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劇場|《女兒房》小說聚場:女兒是一輩子的身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女兒房》台北場

《女兒房》台北場

週末下午看似天晴、空氣裡卻透著涼意,與好友相約在師大附近的巷弄,等待時看著校園牆外的幾棵行道樹長得老高,不成林,撐出的鳥鳴卻響亮複雜得像來自一片山。爬上陡峭狹窄的舊樓梯,驚訝於觀眾比想像中還多,小小的展演空間裡,原有的配置(男女廁、開放式廚房、儲物間)加上了燈光投影和簡單設計便成了舞台,或說舞台就是同一平面上站有演員的地方。

《女兒房》是演員鄧九雲的文字作品,她訪談了十二位女兒、加以重寫成故事,又找來四位演員以小劇場呈現。女兒的人生碎片、父女情感的吉光片羽,所有的故事經過一次次言語、解讀、文字和身體的編排詮釋之後,已經不再是個人私密的兒女經驗;每個觀者都能被那些獨白、對話碰觸到一部分的自己,看見父母親的身影。

當天舞台的設計和演出與影片中的不太相同,不過氣氛相似:素衣沉默的女子與父親西裝共舞、像哭不出聲的思念;女孩惦記著對爸媽的一見鍾情、他們為她取的名,家人的美好時光卻一如紅氣球努力吹飽了又轉瞬消散;小女孩天真地說要和相依為命的爸爸「永遠的輩子」;女子賭氣似地嚷嚷自己說過的謊,彷彿希望誰看穿;女孩乘著夢離開了城堡般的家,長大後握有鑰匙、卻怎麼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在眾多身分中,女兒應該是我們經歷的第一個、也是最長久的身分吧。早在我們尚未瞭解世界、社會、家庭、和自己之前,就已經是個女兒了,說出口的第一句話,也幾乎都是爸爸、媽媽——全世界的嬰兒,甚至連發音都極為相似——這麼普世共通的原點。即使在後來的日子裡,看似一個個走向不同的父母子女關係、家庭命運,可是一旦面臨重大的生命關頭、尤其生死,一層層日積月累的全剝落粉碎,才會看見裡頭最接近本質、原型的深處,或許始終未曾改變過。就像書中劇中最深情的一封、爸爸生前寫給女兒祝福她結婚快樂的信:

我其實一直這樣相信的,我的女兒有能力靠自己,永遠幸福一輩子。
很對不起,我終究沒有學會怎麼做個好爸爸。
但妳一定知道,妳是我這輩子,自始至終唯一最愛的一個女孩。


演出後、由陳文玲老師帶領的榮格童話分析工作坊中,探討到書中劇中的女兒都是沒有名字的。從童話分析的角度,這是一場女兒的英雄之旅,每個孩子遲早都需要與父母分離,踏上旅程出發、成為自己,最終找到、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更年輕一點的我會十分認同,但對現在的我而言,那只是人生的前半場。

我一直記得八、九歲的時候,曾經跟媽媽有過的對話。那時她正在幫我看聯絡簿和考卷,我總是考得很好,不過媽媽一邊簽名一邊告訴我,她只希望我健康快樂長大。我喜出望外地問,真的嗎,那我就算不唸書、考得很爛也沒關係嗎?媽媽說:「妳唸書也是為自己唸的。如果一直考最後一名,妳會快樂嗎?」從那之後我就知道,我做的努力都是為了自己。或許正因為如此,成長過程中我過度努力、用力地想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閃閃發亮的名字,結果到了二十幾歲,大病一場,再也無法像從前活蹦亂跳。

走得夠遠,就知道所謂「找到自己的名字」,不只是榮格心理學所說的個人內在成長與完滿——如果僅是如此,其實不一定要有名字的,只需要「我」、「自己」的概念就足夠了。追尋名字,則是更進一步地希望在人群裡、社會上被指認,而那必然包含了他人期望和評判的眼光,可是那些欣賞和喜歡都是隨時可收回的、充滿條件的,永遠需要擔心會失去。

生病之後,我又恢復成了女兒,就只是女兒,別無其他。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無名的身分裡,才真正懂得什麼是別無所求的愛,只希望妳健康快樂。唯有當女兒的時候,不需要任何努力和證明,因為妳天生就是女兒啊,一輩子都會是。

