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李宣頤:極盡溫柔,同時鋒利——從一口皮箱為始,追溯一代導師的戲劇之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藏品/朱天文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做為出門遠行時使用的物件,由木條邊框、金屬環扣,與浸油處理過的牛皮外殼所組成的皮箱,用來裝載個人的衣物和用品,一直以來帶給人的聯想,都是十分一致的:旅行、鄉愁、對遙遠過往的緬懷,或者盛裝著未知神秘的物件。由於這些固定的用途,那些關於皮箱的根深柢固的象徵,幾乎已經在人們的腦海中定型。
  然而,有一個人,他也曾屢次提著一只皮箱飄洋過海,但裡頭裝載的卻不只是旅行用品。那個皮箱,蘊藏著他驚人的劇作才能、細膩且獨特的心思,以及性格中的兩種極端對立,寫出了一齣齣或悲天憫人、或荒謬諷刺,時而哀憐、時而尖銳的作品——《一口箱子》。
  他,就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創辦人[1],姚一葦。
  姚一葦的戲劇到底有何特別之處?何以一只看似再平凡不過的旅用皮箱,到了他的手裡,就成為了警世諷諭的藝術創作?他又是如何在當時以寫實主義為依歸的臺灣劇作環境中,獨獨闢出一條通往戲劇新局的道路,留下了無窮盡的研究價值?
  此次的姚一葦專題,就讓我們從這一口單薄、老舊的皮製提箱開始,去回溯、探詢這位戲劇偉人的生平、匠筆,以及對立相生的兩種性格,體驗他由心而生,或悲憫溫柔,或深痛鋒利,那飽含著當代人的悲哀,伴隨臺灣劇壇跨入嶄新境界的劇作。

輾轉流離,戰火裡的藝術靈魂

(藏品/文資作家身影系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姚一葦,本名姚公偉。1946年輾轉來臺以前,他修過機電工程、讀過銀行系,專長足以使自己衣食無憂,卻唯獨對藝術懷抱熱忱。就像所有自幼便熱愛文學的創作家一樣——他讀遍了中西經典,尤其是自己最為鍾愛的戲劇劇本,並且創作不輟。他所撰寫的文章,早在18歲開始,就已在各大報刊、雜誌上發表。大學畢業的前一年,姚一葦在當時由文人集資,曇花一現的《中南日報》上,發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戲劇評論——《論〈總建築師〉》,評論易卜生的劇作。
  大學畢業以後,姚一葦提著一口單薄的皮箱,隨著戰火的延燒來到了臺灣。在這裡,他一邊於臺灣銀行任職,一邊兼任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的教授,正式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957年開始,相較於前期創作的散文、小說,姚一葦開始大量進行有關戲劇、電影、藝術與文學的評論撰寫,以及劇本創作。

從讀到寫:做一個碾玉的人

  姚一葦的前六齣戲,都是每隔兩年創作而成,足以看出他對劇本創作的計畫與慎重性。然而,使他的劇作如此富有魅力的,是深根在他的性格之中,全然矛盾、卻又相輔相成的兩種極端特徵——對世間苦難的深切悲憫,以及對人性的痛惡、諷刺與批判。
  這兩種性格,恰好在他的兩齣戲,《碾玉觀音》和《一口箱子》之中,分別完整地嶄露了出來。前者被廣泛譽為姚一葦劇本生涯中的顛峰之作,後者則擁據了當代臺灣劇壇突破桎梏的重要一步。兩者的氛圍、筆風與意旨皆互為對反,卻同為姚一葦心靈的重要裂片。這種心靈上的立體與複雜性,也正是這一位平凡的作家,之所以能征服當代眾多戲劇觀眾的原因。
姚一葦在《碾玉觀音》中,藉由主角崔寧之手、之口,演示出了他對於人世苦難的觀察與悲憫。
(藏品/朱天文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目擊哀悲苦楚,身在人世的傷憐之心

