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也可以創新:從製造業角度看創新#5/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跨界才能創新,而從跨界觀點分析成功商業模式、以製造業角度解讀眾所熟悉的餐飲服務,或許可以激發更多創意。而同樣的觀察方法,也可以跨進其他服務業,碰撞出更多火花、創造出新的商機。

我在2015年9月28到30日遠赴奧地利,參加了薩爾斯堡大學主辦的一場互聯網論壇,後來寫了一篇〈亞洲製造移回歐美真的好嗎?〉來解釋「生產數量」和「生產模式」之間的關係,並稱之為「製程生命週期」。
根據產品的種類、特性、數量、生命週期,製造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依生產數量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四種生產方式:
  1. 極少量:作坊生產(Job Shop Making)
  2. 少量多樣:批量生產(Batch Process)
  3. 多量少樣:裝配線生產(Assembly Line)
  4. 單一大量:流水線生產(Continuous Flow)
在發表這篇文章之後,有幾位朋友跟我聊起,這些製造方法似乎都只適合硬體製造業,那麼服務業應該怎麼辦呢?
於是我又發表了〈跨界才能創新──談談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特別提到從做生意的本質上來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差異不是很大。產品如果能夠為目標客戶創造價值,客戶就願意花錢來購買;所以產品可以是硬體,也可以是服務。
文中提到硬體產品的生產模式「製程生命週期」,也可以適用於服務業,並且舉了「餐飲業」、「印刷業」和「諮詢服務業」的不同目標市場和產品數量作為例子。

餐飲業的「製程生命週期」

我在文章中解釋,在餐飲業,滿漢全席採取「作坊生產」模式,五星級或高檔餐廳則採取「批量生產」模式。
西方速食店如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餐廳後台則採用「裝配線生產」模式。
如果讀者看過《速食遊戲》(The Founder)這部電影,是由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米高基頓,扮演麥當勞創始人雷克洛克(Ray Kroc)。在故事一開始時所擔任的職業,就是一個做奶昔機器的挨家挨戶推銷員(Door-to-door Salesman)。
1948年,麥當勞兄弟在加州聖伯那地諾開設了第一家麥當勞餐廳;他們獨創的漢堡餐廳生意非常好,居然同時使用八台奶昔攪拌機。而雷克洛克靠著堅持和商業謀略,奪走了真正創始者麥當勞兄弟的創意,成功的創立了全球性的事業,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麥當勞集團速食連鎖店。
麥當勞兄弟的創意是什麼呢?就是在餐廳後台設計了「裝配線」,快速生產多量少樣的速食漢堡套餐,大幅度降低顧客等待時間、使用的人手、用餐空間及成本。
最後,在連鎖大賣場興起後,為冷凍食品業提供了新的通路和商機,使得消費者可以在家進餐,並且享受量產帶來的低價;而冷凍食品業者則可以用「流水線」模式來進行大量生產。

