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寫給亞洲移民女性的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妳從座位站起來,走到那兩位白人面前˸「我聽到妳們在談論我。」
It took you three years to stand up.
從亞洲來的妳,從小被教導溫良恭儉讓是美德,遇到問題要先反省自己。一切以和為貴,禮尚往來。妳帶著這樣的價值觀來到美國,以為一切都會很好。
剛來美國的時候,妳還沒有工作,跟周圍的人沒有利害關係,大家客客氣氣。妳便天真的相信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不會發生在妳身上。
直到開始當住院醫師,妳才了解那些聽過的故事不會遺忘掉妳。
住院醫師第一年,妳受到些不公平的對待,有些人就是對妳講話很不客氣。妳告訴自己這是因為妳什麼都不懂的關係。這些人已經在這裡工作很久了,他們懂得比妳多,妳應該要虛心學習。妳維持以禮相待,想著隨著時間,狀況就會改善。
「就算在台灣,菜鳥被測試也很常見,不一定是因為我性別跟皮膚顏色的關係。」
「可能是他/她心情本來就不好,不是針對我。」
“Don’t take it personal.”妳舔了舔傷口,覺得好了一些。
住院醫師第二年,妳懂得多了一點,妳開始覺得有些不對勁。怎麼有些護士上一秒還在跟男性住院醫師談笑風生,下一秒轉過來看妳就變了張臉。怎麼有病人家長只是看到妳走進病房就開始發飆(還沒講話),卻對妳那隨行的白人醫學生客客氣氣。跟著主治醫師查房聽到病人說: 「我聽不懂你那印度同事講的話,我可以換成你當我的主治醫師嗎?」妳聳了聳肩陪笑,因為這至少還是暗著來.....比護士長直接印出發音表給妳那拉丁美洲來的同事、叫他回去好好練英文好多了。
妳漸漸了解到這是怎麼一回事,但妳沒有勇氣說出口。
那些傷口漸漸形成了疤痕,心跳的時候隱隱作痛。
住院醫師第三年,妳多了自信與從容。經由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妳對自己的臨床知識跟判斷越來越有信心。妳的膚色與那有微有口音的英文已經不能阻擋妳。You start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 You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遇到不公平的對待,妳成為了一個「有選擇的人」。妳依舊盡力以禮相待,只因為妳始終認為這是個好習慣。
但今天,妳不選擇沉默。稍早妳跟一位白人護士有些誤會,妳已經私下解釋過了,沒想到她竟然又跑去另一床護士那邊抱怨。
妳走到那兩位在談論妳的白人護士面前:
「首先,我剛剛已經跟妳解釋過了,妳的指控出於誤解。但是妳跑到床邊(bedside)這樣抱怨,實在非常地不專業。這裡有很多家屬(ICU),其他家屬聽到了這些無中生有的指控會不會對我們醫師產生不信任? ICU很多病況危急的病人,如果家屬對治療團隊產生不信任感後果妳要負責嗎? 第二是妳這樣公開散播這些錯誤的指控,簡直就是霸凌的行為。而這個醫院不該容忍霸凌的存在。」
這一次妳沒有哭,也沒有想哭的衝動。過去這兩年多來幾次受到不公平對待默默躲進休息室或廁所流淚的妳,決定不要再為這些人哭泣。妳順手寫了封申訴信寄了出去。
親愛的亞洲女性,妳來到的是一個自信破表、人人feel entitled的國度。妳可以依舊是那個善良友善的女性,但請妳一定要為自己挺身而出。如果連妳自己都不為自己反擊,誰來幫妳? 這裡的確有像童話般金髮碧眼的人們,但沒有王子會出來解救妳、給妳happily ever after的人生。
親愛的亞洲女性,請妳當妳自己的王子,為妳自己發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個月醫院給我們住院醫師的指定教材內提到了這個教養法。實驗證實,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Serve and Return#法可以強化幼兒大腦迴路、為未來學習奠定基礎。或許有些爸爸媽媽早就不知不覺地採用這個方法,但完整的內容是什麼? 系統化之後是什麼樣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 ———————————
最近台灣醫師朋友圈轉了#麻的法課邱醫師關於台灣麻醉醫師跟麻醉護士的文章。讓我想到第一次聽到美國麻醉護士CRNA(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年薪時下巴掉下來的樣子。 根據US news 2019年 Best paying jobs,麻醉護士年薪中位數
聽完9/9號這集的Hidden Brain (podcast)很有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網路是現代人生活的延伸。網路跟現實生活已是交互影響、不可分割。然而許多人輕忽了它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大部分人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以為自己可以倖免。直到有天自己成為事件的主角,才知道言語霸凌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第一集請看 https://reurl.cc/31DDl8 我在醫事局門口深呼吸一口氣,推了門進去。 今天的承辦人員是位戴著眼鏡、看起來幹練精明的年輕人。 七月的東京很熱,今天我選的是Ann Taylor海軍藍連身及膝洋裝,隨性又不失莊重。肩上披著淺粉紅絲柔圍巾襯托膚色。ISSEY MIYAKE散
3月日本醫師國考放榜的這天,我正式成為了有台、美、日三國醫師執照的醫師🙋‍♀。擁有台灣+日本或是台灣+美國醫師執照的人我認識不少,但同時有這三地執照的醫師我還沒有遇過。根據2019年2月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最新資料(註1),平成29年度(2017~2018)有186個外國醫學畢業生(包含到國外就讀的日
最近我在晨會作了個有關幼兒語言學習的presentation,受到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的青睞。會後有不少主治醫師跟我要投影片,在住院醫師互評中也得到很好的評價。語言學習一向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從父母、老師到醫師,大家都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幫忙小孩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這個presentation是受到Dr.
