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楚然:我支持解放纏足,但是……——讀魏清德〈勸解纏足歌〉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日治初期的「解纏足運動」就是個好例子。當時,大多數的知識份子都支持這項運動,但隨之而來的性別、女性議題,卻激出了不同的看法。
(藏品/吳瀛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在討論各種議題時,因為每個人的思考和立場都不同,各種意見的來往與衝突在所難免。但有趣的是,在這樣的場合當中,總會聽到有人說這句話:
  「我支持這個議題,但是⋯⋯」
  事實上,關於立場的選擇或事件的判斷,往往不是二選一,更多時候是每個人在光譜上的位置不同,都有對於理想和現實的取捨。
  像是日治初期的「解纏足運動」就是個好例子。當時,大多數的知識份子都支持這項運動,但隨之而來的性別、女性議題,卻激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魏清德在〈勸解纏足歌〉當中,就在支持「解放纏足」之外,他的文學作品卻流露出一種對女性的種種「但是⋯⋯」。
  也許,我們可以藉著〈勸解纏足歌〉[1]與當時解放纏足的歷史背景,討論一下這些「但是⋯⋯」從何而來。

從一首歌謠的奇妙公案說起

  日治時代的文人魏清德,以記者、作家、翻譯家等多重身份著名。他不但精通古典詩、散文、小說,更致力於引介、譯寫、創作推理小說。此外,身為一個出身於傳統漢學的知識份子,他也在新舊交替、文化衝擊的時代當中,不斷思考現代化、殖民、認同等問題。
  當時,臺灣知識份子們面對舊習的革除與改進,多半是大力支持。但是,在新舊價值觀的衝突與矛盾當中,難道臺灣的知識人就對這些新事物完全照單全收,連一點游移與爭論也沒有嗎?
  時間回到吳瀛濤某天的書房日常。他端坐室內,認真地在稿紙上抄錄一首〈勸解纏足歌〉。據他所言,「民國前十五年,隨著民間解纏足的運動興起,有識者也有做歌響應,以資宣傳勸導的」,而他所抄錄的這首歌謠,就是日本時代為了回應鼓吹解放纏足的時事而做的「民俗文學」,原作者正是魏清德。
這篇手稿有如魏清德所熱衷的推理文學一樣,留下幾個有趣的線索。
(藏品/吳瀛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然而,這篇手稿有如魏清德所熱衷的推理文學一樣,留下幾個有趣的線索。首先,先不論這首歌謠到底算不算「民俗文學」,從吳瀛濤提及的民國前十五年(1896年)來推算,這首歌謠寫成當時,魏清德才十歲。又即使這首歌是天才兒童魏清德所作,但也要等到1910年,他才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者。所以這首詩歌的創作者與創作時間,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啟人疑竇的奇妙公案。[2]
  不過,仍然還有一個謎題可以解,那就是「解纏足」運動到底是誰推動的?而臺灣的知識份子們真的都打從心底舉雙手贊成「解纏足」對女性的解放嗎?

悶在心裡口難開的「他」們

  「解纏足」運動的開展獲得民間支持,但不完全是民間自發推動,更確切地說,應該是總督府暗中推行,籠絡仕紳與知識份子而成。[3]總督府先是邀請臺灣仕紳到日本,讓他們看見日本女子展現的勞動成果,而讓他們心生解纏足、擁抱文明的思想。等這種風氣漸漸普及之後,官方才在1915年於「保甲條約」禁止纏足。
  雖然表面上,解纏足似乎是官民共識,但問題並不是「解」或「不解」纏足而已。對殖民者而言,「纏足」、「辮髮」和「吸鴉片」等等漢人陋習,是必須被革除的前朝象徵,臺灣人必須從身體到心靈都成為日本人;對臺灣仕紳而言,「解纏足」則是擁抱文明、拋棄傳統的行為,「解纏足」之後,會有更多的勞動人口來「拼經濟」。然而,如洪棄生這般前朝遺民、男性知識份子,尚且可以執意留髮,被後人視為抗日的意志與實踐,但如果是一位女子基於同樣的立場堅持纏足,後人是否能以相同的標準同理這個立場呢?或許沒有人能有答案,畢竟當時的女性無法決定自己的身體。
  回到〈勸解纏足歌〉,先假設這首歌真的是魏清德所作,只是年代誤植,那麼,在那樣的年代裡,這首歌大概也只是配合政策的宣傳工具居多,無法從中確知魏清德個人的真正想法。而當時響應官方政策與政治正確,支持「解纏足」的男性知識份子們,心裡到底有沒有想過「但是……」?
  這個問題,在魏清德其他的作品當中,說不定能找到其他的線索。