餐飲業的創新模式

餐飲業是一個極有創意的行業,除了在菜色上面可以有研發和創意以外,在生產模式上也可以有創意,導致新餐飲模式的誕生。
  • 自助餐
據說,真正的自助餐起源於8世紀至11世紀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那時半島上有很多海盜,海盜們有所獵獲的時候,就要由海盜頭領出面大宴群盜,以示慶賀。
但海盜們不熟悉、也不習慣當時西歐吃西餐的繁文縟節,於是別出心裁,發明了這種自己到餐檯上自選、自取食物及飲料的吃法。
後來餐飲業將海盜們的吃法加以規範化,並豐富了食物的內容,就成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自助餐;所以至今還有很多西方自助餐廳冠以「海盜餐廳」的名字。
編按:至今在日本,自助餐的形式仍然因此被稱為「バイキング」(Viking,也就是「維京海盜」)。
撇開以上的故事不說,讓我們從製程來分析一下自助餐廳的商業模式。自助餐的後台生產模式,是標準的「批量生產」,以達到「少量多樣」的餐飲呈現。
然後根據食材、菜色、餐廳裝潢、地點,可以區分為五星級飯店自助餐廳、中檔或庶民的家常菜自助餐,價格也差別很大。
從客人前台服務來看,自助餐又是一種「裝配線」的模式,只是由客人自己裝配自己的餐點;這樣既可給客戶極大的自由選擇權利,又可以減少前台服務人員的數量和成本。
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批量生產的模式很難形成規模,服務大量的客人;可是只要讓客人自主裝配,就可以同時應付大量的客人。
生意好的高檔自助餐廳,除了午、晚餐之外,又增加了比較平價的下午茶,更進一步提高了空間使用的稼動率,降低了佔用成本(occupancy cost,建築物及相關土地從占用到處置的全部生命成本)的分攤比例,也增加了利潤率。
  • 鐵板燒
鐵板燒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15世紀西班牙人發明的,也有人說是19世紀中江戶幕府末年,由傳統的日本鋤燒基礎上演變而成的。
姑且不論鐵板燒是誰發明的,但是大家都應該可以同意,是日本人發揚光大的。但在引進台灣之後,結合日、法、台式料理,又形成自成一格的「台式鐵板燒」;然後有業者結合夜市和百貨公司美食街推出「平價鐵板燒」,充分展現了台灣人在餐飲業上的創意。
讓我們從製造業製程的觀點,來分析「鐵板燒」這另外一個創新餐飲模式的例子。
坊間的鐵板燒菜單都以套餐為主;雖然食材有海陸空的不同,事實上客人的選擇不多。所以在製程上來講,應該是屬於多量少樣的「裝配線」,有點像速食餐廳,應該是走低價大量的路線。
鐵板燒結合了後台的「作坊生產」與前台的「客製化服務」來呈現。
但鐵板燒餐廳採用了一種創新的模式,結合後台「作坊生產」與前台「客製化服務」來呈現,而不是以「裝配線」的模式來生產;因此,鐵板燒廚師必須現場服務、跟客人聊天互動,偶爾還會耍耍刀技來娛樂客人,再加上高檔食材,使得客人心甘情願為作坊生產的價格埋單。
鐵板燒這種創新餐飲模式,雖然可以抬高客單價,也有一個缺點,就是無法接受大量的客人。
為了能夠接待更多用餐客人,提高「翻枱率」,有的高檔鐵板燒餐廳會另闢一個區域,讓客人在用完鐵板燒正餐之後,移駕前往享用甜點與飲料,以提高昂貴的鐵板燒廚師和設備的稼動率。
從這個觀點來看,每一枱鐵板燒,又是一種「批量生產」的模式;鐵板燒枱和甜點區是不同的工作站,進行批量移轉,這不是很有趣嗎?
  • 迴轉壽司
我發現日本料理非常注重「客戶體驗」,除了滿足味蕾之外,提供了視覺饗宴,親眼目睹廚師的手藝;還可以跟主廚聊天互動,增加許多料理的專業知識。
在高檔日本料理餐廳中,最好的位子就是「板前」(いたまえ)。這是什麼意思呢?「いた」(板)的意思就是「砧板」,「砧板前」就是料理食物的地方;在美國,老外會把這些板前的位子叫做「sushi bar」。
坐在「板前」用餐的體驗,就如同鐵板燒餐廳一樣,因此價格也是不菲;但日本料理餐廳除了板前有限的座位外,還提供了堂座和包廂,這是和鐵板燒不同的地方。
有些名氣響亮、生意興隆的日本料理餐廳,為了提升稼動率,採用無菜單模式、並且需要預訂開始時間和用餐時間。等於把客製化「作坊生產」悄悄變成了「批量生產」,板前師傅一道道批量生產的料理同時送出,客人同時享用;例如位於信義新光A97樓的「初魚」料亭便是如此。
迴轉壽司的設計,可以同時增加稼動率和客流量。
「客戶體驗」和「規模化」永遠是站在對立面,好的客戶體驗必定走高價路線,也限制了客流量;因此,大量的消費者就無法經常去昂貴的日本料理店享用美食。
於是聰明的日本人,就發明了可以增加稼動率和客流量的「迴轉壽司」,以平價美食滿足較低收入消費者的需求。
據說,迴轉壽司是由經營「站著吃壽司店」的大阪人白石義明發明的。當他因為人手不足而困擾時,偶然到朝日啤酒廠參觀,看到啤酒瓶在輸送帶上傳送,觸動了靈感。
經過5年研發,白石1958年在大阪開設了第一家「元祿壽司」,成為日本迴轉壽司的創始店。
讓我們從「製造業製程」和「生產自動化」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餐飲模式。
迴轉壽司的後台廚房,採用的是「批量生產」的食材庫存模式,以提供客人「少量多樣」的菜色選擇;廚師則依據客人食用的品類「彈性生產」,補貨上輸送帶。
前台服務則採取自動化輸送帶,由客人自己坐在輸送帶前「裝配」自己食用的套餐。
在客座旁,輸送帶以每秒8公分的速度順時針方向轉動,這點是為了方便大多數的右撇子客人而設計的;因為當盤子由右向左轉動時,客人右手拿筷子,左手則可以取用來自右邊的壽司盤,不但比較符合人因工學,也給客人較為充裕的時間取下想吃的壽司。
壽司盤在輸送帶上如果移動超過35公尺就必須下架。
迴轉壽司的自動化模式雖然可以節省人力,不過在迴轉的過程中,壽司也乾得比較快,容易影響口感;再加上生鮮程度和食品安全的考量,壽司盤在輸送帶上的時間如果換算成距離,移動超過35公尺就必須下架,這就牽涉到製造業的工業設計考量了。
此外,業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瞭解不同地區分店的銷售狀態、準確掌握當地客人喜歡的壽司與菜色,以便準備食材原物料、避免缺貨或過剩的情況發生;透過自動掃瞄每個盤子上的二維條碼(QR code),則可以加速結帳、提高翻座率。
這些隱身幕後的技術,都是業者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關鍵。
  • 無菜單私房料理餐廳
「無菜單料理」的法文稱為「carte blanche」,也就是「空白菜單」的意思;起源不可考,但是已經是風行全球的一種高檔餐飲模式。
2017年在摩納哥舉行的「主廚世界高峰會」(Chefs World Summit)活動中,上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主廚齊聚一堂,探討許多有關美食的議題,其中一項主題便是餐廳的無菜單經營模式。
法國馬賽「AM」餐廳主廚Alexandre Mazzia、上海「Ultraviolet」餐廳主廚Paul Pairet、巴黎三星餐廳「L’Astrance」主廚Pascal Barbot、以及東京「L’Effervescence」餐廳的主廚生江史伸,都分別從主廚和客人的角度分享了對於無菜單模式的看法。
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上網參考這篇文章
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的結論:
從白紙黑字的菜單模式中解放,無菜單料理賦予廚師更廣闊的發揮空間,食客也更能感受廚師的意念。不僅如此,由餐廳全權決定菜色內容,其實也讓食材庫存控管更有彈性,進而減少食物浪費。
無菜單料理餐廳是否能夠吸引源源不絕的客人上門,關鍵當然是主廚的手藝和創意;但從製造業的觀點來看,對餐廳最大的好處就是上面文章結論的最後一句話:
「讓食材庫存控管更有彈性,進而減少食物浪費。」
餐飲業者,尤其是走高價路線的餐廳,為了保持食材新鮮和保證食品安全,庫存時間非常短,而且高級食材的庫存成本也非常高;所以,當天取得的食材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貨變現。
至於無菜單料理餐廳的製程,我想讀者們也都清楚瞭解,就是「批量生產」;少量多樣、但又只有一份菜單,客人不知道內容、也無從選擇;在高單價又低庫存成本的情況下,如果客流量高,會是很賺錢的營運模式。

