艾迪的愛意。

艾迪之所以會軟弱膽小,因為他有個極為碩大又時時言出恐嚇的胖媽媽。媽媽一直警告艾迪,他有嚴重氣喘,必須遠離任何過敏原和所有病菌,否則嚴重之時會因此致命。疾病與死亡宛若揮之不去的陰影,連同母親碩大又虛弱的軀體,形成如影隨形的惡夢,一直跟隨他到成人,甚至直到成家之後,胖太太儼然就是胖媽媽的翻版(在《牠:第二章》飾演成人艾迪妻子的胖女人,就是在《牠》裡飾演胖媽媽的同一位女演員 Molly Atkinson)。

艾迪一直無法走出來自母親自小杜撰的夢魘與陰影(IMDb)。

艾迪一直無法走出來自母親自小杜撰的夢魘與陰影(IMDb)。

史丹(Stanley Uris,Wyatt Oleff 飾演)應該是魯蛇幫七位小朋友之中,家境最富裕、社會階級也最高的一位,但是,他卻一點也不快樂。來自猶太家庭的史丹,身上擔負著神職父親極大的期待,史丹的父親保守專制,禮教規定又嚴苛,讓史丹感受不到神的愛,反而多是恐懼的籠罩。在猶太教最重要的成年禮,史丹的演說不僅沒為父親帶來驕傲,反而刻意讓父親當眾出糗。恐懼與逃避一直周旋在他的人生,甚至直至長大成人,史丹還是無法面對解開人生困境的拼圖,而決定以自殘離世,逃避小丑再度降臨的威脅與惶恐。

麥克是最後加入魯蛇幫的成員,代表的是社會邊緣的種族弱勢──黑人。麥克會受到霸凌,一方面是他已經在一場火災中失去他的家人,另一方面則是來自鎮上所有白人對於他的家人在葬身火海的悲劇,還加油添醋地造謠誹謗。麥克所面對的種族霸凌,就如同 Mellon 所遭遇的恐同謀殺一樣,都是起因於社會對於非我同族的假想、誤會、與恐懼。

若說麥克代表種族弱勢(黑人),貝芙莉則是性別弱勢(女性),瑞奇是性向弱勢(同志),而班則是體型弱勢(肥胖)。這些角色除了有各自家庭的內部問題,必須勇於面對自己內心的膽怯與焦慮之外,同時也都是映照社會原形的明鏡,現形大眾的集體潛意識,宛若照妖鏡一般映照出社會對於種族、性別、性向、身體的各種歧視、惡意、與恐懼。

麥克是唯一沒有離開瑞德鎮的魯蛇幫,他一直在研究牠、正視牠、等待牠、也要殲滅牠(IMDb)。

麥克是唯一沒有離開瑞德鎮的魯蛇幫,他一直在研究牠、正視牠、等待牠、也要殲滅牠(IMDb)。

歧視與厭惡、惡意與恐懼,都是抽象的內在感受,難以言喻,在《牠》與續集《牠:第二章》,故事即是以小丑「牠」,將人類內在的各種厭惡與恐懼全部具象化。這也是為何「牠」沒有真正形象,偶而老太婆、偶而巨人班揚、偶而痲瘋病人等等。帶著紅氣球的跳舞小丑(Dancing Clown),只是牠經常讓人捕捉到的其中一種模樣。事實上,牠是三顆來自宇宙初始的「死光」(Deadlight),直視者會怔然而死。

在故事中,不同的角色看到的「牠」,都是以不同模樣現身,反射的恰恰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恐懼黑洞。例如,一直活在害怕感染與恐懼死亡的艾迪,他所見到的牠就是宛若剛從棺木爬出的痲瘋病人,全身包裹骯髒的繃帶。成人艾迪(James Ransone 飾演)在心中揮之不去的恐懼,不只是病菌與死亡,更大的恐慌來源其實是母親。於是,在回憶過往與蒐集信物的過程,艾迪再遇見的不只是痲瘋木乃伊,還有綑綁在病床上動彈不得的母親。與其說「牠」是個追殺艾迪的恐怖怪物,不如說是艾迪從未正視自省的過往。