前陣子跟爸媽外出吃完飯後散步,遇到路上一個小女孩纏著她爸甜甜地大聲說,「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我順勢勾起爸爸的手、尖起嗓音輕聲複誦了一遍,我爸靦腆地笑了。人生下半場,才發現生命歷程確實是一個圓,要前往的終點其實也正是回到最初的原點,學著如何不再執著於追尋自己的名字,如何相信自己毫無理由地值得被愛,如何放寬心做個女兒,並像小時候那樣懂得表達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郁書的沙龍
872會員
64內容數
我所喜愛的,有藝術、電影和文學陪伴的日常。
黃郁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5
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Thumbnail
2022/04/25
在這長期由男性主導的世界,作為「女性」本身就持續存在於某種自我與社會、個人與集體間的張力之中,這讓她們在成為哲學家的路上,加倍需要勇氣和獨立性——我想這是蘭德、波娃、韋伊和鄂蘭的共通之處,那就是她們都擁有不在意他人和社會眼光的勇氣,在思想上亦各自成一格,難以被簡單歸類到單一特定的哲學類別當中。
Thumbnail
2022/04/25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時期;內容上,哲學家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轉為對他者、群體和政治的關注——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可說是從「沉思的生活」來到了「行動的生活」。其實,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正是「自由之火:黑暗時代的哲學救贖」。
Thumbnail
2022/04/25
《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二戰爆發時期;內容上,哲學家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轉為對他者、群體和政治的關注——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可說是從「沉思的生活」來到了「行動的生活」。其實,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正是「自由之火:黑暗時代的哲學救贖」。
Thumbnail
2021/12/01
昆德拉認為,小說的定義和本質,是洞見、發現人性隱晦而尚未被看清楚的面向;是傾聽、深入探究事物的精神。一位優秀的、夠資格的小說家,該要看穿那些所謂的「理所當然」或「平凡無奇」身上,其實披掛著一層「預先詮釋」的簾幕,並像賽萬提斯將唐吉訶德送上征途那樣,將簾幕一舉撕破,直面世界赤裸裸的滑稽模樣。
Thumbnail
2021/12/01
昆德拉認為,小說的定義和本質,是洞見、發現人性隱晦而尚未被看清楚的面向;是傾聽、深入探究事物的精神。一位優秀的、夠資格的小說家,該要看穿那些所謂的「理所當然」或「平凡無奇」身上,其實披掛著一層「預先詮釋」的簾幕,並像賽萬提斯將唐吉訶德送上征途那樣,將簾幕一舉撕破,直面世界赤裸裸的滑稽模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孩子是鏡像的生物,父母如何對待你、甚至要說成『利用你』,你就知道要如何複製他們的方式,在他們毫無所覺的時候、用他們的方式去索取你想要的東西。你甚至都完全不會覺察到自己正在這樣做。
Thumbnail
孩子是鏡像的生物,父母如何對待你、甚至要說成『利用你』,你就知道要如何複製他們的方式,在他們毫無所覺的時候、用他們的方式去索取你想要的東西。你甚至都完全不會覺察到自己正在這樣做。
Thumbnail
「我爸教我,家庭、丈夫跟孩子就是女人的全部。我媽也說,要好好照顧家庭、孝順公婆。他們從來沒教過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被欺負了。」——出自賢妻良母失敗記中的雲秀。 說實在的,當初在蝦皮看到書名時,就立刻吸引了我。 這是如此直白、有力的名字啊,一下子就擊中了我內心身為女人的那一隅角落。 雖然我不曾有過妻子
Thumbnail
「我爸教我,家庭、丈夫跟孩子就是女人的全部。我媽也說,要好好照顧家庭、孝順公婆。他們從來沒教過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被欺負了。」——出自賢妻良母失敗記中的雲秀。 說實在的,當初在蝦皮看到書名時,就立刻吸引了我。 這是如此直白、有力的名字啊,一下子就擊中了我內心身為女人的那一隅角落。 雖然我不曾有過妻子
Thumbnail