  在他寫過的所有劇本裡,最廣為人知的,莫不是《碾玉觀音》這一齣。姚一葦在《碾玉觀音》中,藉由主角崔寧之手、之口,演示出了他對於人世苦難的觀察與悲憫。這一位執著的藝術家,認為「我們誰都沒有看過神,『神的觀音』沒有存在過」,而不願意去雕眾人都雕過的「神」的觀音。他認為所謂神的面孔,只能是「一個我所理解的,我曾經觸摸過的東西,一種我所尊敬,所喜歡的東西,一個理想的東西,一個最美麗的東西,一個生活在我們中間的東西。」——這一點,可以說是姚一葦自身的心境投射。

脫胎換骨——以一口箱子發聲,諷刺整個時代

  1973年,姚一葦結束了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習之後,提著一口箱子,搭乘飛機回臺。根據他本人的記述,當他在機場見到前來迎接他的親友時,心中忽然浮現了一種複雜的感觸:「人是回來了,這次考察獲得了什麼?手提箱中又裝塞了什麼?」正是這一個倏忽即逝的念頭,促成了《一口箱子》創作。
  《一口箱子》的人物十分簡單,主角只有兩個:提著祖傳箱子的阿三,以及同路而行的老大。阿三攜帶的皮箱,被警察與民眾誤認為是一只懸賞兩萬元的遺失箱子,所有人便開始了追殺與逃亡。無處可逃的阿三,在莫名的固執之下變得歇斯底里,怎麼也不肯打開皮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終於在眾人面前失足摔死。眾人一打開箱子,卻只看見幾張泛黃的獎狀。
  《一口箱子》對時代的諷刺是深層面的。與姚一葦為忘年之交,曾共同推動臺灣現代表演藝術的俞大綱曾這麼描述:「……它是嘲弄現代知識份子群的敝帚自珍,沾沾自喜的一般傾向……更當指出的是一葦並沒有把自己的位置,高踞於知識份子之上,以說教態度來向知識份子開教訓。他也把自己也列入被嘲弄與批判地行列。」
  阿三的那口箱子,其實只裝著一些平凡的舊物而已,然而他卻視為珍寶,寧可賠上性命,也不願讓其他人看過一眼。他不明就裡的執著,正是這場荒謬的悲劇的催化劑:他本可以不必死去的。當然,眾人也絕沒有逼迫他的理由。像阿三這樣的角色,使觀眾在氣憤他的固執的當下,仍不可避免地感到同情與憐憫。在這一齣戲中,雖然仍然有《碾玉觀音》悲憫的風韻在,卻也脫胎換骨,轉以對現世的種種可悲與荒唐,進行最為鋒利的諷刺與審問。

突破舊有象徵,融合西方荒謬劇場


  1970年代的臺灣,戲劇界處在較為保守的氛圍中。一直到姚一葦結束研習回臺,創作了融入西方荒謬劇的劇作,是當時少見且優秀的作品。以語言解構、抽離行為意義,並浮誇的劇場布置,及可笑滑稽的情節,描述現實的荒誕,以及人們面對這樣的生存環境,相應而生的恐懼與虛無。
  這是臺灣戲劇界的一大躍進。《一口箱子》除了將這一嶄新的戲劇主義帶進臺灣,劇中最主要的物件,阿三的皮箱,也同為對傳統象徵使用的突破。姚一葦發掘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將皮箱的可載物性、封閉性,以及人對其的擁有性連結起來,為後人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象徵脈絡。
姚一葦自三十五歲以來,一頭栽入臺灣的戲劇教育。
(藏品/朱天文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剛柔並濟,一生奉獻

  姚一葦對戲劇界的重要程度,不僅僅在於他豐富的劇作而已。他自三十五歲以來,一頭栽入臺灣的戲劇教育,曾先後於文化大學等五所大學執教,並於1982年,與數位夥伴一同開始創辦國立藝術學院的戲劇系,這個系所就是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前身。
  這一位即使有所悲憫,也不弱其鋒利之眼的一代戲劇導師,是臺灣戲劇界最重要的一枚齒輪之一,也是臺灣文學界不可忽視的先鋒。他不只推動了這片土地的戲劇發展,也影響了臺灣的戲劇教育,在至今的三十餘年之中,孕育出了無數各有匠心的戲劇人才。
  回過頭看這口皮箱的意義,不僅收納一位戲劇界長者的心意,也是一顆臺灣戲劇界的珍貴種子。