對少女貝芙莉來說,生活中最大的威脅來自於父親。在第一集的《牠》,貝芙莉雖然曾經勇敢對抗父親,將他打傷,但是父親的陰影從未真正消逝,以至於在她的成人之後,貝芙莉(Jessica Chastain 飾演)仍舊不自覺地與一位類似自己父親的男人結婚,一位同樣會對她言語羞辱、威脅逼迫、並且暴力毆打的男人。這也是為何在第一集的「祂」,僅只於被趕回巢穴,而不是真正被消滅。因為,就如同在少女貝芙莉的心中,父親只是暫時被驅逐出自己的生活圈,卻尚未由內心黑洞連根拔起。

回到舊家,等待著貝芙莉的不是溫暖的回憶,而是恐懼化身的假好心老婆婆(IMDb)。

回到舊家,等待著貝芙莉的不是溫暖的回憶,而是恐懼化身的假好心老婆婆(IMDb)。

對於其他六個小朋友來說,在第一次戰役中,「牠」表面上看似已經消失,但是與貝芙莉狀態相仿,每位小朋友尚且都還沒有能力將內心的恐懼克服。於是,「牠」仍舊存在,深深隱藏在記憶底層,將會伺機而動,也將再度反撲。這也是為何,「牠」噬吃恐懼,尤其是孩童的恐懼,一方面是因為孩童尚未健全的心智,最容易受大人恐嚇,或是輕易受到外在世界驚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孩童仍舊沒有足夠的知能與信心,能夠理解恐懼的生成、自己與恐懼的關係、以及解決恐懼的心理應對能力。

於是,七個小朋友必須在成人之後,再度面對「牠」。只是,當每個角色回到德瑞鎮,恐懼再度襲上心頭,讓他們忍不住想要臨陣脫逃。這種想逃的現象,是所有成人都曾經經歷的人性弱點。因為我們同樣害怕面對自己的脆弱與缺點、可悲與可笑,那些存在我們記憶中的荒謬事蹟,最好永遠遺忘、永世埋藏在過去,千萬別再出現。逃避,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大部分的人面對悲傷過去與恐怖記憶最擅長的作法。

但是史蒂芬.金想告訴讀者與觀影者的是,記憶是種力量,回憶是種方法,恐懼與脆弱,反而是成長的必要養分。只有面對自己的恐懼,理解自己恐懼的真正緣由,才能找到克服恐懼的徹底方式。於是,「牠」沒辦法由任何他人來殲滅,而必須是由魯蛇幫自己親自上場。因為他們必須與「牠」面對面,進入牠真正的巢穴,進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回到記憶的底層,真正地認識自己的性格弱點,甚至走入自己內心最脆弱的傷痛之處,才有可能將恐懼驅離,將「牠」克服。

貝芙莉最大的惡夢,最恐懼的記憶──血海的包圍,致敬同樣是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1980 年的《鬼店》(IMDb)。

貝芙莉最大的惡夢,最恐懼的記憶──血海的包圍,致敬同樣是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1980 年的《鬼店》(IMDb)。

在回憶中,成年的班(Jay Ryan 飾演)知道自己曾經在肥胖的少年時,性格過於軟弱沒自信,而不敢向貝芙莉告白。班明明是位有才華的暖男,卻將自己隱藏到宛若一只無形的工具好人。

成年的比爾(James McAvoy 飾演),則是在回憶中明白,喬治的死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與過錯,喬治的鬼魂(也是「牠」的化身)顯現的是比爾對自己的不可原諒,而不是弟弟喬治對比爾的控訴。於是,雖然比爾將「拯救兒童」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責任,但是在夢魘中,他卻必須將喬治殺死,因為,唯有將喬治一槍斃掉,比爾才能將自己內心的自我羈絆與自責,連根拔起,如此,也才能將喬治的鬼魂(也就是「牠」)徹底清除。

成年的貝芙莉要面對的內心恐懼,是源自家庭的各種惡夢,除了來自父親的家暴與性侵之外,還要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慾。貝芙莉的初戀,對象不是一個真實的人物,而是一個想像的溫柔──一個她渴望共築夢想的溫暖堡壘。於是,在奔騰的血海裡,她必須找到情詩的主人,那是能給予她明燈指引的溫暖愛情,也是終結暴力婚姻與家庭恐懼的解方。