從作品中解謎

  要深入了解魏清德對於女性的看法,他發表於1912年的小說〈僧長隨〉或許是個關鍵。〈僧長隨〉藉由探詢一名僧人的過去,告誡女權與自由戀愛的不可行。小說主角僧人名叫如松,過去是名浪蕩子,還誘拐一名女子紉蘭一同私奔到日本。最後由於男子放蕩,導致盤纏盡失,兩人只好雙雙投河殉情,結果女子過世,男子倖存,最後大悟成為僧人。
  這篇小說有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如松為了親近紉蘭,扮成女裝進入紉蘭的房間。為了解釋自己有雙天然足,如松表明自己「入西學堂,染洋氣,耳不貫而腳不纏也」。接著告訴紉蘭,受過這些教育的學生,每個都很開放,藉此吸引紉蘭和他發生關係。
  從小說的細節可以看出魏清德對於「女性權益」的其他看法:「纏足」雖然不再作為男女之別的特徵,但在自然之中,男女還是有所區別的,兩者的互動必須合於自然。
  因此在小說結尾,魏清德特地讓另一名僧人對女人們「曉以大義」說:「今日之支那,非女權爭執之時。且自古聖賢有訓,乾剛健,坤柔順,男女協力愛國,東亞之幸也,佛又何如!」為了中國,為了聖賢訓示,為了乾坤倫理,現在不是談女權解放的時候,協力愛國甚至是在佛祖之上的信仰!這段話也真的讓一名過往主張男女並權的女子放棄自己的主張,聽從媒妁之言就此嫁人。
在這裡,僧人的回答,幾乎就是魏清德沒說出口的那句話:「我支持女性解放纏足,但是……」
  而這個「但是……」的根本理由,見於1911年〈南清遊覽紀錄〉中,魏清德特別提到女性應該「貴貞靜幽閒,三從克守,不似西洋婦人之跋扈」,並且必須採西洋婦女的優點,雜以東亞婦女固有的習俗,絕對不能自由戀愛。
  因此,魏清德的潛台詞慢慢地浮現了:「纏足」是固有的陋習,必須革除,但女子的形象,必須保持東亞一貫的傳統,絕對不能受到過多西洋文化的影響。
雖然表面上,解纏足似乎是官民共識,但問題並不是「解」或「不解」纏足而已。
(藏品/吳瀛濤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很顯然地,魏清德以及部分和他同代的男性知識份子,他們的心中都有一條和洪棄生一樣的辮子,只是不同於洪棄生把辮子留在頭髮上,這些男性知識份子拿這條辮子絆住的是女性的未來。即使魏清德的這條辮子有所鬆動,如〈是誰之過歟〉出現女傑蓮玉、朗子,這兩人跟著毛須藤四處奔走、尋找犯人,但在故事的結尾,這些女子還是選擇結婚,女人又回到了家庭。
  不過,社會的性別歧視終究會被時間弭平。到了1941年,臺灣出現第一名女記者,這位女記者在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者前,曾經要求「和日本人同等待遇」。結果,她不但真的得到自己理想的待遇,後來的文學成果也令人刮目相看,可與男性文人並駕齊驅。
  她的名字就叫楊千鶴。
  那時魏清德已經是報社的高階主管了[4],當他面對發下豪語的楊千鶴時,會不會覺得自己過去的「但是……」過於荒謬呢?
[1] 題目靈感來自黃逸豪的相聲段子〈護家盟起手式〉
[2] 筆者曾經翻閱《魏清德全集》,找不到〈勸解纏足歌〉。
[3] 洪郁如《近代臺灣女性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
[4] 根據黃美娥的考證,魏清德從1910年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者,後來一路做到漢文部主任,在媒體界的資歷可能超過三十年以上。由於1940年報紙廢除「臺日漢詩壇」,無法確定魏清德在1940年之後的職位,但依他的資歷,應該還是在報紙擔任高層。