這個月醫院給我們住院醫師的指定教材內提到了這個教養法。實驗證實,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Serve and Return#法可以強化幼兒大腦迴路、為未來學習奠定基礎。或許有些爸爸媽媽早就不知不覺地採用這個方法,但完整的內容是什麼? 系統化之後是什麼樣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 ———————————
最近台灣醫師朋友圈轉了#麻的法課邱醫師關於台灣麻醉醫師跟麻醉護士的文章。讓我想到第一次聽到美國麻醉護士CRNA(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年薪時下巴掉下來的樣子。 根據US news 2019年 Best paying jobs,麻醉護士年薪中位數
聽完9/9號這集的Hidden Brain (podcast)很有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網路是現代人生活的延伸。網路跟現實生活已是交互影響、不可分割。然而許多人輕忽了它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大部分人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以為自己可以倖免。直到有天自己成為事件的主角,才知道言語霸凌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第一集請看 https://reurl.cc/31DDl8 我在醫事局門口深呼吸一口氣,推了門進去。 今天的承辦人員是位戴著眼鏡、看起來幹練精明的年輕人。 七月的東京很熱,今天我選的是Ann Taylor海軍藍連身及膝洋裝,隨性又不失莊重。肩上披著淺粉紅絲柔圍巾襯托膚色。ISSEY MIYAKE散
3月日本醫師國考放榜的這天,我正式成為了有台、美、日三國醫師執照的醫師🙋‍♀。擁有台灣+日本或是台灣+美國醫師執照的人我認識不少,但同時有這三地執照的醫師我還沒有遇過。根據2019年2月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最新資料(註1),平成29年度(2017~2018)有186個外國醫學畢業生(包含到國外就讀的日
最近我在晨會作了個有關幼兒語言學習的presentation,受到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的青睞。會後有不少主治醫師跟我要投影片,在住院醫師互評中也得到很好的評價。語言學習一向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從父母、老師到醫師,大家都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幫忙小孩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這個presentation是受到Dr.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大家好,我是以晴,在新加坡東部某公立醫院的加護病房擔任高級女傭(護理師)已經不知不覺邁入第四個年頭。兩年前在平台上發表了新加坡菜鳥護理師的一些想法,中間也有收到一些學弟妹的來信希望能多了解新加坡的護理師機制。雖然自從COVID後, 目前問過幾家醫院人事部是否有招收台灣人的計畫,得到的答案是沒有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哈!你是不是有看到昨天英國有一個新聞說一個日本裔的大學教授(女性)不久之前就覺得她在大學的上司是歧視非白人女性,然後某天她的老闆說什麼“我喜歡吃壽司”,然後這個教授就把她的老闆告上法庭,說他歧視!! 這個世界啊。。。吃飯也歧視,吃麵包也歧視,吃肉又歧視。。。頂。。。除了仆街之外我也無言了。 雖然
多年以前曾經認識一位越南來的華僑女士,她說話溫柔斯文但多是埋怨負面又哀傷。 她是上一個世紀出逃的難民,因是華僑所以家底不錯,全家一路艱險分批到了澳美加;她工作了幾年後因老闆退休,自此失業,短期打工都不如她的意,而她又有所堅持,不做藍領工作,白領薪水如不合她意也看不上眼,日復一日總是靠著家人和政府救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和英國沾得上邊的台灣人都有被問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就種族歧視, 有種族歧視的人是這個人的問題, 和他是不是英國人無關. 最近有一個旅英網紅因為交通違規被英國人不友善的對待, 他覺得這是種族歧視, 因為其他英國人也違規, 就只有他被針對, 那這絕對就是