瑞奇與艾迪之間,有種他人難敵的相互依賴與默契(IMDb)。

瑞奇與艾迪之間,有種他人難敵的相互依賴與默契(IMDb)。

成年瑞奇一樣地口無遮攔滔滔不絕,隱藏於內心的秘密卻仍舊密不透風,外人難以察覺。成年的瑞奇與艾迪,依舊與童年一樣地喜愛鬥嘴,兩人一起被困在「牠」的巢穴時,必須在三個怪門中擇一開啟,此時最是《牠:第二章》的幽默之處,凸顯兩人即使在分離 27 年之後,仍舊有著出奇的默契。在此之前,即使在大巨人樵夫保羅.班揚的追殺之下,也讓人察覺不出瑞奇秘密的端倪;直到劇末,在瑞奇對艾迪軀體的不捨、在湖中不止的淚水、還有閃入回憶中悄悄刻在木板上的 R❤E,才終於揭曉這份默契的來由──原來,艾迪竟是瑞奇的少年之愛呀。

雖然成年的艾迪已經比小時候還要堅強,卻還是不夠勇敢;雖然成年的艾迪也比小時候還多些膽量,卻仍舊勇氣不足。於是,艾迪雖然曾經膽敢以銀劍射向牠的眼睛,最後還是抵擋不住牠的反擊,而必須與「牠」一起葬身在代表恐懼的洞穴中。

在魯蛇幫之中,不只艾迪跨越不了自我的障礙,成年的史丹(Andy Bean 飾演)也是。打從《第二章》一開始,史丹就不願意正視回憶與面對過去,過於膽怯,他選擇自我否定與自殘,終將自我獻祭給恐懼,而成為劇中第一位牠的犧牲者。

恐嚇瑞奇的大巨人樵夫(IMDb)

恐嚇瑞奇的大巨人樵夫(IMDb)

至於麥克,比起其他六位魯蛇幫成員,他最早正視牠與面對牠。麥克研究牠,在眾多史料文獻中,試圖找出能夠將牠驅趕出人類世界的方法。原本,麥克以為印地安原住民的古代儀式──Ritual of Chüd(信念與團結)──就能夠將牠一次斃命。結果,牠不只識破魯蛇幫的絕招,還嘲笑他們以此法對抗牠的結果,只是同歸於盡罷了。

顯然,在面對自我內在恐懼之時,只靠信念與團結(來自友人的信念相助)仍舊不足,最終還是必須「看清恐懼的本質,才能小化恐懼,並且克服恐懼」。貝芙莉於是提醒大家,「牠只是看起來很大」,牠其實並不大。

小時候,許多我們害怕擔憂的事情,看起來重如泰山,成人之後回頭一望,那些恐懼的對象與主題,其實或許早已不是問題,也或許不再巨碩轟頂。成年之後再回憶過去,除了可以看清恐懼的根源,也已經有相對足夠的成長與智慧,不只能有更多的勇氣,也更能在內心以成人的智慧化解幼年受到恐嚇的驚嚇。

牆上已有殲滅牠的秘方「BIG IS WHAT IT SEEMS」(IMDb)

牆上已有殲滅牠的秘方「BIG IS WHAT IT SEEMS」(IMDb)

於是,在信念的合作儀式之外,六個魯蛇幫成員也對著已經變成巨大蜘蛛的小丑咆嘯羞辱,嘲笑牠很小、很弱、不起眼、膽怯、沒用、微不足道等等。這是比信念更深一層的心理儀式,一方面是成人魯蛇幫已經小看回憶中的恐懼,另一方面則是眾人也已經看穿恐懼本身只是自身內在的弱點,而跨越自我弱點的方法,就是合眾的信心、支持、與勇氣。

果然,「小化牠」比起麥克原本想採用的印地安 Ritual of Chüd 儀式更加成功,魯蛇幫不僅沒有犧牲掉自己,還成功地將牠的本質現形。原來,小丑根本就是一種「極端的恐懼」;「牠」就是恐懼/膽小的本身。