[1]當時的校名為國立藝術學院。

★作家小傳
姚一葦(1922-1997),本名姚公偉。自幼喜歡戲劇,雖本業為銀行員,但對戲劇興致不減。中年後因緣巧合,先至國立藝術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演講,進而成為授課教師,教授戲劇理論為主;後來提早從臺灣銀行退休,全心投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籌備事宜,並擔任戲劇學系創系主任兼教務長。退休後仍在戲劇研究所任課,並持續有劇作及論述出版,直至離世。著有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碾玉觀音》、《紅鼻子》、《申生》、《一口箱子》等十數本,以及《詩學箋註》、《藝術的奧祕》、《戲劇論集》、《美的範疇論》、《文學論集》、《戲劇原理》等學術論著,另著有散文數本。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李宣頤 光影詩社社長、「每天為你讀一首詩」賞析寫手及編輯、風球詩社第二十一屆全國高中詩展統籌。作品刊於幼獅文藝、創世紀詩刊、秋水詩刊、換氣詩刊、風球詩社十周年精選輯。ig:@ir.writ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事實上,關於立場的選擇或事件的判斷,往往不是二選一,更多時候是每個人在光譜上的位置不同,都有對於理想和現實的取捨。像是日治初期大部分的知識份子支持「解纏足運動」,但隨之而來的性別、女性議題,卻激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魏清德就在支持「解放纏足」之外,隱隱流露出一種對女性的種種「但是⋯⋯」
姚一葦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在劇場則被尊崇為「一代導師」,除了本身寫劇本、寫理論之外,為文學與戲劇作育英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這樣一位大咖,低調行事,默默的寫作,默默的故事,就連得獎,也鮮少張揚。
我們相信,在不同的日常情境當中,總有那麼一道曖曖的幽微之光隱藏在生活的角落,是可以透過書寫召喚出來的情感,累積成故事。而我們也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寫作者書寫的理由,然後也成為自己書寫、閱讀的理由。
對現代人來說,要學樂器這件事,可能是過分耗神耗力了些。但1950年代的葉笛並非如此。他既寫詩,也彈吉他,幾乎是所有羅曼小說會出現的浪漫青年。他暢談藝術,彈琴自娛,側臉隱然有少年的孤單。惹得我們不禁自嘆,六十年前的純種文青,實在是過分多才多藝了。
沖繩,一直是臺灣人出國觀光的熱門選擇。然而除了和臺灣距離相近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沖繩過去曾經是獨立的琉球王國,認識歷史、文化方面,也和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台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事實上,關於立場的選擇或事件的判斷,往往不是二選一,更多時候是每個人在光譜上的位置不同,都有對於理想和現實的取捨。像是日治初期大部分的知識份子支持「解纏足運動」,但隨之而來的性別、女性議題,卻激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魏清德就在支持「解放纏足」之外,隱隱流露出一種對女性的種種「但是⋯⋯」
姚一葦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在劇場則被尊崇為「一代導師」,除了本身寫劇本、寫理論之外,為文學與戲劇作育英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這樣一位大咖,低調行事,默默的寫作,默默的故事,就連得獎,也鮮少張揚。
我們相信,在不同的日常情境當中,總有那麼一道曖曖的幽微之光隱藏在生活的角落,是可以透過書寫召喚出來的情感,累積成故事。而我們也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寫作者書寫的理由,然後也成為自己書寫、閱讀的理由。
對現代人來說,要學樂器這件事,可能是過分耗神耗力了些。但1950年代的葉笛並非如此。他既寫詩,也彈吉他,幾乎是所有羅曼小說會出現的浪漫青年。他暢談藝術,彈琴自娛,側臉隱然有少年的孤單。惹得我們不禁自嘆,六十年前的純種文青,實在是過分多才多藝了。
