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了,卻已經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了疙瘩。
撕掉乖的標籤,但當你出去的時候卻又緊黏在自己身上
書中提到『你得記得,孩子時時刻刻都在觀察你,思量著你是否是個願意傾聽,溫暖支持、值得信任的對象:孩子對你傾訴心事時,也鬆懈不得,你得尊重他想說什麼,以及說多少:你得保證他與你接觸時,是安全的可信任的,你要不帶評價地接受他所說的一切』,我在小的時候,就會常常觀察父母的情緒,就如上面的書所說,有時候很難提出自己內心的需求,深怕會造成他們的麻煩,所以很多長輩都會說我很懂事或者乖,但我知道我非常討厭這幾個形容詞,因為我知道我犧牲我自己很多東西,但當我逐漸長大時,我發現這樣我永遠似乎都把選擇權給予別人,自己完全都沒有為自己留下些什麼,然後自己真的只剩下『乖』這個形容詞。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由自己照顧,不然只能順著他人的安排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超過上一代,並創造更好生存條件,就是讓孩子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而非照顧父母的期待,而牽絆住自己追求人生的腳步,很多時候照著別人的期待走也許是一件最簡單的道路,因為不用做任何決定的感覺,但這也往往讓自己失去掌舵的機會,直到有天你發現,只有你自己才能把自己過得好。
少年話少變是德?當你不說話時,好像才能掌控一切
不知道自己說出來的話是否會被他人接受,當然要字字斟酌,若沒有保握,或觀察到互動氛圍並不友善,選擇什麼都不說是最安全的策略:從小在亞洲教育的考試制度下長大的孩子,內心認為追求什麼是正確的答案,中間的探索過程不重要或者不被重視,只要結果取得就好 ; 在青少年時期,內心所好奇的答案,只能埋在內心或者開口問的時候,會被認為讀好書就好,選擇什麼都不說,內心的想法就不會受到否決或者質疑,就像從小到大都只有考試,唯有考試才能決定你的身份地位、階級,不否認教育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但這樣的結果讓我們以為人生只有一種選擇,直到不用再跟別人進行比較時,才發現原來有其他更多元的選擇方式來生活,又或者已經把自己的本性壓抑到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