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是:可愛的小孩、勇敢的小孩、內心有傷痛的小孩、或是身體有異狀的小孩,無論是需要被愛或是需要被保護的小孩,牠都想吃也愛吃,畢竟小孩膽小、意志薄弱、經常孤單、又不敢抵抗,於是小孩最容易受勾引,也容易被吞噬。

活在人類世界好幾世紀的小丑潘尼懷茲(IMDb)。

活在人類世界好幾世紀的小丑潘尼懷茲(IMDb)。

但是,真正的英雄,不會欺侮弱小,不會躲在暗處找尋手無寸鐵之力的小孩下手。只有無膽之人,才會下手比自己更弱小更無能之人。

最終,這些長大成人的魯蛇幫孩子們,總算看清牠的本質:牠不過只是個內在虛無、自我厭惡、又虛張聲勢的膽小鬼。於是,眾人根本無須害怕,也毫無恐懼的道理,當然就能夠輕易地以嘴砲戰勝牠。有趣的是,小丑的名字 PENNYwise,早已暗示關於牠的精確詮釋:僅僅一分錢的智慧,不值一談。與此同時,僅僅只有小孩才看得見而整個瑞德鎮成人皆見不著牠的現象,也泄露牠的本質──小丑本膽小,根本怕大人。

不幸的是,在這場對抗恐懼的戰役之後,魯蛇幫還是犧牲兩名成員。幸運的是,這五位度過難關的成人,的確不再遭受記憶中的恐懼籠罩,也無須再害怕回憶宛若惡夢的招喚。他們早已由這些可怕的記憶,找到超越恐懼的方式,也由這些不敢回憶的事件,尋回重建信心的養分。

牠很膽小,不如小化牠,牠就不可怕了。

牠很膽小,不如小化牠,牠就不可怕了。

由恐懼中成長與昇華,這就是《牠:第二章》最讓人感動欣慰之處。合作與勇氣終究能夠戰勝來自虛無的黑暗,渺小的人類還是有覺醒與超越的能力。就是在故事結尾的昇華與超越力道,讓史蒂芬.金的《牠》迥然於一般空洞的恐怖故事,因為「牠」在故事中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恐嚇,而是為了滋養讀者與觀者的自我省思與覺醒,在闔起書與離開影院之後,或許有朝一日,能在回憶與惡夢中,遇見自我曾經的軟弱,與自我重建的可能。

雖是帶著恐懼的恐嚇,「牠」似乎比較像是靈魂的滋養。因為經過 27 年,各自面對各自現實困境的成人魯蛇幫,若不是因為來自德瑞鎮傳來夢魘,這些成員哪有機會回頭面對童年的壓抑,並且成功地拯救當前陷在困境的自我呢?

於是,同樣地,在我們人生中,那些讓我們恐懼、害怕、又想逃避的回憶,何嘗不是靈魂的滋養與超越的動力。與其讓那些恐懼一直宛若定時炸彈地籠罩自己內心,不如,找個能帶給自己勇氣的友伴,一起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牠吧。

合作互助、看清恐懼、小化牠,最後大家都得救了(IMDb)。

合作互助、看清恐懼、小化牠,最後大家都得救了(IMDb)。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raw-image

【釀電影】2019 年 9、10 月號

【跟爸媽說一個秘密】專題
客座主編的話 by 楊婕
我媽媽一個人去看電影 by 張亦絢
投石 by 許亞歷
父親的崩解 by 趙剛
Frances Ha,以及結局 by 蕭詒徽
世界上沒有誰會需要誰到最後一秒鐘 by 吳曉樂
「戴洛維夫人說她自己要出門買花」──所有的母親,《時時刻刻》 by 神神
爸媽,要不要和我看電影? by 鄧九雲

【釀特務】專欄
午夜八厘米:電影與台北酒店業的奇幻接觸 by 有鑫酒店經紀
剃刀理論拍《返校》,導演徐漢強留下最必要的,其他都割掉! by 雀雀

【釀影評】專欄
《下半場》:你的人生值得奮力一搏 by 黃瑞祥
《返校》:學校的陰森,是因為政治的恐怖 by 朱宥勳
而你甚至無法自由地回憶──談《返校》中的記憶危機 by 黃以曦
《星際救援》:我的目標不是星辰大海,而是終結孤單 by 甜寒

