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澱以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是個非常在意別人對我評價和看法的人,曾經很苦惱的用盡方法想要擺脫這個狀態。然而,往往適得其反,越是想要說不,反而黏著越緊,嘗試越多方法反而越發敏感越在意。
這次成都行後,回來醞釀了小段時間,漸漸理解自己比較深層的觀察: 我很小的時候,父母也許是因為前面三位姊姊的關係,很自然地就在我幼稚園以及國小一年級時,就非常要求成績,我的媽媽要求每科幾乎100分,不能低於95分。我的父親則常常跟我說,要我長大買房買名車給他。父母離開後,我的奶奶接手了扶養我的階段,我奶奶更是高壓,如果成績低於全校前三名就要受處罰,也常常被拿來與其他親戚的孩子比較,甚至是住附近的鄰居小孩。母親的過世,讓我有莫名的罪惡感,現在來看明明是意外,卻莫名地與我的"命盤"有了關係,我的命格配上家裡的地形,剋死了母親~加上與姐姐年齡差距過大,疏離與不被理解,甚至希望我符合她們的期待種種,造成了我非常小的時候,就會拿別人的標準與評價來衡量自己的一切。他們說好我才是好,他們說不好,我就調整,而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我反而變成了變色龍,有點錯亂。
然而主軸與核心就是,以別人的話語為準,達不到就會努力試圖滿足對方的期待值,每個人的話語都可以造成情緒的起伏。
在這段期間,我還有精力不斷滿足,不斷衝刺去達成別人要我達成的事情。 我並沒有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方式,或者表達自己感受的溝通方式。某種程度我是以討好別人來獲取自我存在感的。
這是一個模板基礎,在成長過程中(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 不斷的強化與反饋這樣的模式。變成了自動化反應。於是"我"變成了一種形象/工具/符號,為了這個別人眼中的我,疲於奔命!
工作幾年後,在讀書會,透過閱讀與討論,開始有了啟發,但這是"理論"部分,謝錦老師鼓勵的實作,我始終覺得自己"知""行"無法合一。
然而遇到另外一半後以後,知識理論的部分,我有了深刻的體驗。也因此能明白為什麼他如此讓我毅然決然南下~我們的自尊類型差異,他是獨立且無條件型,我是依賴型。
而我在他身上感受到,他因對自我的了解與觀點清楚,即便有時身處於被批判或者被評價的狀態,仍穩定與實事求是。而在感情部分,對我給予尊重外,甚至是無條件接納,不管我的狀態好或壞,不管我是否如他所期待,他會因為我的現實狀態,而調整好心態並且接納,我在他的眼中,沒有好壞沒有對錯,他只問我這是不是我要的?我想做的?我感受的是甚麼?
這是我第一次被這樣對待著,也終於把之前讀書會的理論與知識,有了具體實務上的感受與體驗,就像皮毛終於長了肉跟骨。我能感受到的是,這個階段我自己好像被啟法了一樣,有一股力量,開始了想要面對真正的自己,想要探索自己以前沒敢真正做的事情。
前兩年,我仍在觀望,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關係,直到遇到的另一半心態穩定,給了我基礎,我不願意再有歸咎於原生家庭的理由來限制自己,我想要讓自己去自主摸索觸發更多體驗,那個心態是一種想要全新感受一下人事物,而不再是以前的賺錢目的,或者是想要變得更好,想要改正缺點的目的,不是那種要符合其他人期待的目的。
我也發現我真正的恐懼就是怕被遺棄,所以我一直重複害怕得罪別人,希望身邊的人都愛我,我想要”理想”卻不敢接受現實。
我的自卑感來自於我小時候到大學的經濟窘境與我的家庭
敏感則是因為生存所需而自主發展
以上種種都是我一直很想逃避,沒甚麼作為的部分~
現在我不想要懦弱的面對我自己
第一次我要朝著真正的接納自己開始,既不抗拒也不需要特別努力,只是泰然處之~ 第一次我接受自己的狀態轉換,立場,重視的價值等等
我想要探索自己這些後,真正去做我認為重要的事情
理解觀點與意識形態背後的邏輯等等
看清楚自己真正的狀態與現實面是甚麼
而不是用逃避或抗拒,讓自己活在過去與理想未來,卻因內耗,而失去了現在。
這裡是一個職業與職涯設計觀點分享與學習的平台~希望透過文章的分享,能讓在尋找合適科系、工作或者對於自己人生職涯有疑惑的學生、求職者、在職者與二度就業或轉職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自己做父母之後就不得不面對當自己的父母有多難。 不論多麼以他人或學術甚至趨勢為優先,自己的經驗總還是每個人身為一個人的基準點、也是唯一的觀察者視角。 人的成長很妙,尤其是內部,當時的第一個體悟是必須要將從前的自己毀滅才能得到。 雖然我得說我覺得自己實際在日常中出乎我自己意料的從眾,並沒
Thumbnail
在一個只會貶低妳自我價值的家庭裡長大,要活得有自信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幾年透過自我探索和自我療癒,陌生的「自信感」算是有開始慢慢冒出頭、探出枝芽,小心翼翼的成長,可辛苦了這麼久,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切,只要回老家待超過兩天,就又會被連根拔起,再次陷入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深淵。 每次回老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從孩提時期一路跌跌撞撞攀爬至此,一路上我很少為自己作主,總尋思著我這麼做,別人會怎麼想,深怕別人因此討厭自己。我像是穿了線的木偶,一舉一動皆受他人牽制。我厭惡這樣的自己,似深入骨髓般地厭惡,而這樣的心情是在高三特選後體會到的。
Thumbnail
我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我的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某方面的心靈陰影,每次父母來看我,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訊問我事情,成年後,我都不以為意,我都只是隨口回回,這幾年開始有保持距離後,這種態度變得越來越嚴重,很多事情本身都不是我的問題,往往都會先怪罪然後一番責問審問,他們爽了之後才會爽快的離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