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月下旬開設《奇幻寫作事》至今,我率先完成了「造物主」的系列文章,在裡面談了不少有關小說設定的設計方法,不過更多的都是在談「本質」;了解本質,我們才能以此為基準,去延伸設定的完整形體,藉此玩出自己的奇幻。
在這一系列文章裡,雖然我有整理一個設計流程、公式,提供所謂的「標準流程」,讓大家也能藉此自行嘗試如何寫設定。但我必須說,我自己在創作時其實根本沒用在這些固定的公式與方法,應該說,至少剛生成一篇故事時,我從不考慮。
明明是我自己提供的方法,為什麼我很少在用呢?
在
冒險的起點:小說創作我有提過,每一名小說家最終都還是要尋找屬於自己的創作方法。而我的習慣,就是
「先生成一篇故事,再決定要放些什麼」──是的,我從來不會在準備萬全後才開始寫小說,我更喜歡直接把故事寫出來,等到發現缺了什麼再把它加進去。
之所以有這種習慣,是因為我討厭規則、討厭標準:
我很不喜歡受限,即使我自己也清楚,就算是奇幻小說,它依然會存在一些法則與規範,讓作品的延伸不會太過無謂擴張;可是當一個框架設在那,我就整個人渾身不對勁,覺得寫起來就是卡卡的不舒服。
所以我更傾向先寫再說,想到什麼就補什麼,這點看《荒滅獵人》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奇妙,為什麼在這樣的寫作習慣下,我還是能夠整理出文章內所提供的方法?
其實小說寫久了,你多少能從文字中感受到故事的行進、景物的安排、人物的面貌與言行舉止的固定形式;這些固定形式一直都在,即便是新手小說家,在下筆當下,它就已經出現在我們面前,只是它的樣子不明顯、不易察覺。在缺乏適當的引導與教育,我們都必須花上數以萬字的篇幅,才拿真正注意到它的存在,並將其掌握。
當你找到這個固定形式,你也就有了小說基礎。有了小說基礎,你就大致能知道設定該怎麼寫、劇情敘事如何安排、人物刻畫要怎麼做才迷人;更重要的是,創造「自己的風格」。
我開始寫小說,是大約在四年前的事情。其實我很早就在寫了,國小用世紀帝國寫劇情地圖、國中一邊讀著聯合報的武俠小說,一邊嘗試寫自己的小說。直至上了高職,我因為課業放棄與小說的所有連結,拼死拼活考上大學、進去一個自己也不知道要幹嘛的應用日語系,在僥倖之下活到畢業,然後從迷茫中重新接起與小說的連繫。
所以我的學習歷程前後花了四年。這四年當中要以前兩年最痛苦了,因為完全是自己一個人在路上衝撞、茫然於文字的浪潮。
我永遠記得我的第一篇故事,就這樣無限輪迴在前一萬字,因為我一直對自己寫的開頭不滿意,結果就是我對故事架構的掌握還是很差;意外的是,我在這場輪迴裡訓練出場景轉換、人物對話的情境,還有上述提到的基礎設定的描寫,也找到了我喜歡的文字風格。
這四年來,我一直都是秉持「沒有想那麼多」的方式創作。
剛開始,這種作法非常痛苦,因為前面說了,我是自學、沒有任何基礎,中間還曾出現漫長的斷層。
可是當我藉由大量閱讀與創作練習掌握了小說基礎後,這種「沒有想那麼多」的創作模式我已經駕輕就熟。就算沒有事先規劃好小設定的前置作業,我也能寫出看似有點東西的小說;這也是為什麼,我能夠在《奇幻寫作事》裡隨意穿插故事範例。
是的,我的小說創作路程就是如此橫衝直撞且魯莽。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值得一試,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嗯,我還是喜歡有效率、有準備的寫法。」那當然行了,畢竟我一直都在強調「要找到自己習慣的寫作方式」:
什麼樣的姿勢你喜歡、你覺得舒服,那你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小說。我雖然提供了方法,但那全是出於我個人的創作經驗,你最終還是要憑藉自己的狀況,去整理出專屬於自己的既定模式。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