【釀選書+】專欄
《歡迎光臨火星》,湯姆・漢克斯的創作宇宙 by Krist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雖然被歸類為恐怖電影,《牠》 與《牠:第二章》其實都是溫馨感人的電影。經過27年,由七個小朋友組合的魯蛇幫成員,都已經長大成人,正當各自面對著各自現實的困境時,德瑞鎮傳來夢魘般的呼喚,讓每個魯蛇幫成員不得不回頭面對童年的恐懼與壓抑,並且拯救當前陷在困境的自己。
Thumbnail
雖然被歸類為恐怖電影,《牠》 與《牠:第二章》其實都是溫馨感人的電影。經過27年,由七個小朋友組合的魯蛇幫成員,都已經長大成人,正當各自面對著各自現實的困境時,德瑞鎮傳來夢魘般的呼喚,讓每個魯蛇幫成員不得不回頭面對童年的恐懼與壓抑,並且拯救當前陷在困境的自己。
Thumbnail
圖片來源: 牠 (電影) 維基百科 / Amazon.com 「It」改編自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的暢銷小說《牠》,於1990年翻拍為美國電視電影《靈異魔咒》,2017年由阿根廷導演安迪·馬希提改編執導電影《It: Chapter One》,2019年推出續集《It Chapter Two》。  跳
Thumbnail
圖片來源: 牠 (電影) 維基百科 / Amazon.com 「It」改編自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的暢銷小說《牠》,於1990年翻拍為美國電視電影《靈異魔咒》,2017年由阿根廷導演安迪·馬希提改編執導電影《It: Chapter One》,2019年推出續集《It Chapter Two》。  跳
Thumbnail
27年後,魯蛇俱樂部成員長大並陸續搬離了德瑞鎮,直到他們接到一通不詳的電話響起,將他們紛紛召回德瑞鎮。 魯蛇俱樂部成員再度集結,赫然發現小丑潘尼懷斯並沒有被消滅,牠在27年後又回來了,正如同這個小鎮的歷史,每27年邪惡力量就會再度甦醒......
Thumbnail
27年後,魯蛇俱樂部成員長大並陸續搬離了德瑞鎮,直到他們接到一通不詳的電話響起,將他們紛紛召回德瑞鎮。 魯蛇俱樂部成員再度集結,赫然發現小丑潘尼懷斯並沒有被消滅,牠在27年後又回來了,正如同這個小鎮的歷史,每27年邪惡力量就會再度甦醒......
Thumbnail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原著改編的電影《牠》第二集(IT: Chapter 2)在第一集2017年推出後的兩年上映了。膽小的人可能會認為,整部戲最好看的地方就是結尾,因為結尾最不可怕。 我不太看恐怖片,因為不想要自己嚇自己,這種後設的恐怖、自找的刺激應該比較適合情侶間,一個提供肩膀給另
Thumbnail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原著改編的電影《牠》第二集(IT: Chapter 2)在第一集2017年推出後的兩年上映了。膽小的人可能會認為,整部戲最好看的地方就是結尾,因為結尾最不可怕。 我不太看恐怖片,因為不想要自己嚇自己,這種後設的恐怖、自找的刺激應該比較適合情侶間,一個提供肩膀給另
Thumbnail
    「人們相信他們選擇性的記憶,塑造了自己。像是歡樂的時光……但是實際上,我們確是被我們所遺忘的記憶所構成。」   這一段話點明了故事的主旨,也點開了第二章的劇情。   電影劇照     從小鎮上正在舉行園遊會的遊樂園,一對男同志情侶和幾個少年起了口角衝突,最後在靠近橋梁的地方慘遭毆打,其
Thumbnail
