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晃的人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從一處靜謐的農莊拉開序幕,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敘述詩人余秀華的故事。
導演讓詩人自己悠緩讀出她所寫的詩。有時詩人正在走路,間或開心,間或生氣。有時則是風吹著搖曳的麥田,偶爾看著冬天下雪的景致。
我們看到詩人如何在寫作,也看到了她的家庭與婚姻生活。
接下來見識到她的詩受到大眾注意後如何的現象。
我個人是覺得她的詩固然該被受到重視,絕大部分的人卻還是帶著一種好奇的眼光,像似在動物園裡觀看著什麼,不舒服。
詩人說過一個比喻,詩歌是她在搖搖擺擺走路時的一個拐杖。
詩歌一直以來是她生活下去最大的支撐,寫詩時讓她整個人安靜下來。
詩歌不見得都是所謂風花雪月。
詩歌讓詩人知道什麼叫活著。
而英文片名是”Still tomorrow”,彷彿在說,不管如何,日子總要繼續。
詩人會繼續寫詩,我們也應該繼續讀詩。
當我不斷反芻詩人余秀華〈搖晃〉,這首詩裡所想表達的「傾斜」。想必詩集的名稱《搖搖晃晃的人間》,也是從此詩得到啟發。
從她白話簡潔的文字帶給我的感受是飽富對生命的熱愛,蘊藏一絲縷縷憂傷。
在她幾首詩裡的某個面向,包括〈瓷〉、〈疤痕〉、〈繭〉、〈微風從我這裡經過〉等,那些詩句像似鏡子,我彷彿在裡面看到了自己。
〈搖晃〉
一直擔心,此生都不夠誠懇
手握鑰匙卻認錯門
河流三十多年保持慈悲,為了保持鰓的完整
我拒絕做一條魚
不在星光裡和萬物互相指認
總是想醉酒,以此模糊世界的傾斜
或是自己的傾斜
像是在詩歌裡,在詞語裡起伏
做鬼臉
心裡的燈,讓它在夜裡長久地靜謐
我想我枯黃的時候一樣突兀
匆忙,而且淺薄
會不會回頭而悵然,心驚
彷彿一輩子
不曾發生過
avatar-img
1會員
24內容數
讀書與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墨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身為德國人的溫德斯為何想要尋找日本所謂的「傳統」? 小津電影中,那般地生命慢慢流逝之感對於溫德斯來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讓他想要踏上這段旅程?   跟隨導演的鏡頭,我們看到80年代的東京街頭。很
彼時家住高雄,爸爸與二舅正合作經營海頓音樂圖書館,距離現在也有四十多年了.....
突然發現自己書架上有好幾本馬奎斯的書。
有些小說讓我相見恨晚。
再度拿出張錯的詩集《飄泊者》讀著。
問我為何讀這本書,是的,就是被「貓」這個字及封面上的貓眼給誘拐來了。
 身為德國人的溫德斯為何想要尋找日本所謂的「傳統」? 小津電影中,那般地生命慢慢流逝之感對於溫德斯來說,到底有怎樣的魔力讓他想要踏上這段旅程?   跟隨導演的鏡頭,我們看到80年代的東京街頭。很
彼時家住高雄,爸爸與二舅正合作經營海頓音樂圖書館,距離現在也有四十多年了.....
突然發現自己書架上有好幾本馬奎斯的書。
有些小說讓我相見恨晚。
再度拿出張錯的詩集《飄泊者》讀著。
問我為何讀這本書,是的,就是被「貓」這個字及封面上的貓眼給誘拐來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余秀華的詩作《搖搖晃晃的人間》,以及她對故鄉、生命與存在的獨特見解。余秀華以其坦率直白的文字風格,揭示了她身為女人、農人及詩人的多重身份,並在詩中表達對生活的愛恨與思考。她在世間的搖晃與泥濘中,透過真誠的書寫找到靈魂的支撐,展現脆弱而堅韌的人生體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尤其是在繁忙的職場生活中對文學的忽略。回憶了自己在新竹的寒冷冬天,雪萊的《西風頌》,表達了人在現實與內心追求之間的掙扎。即使生活忙碌,文學依然是值得珍惜和回味的精神食糧。
Thumbnail
不過, 那曾經的夢境,實在過於真實, 不過, 那破碎的希望,終將化為塵埃, 晨霧中的幻影,終消散於晨陽。 為何要, 奢望那微弱的憐憫之光? 人間的舞台上, 我們原是搖擺的舞者。 而可愛的人間, 最是厭棄搖擺不定。 這不過是一場美麗的誤解, 夢醒之際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為課堂習作做個記錄。 雖然知道哪些地方寫不是很好,但實在想不到要如何修改,就乾脆維持原樣,也許這就是現階段能力的極限吧。 詩 七律〈值雨〉 遊子歸鄉道遠陰,千軍破境壓天沉。 一聲厲吼驚雷現,萬點懸兵碧草吟。 驟雨招搖殘日盡,飄風浩蕩有時臨。 獨聽打葉張狂奏,且待曲終任爾淋。 詞
Thumbnail
夜色確實像極了倒著走的況味,她笑著也跟風了起來,祈禱奇蹟也會跟著來。白晝時寫了一半的詩稿,就隨興地舖在腳下的花田,聽說經過這番的儀式可以離開現實,時效是下一次滿月的來臨。 而另一半空白的稿紙,才是一首完整的詩。 她靜置在一條河裡,並不是因為她有極佳的水性。松鼠說道:妳在河裡的線條都沒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著名的《左手的繆思》說得即是余光中的散文,但在他的作品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國文課本裡的<等你,在雨中>。我喜歡這首新詩裡還帶著古典的韻律,卻不失現代的故事感覺,你可以感受到沐雨裡洗禮後的紅蓮的熠熠生暉,彷彿滌塵後的清晰,在朦朧之中見到詩詞色澤的瑰艷欲滴...