這些年我竭盡所能的脫去那身外衣,得以以自己的外貌喘息,才慢慢地又願意地在任何需要我的時候,變身成為可靠且溫暖體貼的樣子。
Thumbnail
這些年我竭盡所能的脫去那身外衣,得以以自己的外貌喘息,才慢慢地又願意地在任何需要我的時候,變身成為可靠且溫暖體貼的樣子。
Thumbnail
再看《逆女》依然惋惜著那些沒有走過的人就停留在人生的某一個片刻,但很慶幸的是,也許人都會溺在某些苦澀的過往中許久許久,需要從不同的戲劇、故事裡找點安慰和認同,好讓自己在「以為沒有人懂」的孤獨裡得到了溫柔,最後終於也能走過那樣苦到以為活不下去的人生!
Thumbnail
再看《逆女》依然惋惜著那些沒有走過的人就停留在人生的某一個片刻,但很慶幸的是,也許人都會溺在某些苦澀的過往中許久許久,需要從不同的戲劇、故事裡找點安慰和認同,好讓自己在「以為沒有人懂」的孤獨裡得到了溫柔,最後終於也能走過那樣苦到以為活不下去的人生!
Thumbnail
如果方便,和我聯絡一下。 媽還是一樣,永遠叨念著我小時候多可愛,見人就笑,大聲打招呼,連遠房親戚的心都融化了,搶著給紅包,她刻意不提,我也知道,她說的是爸的親戚,媽到婆家大吵大鬧,絲毫不留情面,連阿公娶二房的事都扯進去,一反受害者楚楚可憐的形象,簽字後,我們就成了家族聚會的黑名單.......
Thumbnail
如果方便,和我聯絡一下。 媽還是一樣,永遠叨念著我小時候多可愛,見人就笑,大聲打招呼,連遠房親戚的心都融化了,搶著給紅包,她刻意不提,我也知道,她說的是爸的親戚,媽到婆家大吵大鬧,絲毫不留情面,連阿公娶二房的事都扯進去,一反受害者楚楚可憐的形象,簽字後,我們就成了家族聚會的黑名單.......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我看著她邁出第一步,她搖搖晃晃地走向我,午後的陽光彷彿被此刻感動,而變得溫柔,不再那麼曬人。「爸爸!」她奶聲奶氣說出第一句話,我高興地點頭,「對,爸爸」我指著自己,認同她的叫喚,老婆一邊攝影一邊抱怨自己不是第一個女兒呼叫的人,我抱起女兒,像是為了炫耀,我鼓勵她再多說幾次爸爸。
Thumbnail
我看著她邁出第一步,她搖搖晃晃地走向我,午後的陽光彷彿被此刻感動,而變得溫柔,不再那麼曬人。「爸爸!」她奶聲奶氣說出第一句話,我高興地點頭,「對,爸爸」我指著自己,認同她的叫喚,老婆一邊攝影一邊抱怨自己不是第一個女兒呼叫的人,我抱起女兒,像是為了炫耀,我鼓勵她再多說幾次爸爸。
Thumbnail
你也曾是這樣的大孩子嗎? 明明也是小孩卻當早熟世故的那個 其他孩子在玩,你在幫忙顧東忙西 有什麼需要幫忙時,你會自己跑去頂著 彷彿自己也是個大人一般的裝出一副不害怕的樣子 學員來找我個案 她卡住了 看不到自己好在哪裡 明明是個很會付出又美麗的女人 已經太習慣往外找認同 卻不知如何看見自己的好 有
Thumbnail
你也曾是這樣的大孩子嗎? 明明也是小孩卻當早熟世故的那個 其他孩子在玩,你在幫忙顧東忙西 有什麼需要幫忙時,你會自己跑去頂著 彷彿自己也是個大人一般的裝出一副不害怕的樣子 學員來找我個案 她卡住了 看不到自己好在哪裡 明明是個很會付出又美麗的女人 已經太習慣往外找認同 卻不知如何看見自己的好 有
Thumbnail
成為母親之後,儘管在婚姻裡孤獨,還是能找回媽媽的自由。 《成為母親之後》 還記得,自己在驗到兩條線的那一刻,根本無法想像成為媽媽的模樣,現在的我納悶著,怎麼學校都沒有告訴我們成為母親之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我讀了6年的女校,我為我是女生感到自豪,我們什麼都能做,只要我們想要的,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去面對
Thumbnail
成為母親之後,儘管在婚姻裡孤獨,還是能找回媽媽的自由。 《成為母親之後》 還記得,自己在驗到兩條線的那一刻,根本無法想像成為媽媽的模樣,現在的我納悶著,怎麼學校都沒有告訴我們成為母親之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我讀了6年的女校,我為我是女生感到自豪,我們什麼都能做,只要我們想要的,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去面對
Thumbnail
《女兒房》是演員鄧九雲的文字作品,她訪談了十二位女兒、加以重寫成故事,又找來四位演員以小劇場呈現。女兒的人生碎片、父女情感的吉光片羽,所有的故事經過一次次言語、解讀、文字和身體的編排詮釋之後,已經不再是個人私密的兒女經驗;每個觀者都能被那些獨白、對話碰觸到一部分的自己,看見父母親的身影。
Thumbnail
《女兒房》是演員鄧九雲的文字作品,她訪談了十二位女兒、加以重寫成故事,又找來四位演員以小劇場呈現。女兒的人生碎片、父女情感的吉光片羽,所有的故事經過一次次言語、解讀、文字和身體的編排詮釋之後,已經不再是個人私密的兒女經驗;每個觀者都能被那些獨白、對話碰觸到一部分的自己,看見父母親的身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