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分享是給予還是索取

你的分享是給予還是索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些人分享是為了得到贊同,
有些人分享則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有些人是為了紓解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則是強迫他人接受......

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能量是單向流動,而且是此消彼長,看起來是給予其實是索取。


raw-image


分享,只是一種與社會連結的方式,所以我們不免要追問:為了什麼而分享。我們都以為分享的「心理過程」很簡單,想跟聽者表達什麼便表達什麼,或認為是因為聽者需要而分享,但其實有更深層的原因,驅使我們這麼做。

如果我們內心匱乏,這個深層的原因始終是:
填補內心的空洞


我們通常不會發覺自己內心的軟弱,卻常以他人的評價來評價自己,而「分享」像是丟出一個餌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然後內心深處期待他的反應,以對方的反應來增減自己的信心,我們以為分享是為了對方,實際上,我們是透過分享來填補自己

我們「缺」,自然而然就會「拿」,這個過程,能量是單向流動,屬於無意識的本能反應,我們無法喊停止索取,它就乖乖停止,無意識層面,得從修心著手。

若內心不穩、不強,會使我們在給予的時候,變成是在吸取他人的能量,缺「神」就吸「神」,缺「愛」就吸「愛」,缺什麼就吸什麼,而自己卻沉浸在分享的狀態中,無法感受到磁場能量的流動。

我想磁場能量流動如果呈現到表徵的話,或許是一種心境或心情的變動。如果沒有舒適、清明的感覺,可能能量不是在吸取就是被吸。


raw-image


修心即是在淨化,淨化外界累積在我們身心靈上的毒,一層一層地撥開,力量就在本我,並非從外界抓取,反而是將釋放出去的「神」收回(類似精氣神、注意力),讓能量回歸,匯集於本我,才會發現真正安定的力量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我一直想了解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有了意識,所以人有了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是痛苦的根源,這些人與人間的情,需求上的慾,造就我們的貪、嗔、癡,導致負面能量拂了一身還滿,是否能夠透過理解什麼,來淨化身心靈,讓自己平和、安定、喜悅、健康。 意識如果是經由基本粒子運動所形成,那麼意識與意識之間會有量
       我們說「量子纏結」是兩個量子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不受距離、時間的約束,彼此互相牽引著,在不受觀測的情況下,兩者皆有可能是任何一種狀態,一經觀測便隨即「塌縮」成為某一確定狀態,兩者之間的效應與運動須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我一直想了解意識的本質是什麼,因為有了意識,所以人有了七情六慾,而七情六慾是痛苦的根源,這些人與人間的情,需求上的慾,造就我們的貪、嗔、癡,導致負面能量拂了一身還滿,是否能夠透過理解什麼,來淨化身心靈,讓自己平和、安定、喜悅、健康。 意識如果是經由基本粒子運動所形成,那麼意識與意識之間會有量
       我們說「量子纏結」是兩個量子具有相互對應的關係,不受距離、時間的約束,彼此互相牽引著,在不受觀測的情況下,兩者皆有可能是任何一種狀態,一經觀測便隨即「塌縮」成為某一確定狀態,兩者之間的效應與運動須用量子力學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