沖繩,一直是臺灣人出國觀光的熱門選擇。然而除了和臺灣距離相近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沖繩過去曾經是獨立的琉球王國,認識歷史、文化方面,也和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台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大時代下的愛情故事,塵封的手箱,述說著家族的悲歡離合」 來賓介紹👏👏👏 -- 監製暨基金會執行長:李崗 -- 演員 飾演 顏惠民:蔭山征彥 改編自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原著《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我的箱子》 P.S:日本歌手一青窈就是一青妙的親妹妹唷!☝️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視訊內,真誠的笑容,聲音頓挫有致,答覆條理分明,時不搭配手勢,她是演員、老師,更是領導者,她是「唯,劇場」團長暨藝術總監──張庭溦。 2023年,「唯,劇場」籌辦《轉身轉生¬_菜市場藝術節》,與台中在地劇團合作,一同於新民街、第四市場進行演出,引發熱烈迴響。然而,這是一個即將被拆的市場。
Thumbnail
  「活該。」章軒看著腳被包紮成一大捆木乃伊的悠悠。   「宵夜是什麼?」悠悠指著章軒手中的沉甸甸的塑膠袋。   「都這時候了你還想著吃?」章軒一臉不可思議。   「這不就是你去我家的目的嗎?」悠悠皺起眉,她不喜歡章軒太「正常」的反應。   「骨折嗎?」   懶得回答的悠悠只是輕輕點頭,她
Thumbnail
葉小釵霹靂布袋戲中的一個人物,深受觀眾喜愛。文章介紹了葉小釵的背景故事,從他的少年到巔峰到成為禪定修行者的過程。文章還包括了詩歌詮釋以及語言的存在價值,具有深度和文化內涵。
Thumbnail
推薦度:★★★★☆編劇(同時也是導演)楊閔皓,於劇後座談中坦誠,《戲人》所描繪的是他本人前幾年憂鬱症時期的精神及生活狀態。
Thumbnail
如果說人生如戲,你怎能不學好編劇。最近看了一本書:劇作家—阪元裕二
Thumbnail
歐陽子曾說:「白先勇才氣縱橫、不受拘束;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似的題材。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大時代下的愛情故事,塵封的手箱,述說著家族的悲歡離合」 來賓介紹👏👏👏 -- 監製暨基金會執行長:李崗 -- 演員 飾演 顏惠民:蔭山征彥 改編自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原著《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我的箱子》 P.S:日本歌手一青窈就是一青妙的親妹妹唷!☝️
Thumbnail
(一)認識莎岡的最佳鎖鑰 臺灣文壇大師葉石濤〈吳濁流論〉曾對作家的處女作,提出以下的見解:「大凡從一個作家的處女作,能看得出來這作家的稟賦,潛藏的才華、風格、氣質等諸要素,並能預知這作家將走的路徑和命運,委實很少作家能完全擺脫處女作的束縛,跳出了它的限囿。……如欲解開一個作家作品的秘密,闡明他作品
Thumbnail
提到台灣文學研究史,自然得提到葉石濤及其《台灣文學史綱》。
Thumbnail
視訊內,真誠的笑容,聲音頓挫有致,答覆條理分明,時不搭配手勢,她是演員、老師,更是領導者,她是「唯,劇場」團長暨藝術總監──張庭溦。 2023年,「唯,劇場」籌辦《轉身轉生¬_菜市場藝術節》,與台中在地劇團合作,一同於新民街、第四市場進行演出,引發熱烈迴響。然而,這是一個即將被拆的市場。
Thumbnail
  「活該。」章軒看著腳被包紮成一大捆木乃伊的悠悠。   「宵夜是什麼?」悠悠指著章軒手中的沉甸甸的塑膠袋。   「都這時候了你還想著吃?」章軒一臉不可思議。   「這不就是你去我家的目的嗎?」悠悠皺起眉,她不喜歡章軒太「正常」的反應。   「骨折嗎?」   懶得回答的悠悠只是輕輕點頭,她
Thumbnail
葉小釵霹靂布袋戲中的一個人物,深受觀眾喜愛。文章介紹了葉小釵的背景故事,從他的少年到巔峰到成為禪定修行者的過程。文章還包括了詩歌詮釋以及語言的存在價值,具有深度和文化內涵。
Thumbnail
推薦度:★★★★☆編劇(同時也是導演)楊閔皓,於劇後座談中坦誠,《戲人》所描繪的是他本人前幾年憂鬱症時期的精神及生活狀態。
Thumbnail
如果說人生如戲,你怎能不學好編劇。最近看了一本書:劇作家—阪元裕二
Thumbnail
歐陽子曾說:「白先勇才氣縱橫、不受拘束;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似的題材。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