Thumbnail
許鞍華導演引領觀眾走入她理解詩的想像世界,因此片中才以蒙太奇手法呈現特定詩的情境,詩人不得不成為演員參與其中,這是電影與詩兩種媒材融合出的美妙體驗。觀看《詩》好似在與老友對談,他們談吐間的輕鬆愜意令人無比暢快,這是一種抒情,見證「活生生的玫瑰萬歲!」當普照萬物的陽光成為影像裡詩人生活的處所。
詩人的語調就像音樂一樣,文學語言就是美好的秩序排列。 小說是說故事的藝術,散文是聊天的藝術,詩是音樂的藝術。 楊牧 : 徐志摩的音樂性來自於重複中有變化,鄭愁予是變化中有重複。 櫻花有時候太過喧囂煩擾,不如梅花靜謐孤獨。 面對看不懂的東西,不必全面讀懂,先將感動的文字記住,有天會如同回聲筒回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余秀華的詩作《搖搖晃晃的人間》,以及她對故鄉、生命與存在的獨特見解。余秀華以其坦率直白的文字風格,揭示了她身為女人、農人及詩人的多重身份,並在詩中表達對生活的愛恨與思考。她在世間的搖晃與泥濘中,透過真誠的書寫找到靈魂的支撐,展現脆弱而堅韌的人生體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尤其是在繁忙的職場生活中對文學的忽略。回憶了自己在新竹的寒冷冬天,雪萊的《西風頌》,表達了人在現實與內心追求之間的掙扎。即使生活忙碌,文學依然是值得珍惜和回味的精神食糧。
Thumbnail
不過, 那曾經的夢境,實在過於真實, 不過, 那破碎的希望,終將化為塵埃, 晨霧中的幻影,終消散於晨陽。 為何要, 奢望那微弱的憐憫之光? 人間的舞台上, 我們原是搖擺的舞者。 而可愛的人間, 最是厭棄搖擺不定。 這不過是一場美麗的誤解, 夢醒之際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為課堂習作做個記錄。 雖然知道哪些地方寫不是很好,但實在想不到要如何修改,就乾脆維持原樣,也許這就是現階段能力的極限吧。 詩 七律〈值雨〉 遊子歸鄉道遠陰,千軍破境壓天沉。 一聲厲吼驚雷現,萬點懸兵碧草吟。 驟雨招搖殘日盡,飄風浩蕩有時臨。 獨聽打葉張狂奏,且待曲終任爾淋。 詞
Thumbnail
夜色確實像極了倒著走的況味,她笑著也跟風了起來,祈禱奇蹟也會跟著來。白晝時寫了一半的詩稿,就隨興地舖在腳下的花田,聽說經過這番的儀式可以離開現實,時效是下一次滿月的來臨。 而另一半空白的稿紙,才是一首完整的詩。 她靜置在一條河裡,並不是因為她有極佳的水性。松鼠說道:妳在河裡的線條都沒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著名的《左手的繆思》說得即是余光中的散文,但在他的作品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國文課本裡的<等你,在雨中>。我喜歡這首新詩裡還帶著古典的韻律,卻不失現代的故事感覺,你可以感受到沐雨裡洗禮後的紅蓮的熠熠生暉,彷彿滌塵後的清晰,在朦朧之中見到詩詞色澤的瑰艷欲滴...
Thumbnail
許鞍華導演引領觀眾走入她理解詩的想像世界,因此片中才以蒙太奇手法呈現特定詩的情境,詩人不得不成為演員參與其中,這是電影與詩兩種媒材融合出的美妙體驗。觀看《詩》好似在與老友對談,他們談吐間的輕鬆愜意令人無比暢快,這是一種抒情,見證「活生生的玫瑰萬歲!」當普照萬物的陽光成為影像裡詩人生活的處所。
詩人的語調就像音樂一樣,文學語言就是美好的秩序排列。 小說是說故事的藝術,散文是聊天的藝術,詩是音樂的藝術。 楊牧 : 徐志摩的音樂性來自於重複中有變化,鄭愁予是變化中有重複。 櫻花有時候太過喧囂煩擾,不如梅花靜謐孤獨。 面對看不懂的東西,不必全面讀懂,先將感動的文字記住,有天會如同回聲筒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