Thumbnail
含煙一路從台灣哭到美國,頭等艙的空姐每個人都來勸過一回了,她也只喝了加了淚水的柳橙汁,下了機任由接機的親阿姨,送進了一家私人療養院,過了一個月的情傷憂鬱期。 身體好了,學校也開學了,這麼一個美麗的東方女子,自然身邊少不了追求者的,但含煙彷彿守寡似地一一給拒絕了,但有個追求者身家及背景像極了火成,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遇到的挑戰和成長,以及她在美國的成長與改變,從臺灣到美國的求學經歷、對臺灣教育制度的思考、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內容闡述了對自我成長和學習的執著,並期許能提供溫暖和鼓勵給他人。最後,她表達了希望在他人的生活中提供一些溫暖和鼓勵,並期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麗莎姐,一個移民德州的老同事,好不容易熬過疫情的四年終於回到台灣,約了一幫老同事吃飯。 飯局間一邊細數著過往一同為專案拼命的出差往事,她也一邊分享著國外生活的種種情況與驚喜 只是當談到治安、種族歧視、醫療資源以及生活便利性時,她也如同許多移民的朋友一般,嘆出了好長的一口氣,接著埋怨起了他鄉生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大家好,我是以晴,在新加坡東部某公立醫院的加護病房擔任高級女傭(護理師)已經不知不覺邁入第四個年頭。兩年前在平台上發表了新加坡菜鳥護理師的一些想法,中間也有收到一些學弟妹的來信希望能多了解新加坡的護理師機制。雖然自從COVID後, 目前問過幾家醫院人事部是否有招收台灣人的計畫,得到的答案是沒有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哈!你是不是有看到昨天英國有一個新聞說一個日本裔的大學教授(女性)不久之前就覺得她在大學的上司是歧視非白人女性,然後某天她的老闆說什麼“我喜歡吃壽司”,然後這個教授就把她的老闆告上法庭,說他歧視!! 這個世界啊。。。吃飯也歧視,吃麵包也歧視,吃肉又歧視。。。頂。。。除了仆街之外我也無言了。 雖然
多年以前曾經認識一位越南來的華僑女士,她說話溫柔斯文但多是埋怨負面又哀傷。 她是上一個世紀出逃的難民,因是華僑所以家底不錯,全家一路艱險分批到了澳美加;她工作了幾年後因老闆退休,自此失業,短期打工都不如她的意,而她又有所堅持,不做藍領工作,白領薪水如不合她意也看不上眼,日復一日總是靠著家人和政府救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和英國沾得上邊的台灣人都有被問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就種族歧視, 有種族歧視的人是這個人的問題, 和他是不是英國人無關. 最近有一個旅英網紅因為交通違規被英國人不友善的對待, 他覺得這是種族歧視, 因為其他英國人也違規, 就只有他被針對, 那這絕對就是
Thumbnail
含煙一路從台灣哭到美國,頭等艙的空姐每個人都來勸過一回了,她也只喝了加了淚水的柳橙汁,下了機任由接機的親阿姨,送進了一家私人療養院,過了一個月的情傷憂鬱期。 身體好了,學校也開學了,這麼一個美麗的東方女子,自然身邊少不了追求者的,但含煙彷彿守寡似地一一給拒絕了,但有個追求者身家及背景像極了火成,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遇到的挑戰和成長,以及她在美國的成長與改變,從臺灣到美國的求學經歷、對臺灣教育制度的思考、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內容闡述了對自我成長和學習的執著,並期許能提供溫暖和鼓勵給他人。最後,她表達了希望在他人的生活中提供一些溫暖和鼓勵,並期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麗莎姐,一個移民德州的老同事,好不容易熬過疫情的四年終於回到台灣,約了一幫老同事吃飯。 飯局間一邊細數著過往一同為專案拼命的出差往事,她也一邊分享著國外生活的種種情況與驚喜 只是當談到治安、種族歧視、醫療資源以及生活便利性時,她也如同許多移民的朋友一般,嘆出了好長的一口氣,接著埋怨起了他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