★作家小傳
  • 吳瀛濤(1916-1971年),曾任臺灣藝術社記者,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館管理員,中華民國在臺灣後,曾任職於臺灣長官公署祕書室,臺灣省煙酒公賣局臺北分局,兼任中、日文週報《中國週報》編輯。

    吳瀛濤創作文類以詩為主,另有小說、散文、兒童文學以及臺灣民俗相關研究等。1936年,「臺灣文藝聯盟」在臺北設立支部,吳瀛濤為發起人之一。1942年以〈藝妲〉獲選《臺灣藝術》小說懸賞,1964年吳瀛濤與十一位詩友創辦《笠》詩刊。
  • 魏清德(1887-1964),傳統文人、記者,號潤庵,筆名雲、潤菴生、佁儗子。1910年應聘臺灣日日新報社記者,曾任記者、編輯員,後被升為漢文部主任,長期主持報社漢文、漢詩的編審工作。1927年被推舉為臺北最大詩社「瀛社」的副社長;而設於1930年以日人為主體,由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教授所創立「南雅吟社」,社員中臺人只有魏清德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魏清德轉而業商,曾任臺灣省合會儲蓄公司總經理,其餘大半時間則投注詩社活動與漢詩創作。戰後,魏清德獲選為國際桂冠詩人,翌年6月因病去世。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臺灣女性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7)
  • 魏清德著,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 黃美娥著,《重層的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
★觀測員簡介
楚然 臺大臺文所碩士,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碩士論文題目研究魏清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姚一葦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在劇場則被尊崇為「一代導師」,除了本身寫劇本、寫理論之外,為文學與戲劇作育英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這樣一位大咖,低調行事,默默的寫作,默默的故事,就連得獎,也鮮少張揚。
    我們相信,在不同的日常情境當中,總有那麼一道曖曖的幽微之光隱藏在生活的角落,是可以透過書寫召喚出來的情感,累積成故事。而我們也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寫作者書寫的理由,然後也成為自己書寫、閱讀的理由。
    對現代人來說,要學樂器這件事,可能是過分耗神耗力了些。但1950年代的葉笛並非如此。他既寫詩,也彈吉他,幾乎是所有羅曼小說會出現的浪漫青年。他暢談藝術,彈琴自娛,側臉隱然有少年的孤單。惹得我們不禁自嘆,六十年前的純種文青,實在是過分多才多藝了。
    沖繩,一直是臺灣人出國觀光的熱門選擇。然而除了和臺灣距離相近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沖繩過去曾經是獨立的琉球王國,認識歷史、文化方面,也和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台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1971年,當年帶頭抗爭的覺醒青年們已經變成覺悟老年了,他們決定趁著大夥兒還在世時,趕快把昔時的叛逆容顏刻劃下來。想不到時間的歷練沒有讓老人家更圓融,這本書寫著註定無法團結的《臺灣民族運動史》,出版過程也讓作者們嚴重決裂……
    姚一葦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在劇場則被尊崇為「一代導師」,除了本身寫劇本、寫理論之外,為文學與戲劇作育英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這樣一位大咖,低調行事,默默的寫作,默默的故事,就連得獎,也鮮少張揚。