    「人們相信他們選擇性的記憶,塑造了自己。像是歡樂的時光……但是實際上,我們確是被我們所遺忘的記憶所構成。」   這一段話點明了故事的主旨,也點開了第二章的劇情。   電影劇照     從小鎮上正在舉行園遊會的遊樂園,一對男同志情侶和幾個少年起了口角衝突,最後在靠近橋梁的地方慘遭毆打,其
Thumbnail
小時候,許多我們害怕擔憂的事情,看起來重如泰山,成人之後回頭一望,那些恐懼的對象與主題,其實或許早已不是問題,也或許不再巨碩轟頂。成年之後再回憶過去,除了可以看清恐懼的根源,也已經有相對足夠的成長與智慧,不只能有更多的勇氣,也更能在內心以成人的智慧化解幼年受到恐嚇的驚嚇。
Thumbnail
小時候,許多我們害怕擔憂的事情,看起來重如泰山,成人之後回頭一望,那些恐懼的對象與主題,其實或許早已不是問題,也或許不再巨碩轟頂。成年之後再回憶過去,除了可以看清恐懼的根源,也已經有相對足夠的成長與智慧,不只能有更多的勇氣,也更能在內心以成人的智慧化解幼年受到恐嚇的驚嚇。
Thumbnail
第一部的故事線是在童年時,而第二部的故事線落在二十七年後,主角們都已經長大了,而牠每隔二十七年就會出來德瑞鎮獵食。二十七年後,只有麥克留在德瑞鎮,其他小夥伴都已經離開了小鎮。留在小鎮上的麥克還記得當年發生的事情,而離開小鎮的夥伴都已經忘記了當年的事情,似乎離開越遠就越記不起來。當所有人回到小鎮上後,
Thumbnail
第一部的故事線是在童年時,而第二部的故事線落在二十七年後,主角們都已經長大了,而牠每隔二十七年就會出來德瑞鎮獵食。二十七年後,只有麥克留在德瑞鎮,其他小夥伴都已經離開了小鎮。留在小鎮上的麥克還記得當年發生的事情,而離開小鎮的夥伴都已經忘記了當年的事情,似乎離開越遠就越記不起來。當所有人回到小鎮上後,
Thumbnail
三個小時的片長,沒有減損作為一部商業大作《牠》續集的精采程度,忘記《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那種拙劣的半成品,也將當年那個電視版電影輕輕地放到一旁吧,《牠:第二章》,絕對是夏天尾聲你不可錯過的恐怖精品,牠就像一只被塞滿餡料的火雞,滿肚子的美味等你拿刀開膛剖肚,所以你還在等什麼?拿起刀,享受濺滿臉的美味
Thumbnail
三個小時的片長,沒有減損作為一部商業大作《牠》續集的精采程度,忘記《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那種拙劣的半成品,也將當年那個電視版電影輕輕地放到一旁吧,《牠:第二章》,絕對是夏天尾聲你不可錯過的恐怖精品,牠就像一只被塞滿餡料的火雞,滿肚子的美味等你拿刀開膛剖肚,所以你還在等什麼?拿起刀,享受濺滿臉的美味
Thumbnail
《牠 第二章》相較於續集電影更像是下半場,片中同時具備結局和起源的完整敘事。若說第一集是在敘述恐懼的形成與面對,第二集則是在問著已經成長的我們,「恐懼,是消失了?還是隱藏了?」
Thumbnail
《牠 第二章》相較於續集電影更像是下半場,片中同時具備結局和起源的完整敘事。若說第一集是在敘述恐懼的形成與面對,第二集則是在問著已經成長的我們,「恐懼,是消失了?還是隱藏了?」
Thumbnail
對比《牠》第一集的時間點,27年前和27年後,《牠 第二章》的故事所呈現的時間感,今昔對比所呈現的「恐懼」意象,我認為是本片精彩迷人之處。史帝芬金在這個故事裡,所想要探討人們「最恐懼的事物」到底是什麼?或許就是潛藏在內心深處,那個我們不願意面對的事實。
Thumbnail
對比《牠》第一集的時間點,27年前和27年後,《牠 第二章》的故事所呈現的時間感,今昔對比所呈現的「恐懼」意象,我認為是本片精彩迷人之處。史帝芬金在這個故事裡,所想要探討人們「最恐懼的事物」到底是什麼?或許就是潛藏在內心深處,那個我們不願意面對的事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