結論

跨界才能創新,創新也大都來自邊緣;但從跨界的觀點來分析成功的商業模式,或許也可以激發更多創意。
本文以製程角度來解讀眾所熟悉的餐飲服務模式,給讀者們一些啟發;同樣的觀察方法也可以跨界到其他服務業,或許會碰撞出火花、創造出更多新的商機。
總結本篇文章,從製造業的觀點來看,餐飲業的成功商業模式有以下幾個重點:
  1. 製程:餐廳後台的廚師依客人點餐,準備食材烹煮美食的過程,就是製造業的產品製程,可以依訂單數量,採用不同的生產模式。
  2. 服務:餐廳後台的製程,可以結合前台服務,以自動化提高效率;更進一步採用高科技手段,利用網路、大數據、條碼、無線支付、人工智慧,降低成本,提高服務品質。如同製造業所謂的「工業4.0」。
  3. 庫存:因為食材保鮮期很短,使得餐廳的庫存保存成本非常高;所以許多餐飲模式都是以減少物料(食材/菜單)種類、降低庫存作為目標。在製造業來說,就是減少材料表(BOM Bill of Material)內容、簡化供應鏈、降低庫存。
  4. 體驗:消費者喜新厭舊是正常的,尤其是在餐飲方面,所以餐飲業最大的資產就是「回頭客」;因此,提高服務品質、改善消費者體驗,正是餐飲業能否賺錢最重要的關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吐納商業評論
吐納商業評論
專業、深入、提供最佳閱讀體驗的商業評論網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