    我們相信,在不同的日常情境當中,總有那麼一道曖曖的幽微之光隱藏在生活的角落,是可以透過書寫召喚出來的情感,累積成故事。而我們也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寫作者書寫的理由,然後也成為自己書寫、閱讀的理由。
    對現代人來說,要學樂器這件事,可能是過分耗神耗力了些。但1950年代的葉笛並非如此。他既寫詩,也彈吉他,幾乎是所有羅曼小說會出現的浪漫青年。他暢談藝術,彈琴自娛,側臉隱然有少年的孤單。惹得我們不禁自嘆,六十年前的純種文青,實在是過分多才多藝了。
    沖繩,一直是臺灣人出國觀光的熱門選擇。然而除了和臺灣距離相近之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沖繩過去曾經是獨立的琉球王國,認識歷史、文化方面,也和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台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1971年,當年帶頭抗爭的覺醒青年們已經變成覺悟老年了,他們決定趁著大夥兒還在世時,趕快把昔時的叛逆容顏刻劃下來。想不到時間的歷練沒有讓老人家更圓融,這本書寫著註定無法團結的《臺灣民族運動史》,出版過程也讓作者們嚴重決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轉來了後,阿媽會載上細漢的我佮小弟去 kám-á-tiàm,阮逐擺攏選玻璃罐的「Oligo」,有當時仔阮會想講莫閣啉仝款的,毋過踅 kám-á-tiàm 一輾了,猶是一人提一罐玻璃罐的「Oligo」。阿媽總是笑講:我早就知影矣,恁兩个 hòonn!彼當陣才知,毋免問、毋免講就予人早就知影實在足幸福呢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與台灣一些作家類似,早年當記者,之後編雜誌,他主編「一年四季」週刊,連載自己與其他作家的作品。這本周刊曾刊出美國淘金時期大西部見聞,第一篇開宗明義就說了:每個大西部小鎮都有報紙,至少兩份,一份專挺共和黨,一份支持民主黨,各有擁護,也互不相讓。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這是阿跨面專輯《心》第六首歌曲,內有歌詞台文(漢字+羅馬字)、詞彙整理。
    Thumbnail
    轉來了後,阿媽會載上細漢的我佮小弟去 kám-á-tiàm,阮逐擺攏選玻璃罐的「Oligo」,有當時仔阮會想講莫閣啉仝款的,毋過踅 kám-á-tiàm 一輾了,猶是一人提一罐玻璃罐的「Oligo」。阿媽總是笑講:我早就知影矣,恁兩个 hòonn!彼當陣才知,毋免問、毋免講就予人早就知影實在足幸福呢
    等袂著的向望 成做一段一段的數念
    Thumbnail
    台文館玩起來!趁著過年以前,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去參觀剛在2020年11月更換的常設展和其他展區。這一期常設展因為有當代意見領袖朱宥勳的加入,好像聲量比較高一點?跟大家分享他的貼文,也節錄一些我認為在廣告、策展與傳統寫作都通用的概念做為開場。 ——這裡會這樣下標,是因為,我們想要用「文學性的意象
    Thumbnail
    #香瓜仔鬚 (Hiunn-kue-á-tshiu) = 龍鬚菜 今仔日煮飯,我leh炒菜个時陣,問阮大家(Ta-ke, 婆婆) 龍鬚菜台語欲按怎講? Ta-ke講:「香瓜仔鬚。」 閣學著一个新的字,感覺歡喜。 想起,細漢的時,逐擺食飯,桌頂攏有喝(Huah)袂出名的菜、佮魚仔。我會問阿媽:「這菜/魚
    Thumbnail
    前言 無論是一般性的台文寫作,或是在寫作的技藝上已經可以稱之為「台(語)文文學」的作品,都要牢記一件事:沒有台語,就沒有台文。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如果一篇文章不具有台語該有的特色,該篇文章即使可以被以「台語」讀出來,它仍然不是台文(或者,不是好的台文)。 何謂台文? 曾有個有名的「台文作家」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