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巴黎德州》:公路是帶人通往過去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消失四年的柴維斯,在德州的沙漠裡被發現,只有一頂紅帽子與一身孓然。
誤以為柴維斯是急著出世的修行者,對徒步著迷、不理解飛機、不太需要進食與睡眠,他說父母在德州的巴黎第一次做愛,也許那裡是他的初始之地,所以誤以為他一心前往「巴黎」是為了要釐清自己。
但柴維斯並非要成為荒漠裡的鮮豔,寧可是由妻子珍的紅唇、兒子亨特的熾熱點綴自己斑駁的心。
兒子對他說,「我從沒覺得你死了,我總是能感覺到你走來走去的,還在什麼地方說著話。」對於一個曾被世界認定已經消失的人來說,這或許是柴維斯在人間入口徘徊許久後,所得到最寬慰的允許。
一切彷彿自由許多,柴維斯確實害怕再離開,但他更恐懼不去面對人生裡的荒漠。他得為了兒子,與過去和解。
柴維斯的父親老是說妻子來自巴黎,講久了連自己都相信,而妻子卻感到丟臉與受傷。當年的柴維斯也錯把珍視為自己的巴黎,愛得很用力,卻愛到失去一切。
所以我想,柴維斯不是迷戀徒步,也並非一定得找到巴黎。無論是和兒子放學回家走的路、當年獨自踏上的沙漠公路,以及四年後父子倆尋找珍的旅途,出發的原因都不只是逃離,其實更接近修補。
徒步的意義比較像是救贖,柴維斯從不是修行者,只是個渴望被原諒的男人以及父親。照片裡的巴黎還在地圖上,而他的巴黎已經成為人生裡的綠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四個孩子即便以殭屍自稱,唱的東西卻充滿生命力,而他們的眼睛張著過於透明的疑問,誰殺死了我的爸爸媽媽?誰要你們死了?誰說你們可以隨便死掉?被公審的司機也是,不要隨便死掉啊!
多數的人都是審問的警方,可以平靜的陳述罪名,把他們不要的名字還給他們;可以毫無責任的拋出「家人是不會這樣的」這樣一句話;可以客觀的歸類什麼是比較適合孩子的生活環境,卻又回答不出信代的問題,「這只是孩子母親這樣想吧」;回答不出對於不斷被剝奪選擇權的人,什麼才是「好」的生存之道。
印度教相信恆河母親能夠洗去生前所有罪惡,有些信徒感知自己的時辰將至,會前往恆河畔的聖城瓦拉納西,靜待救贖到來。那裡有間巴哈旺大飯店,只讓臨終之人入住,期限是十五日,十五天內如果沒死就得離開。
當年頻頻唱錯的<思凡>,是師哥心急師弟不被賞識逼他把男兒郎唱對成女嬌娥,從此小豆子不再迷惘自己本是男兒郎, 師哥要他做嬌娥,他就做到雌雄難辨。 成名後的段小樓堅持傲骨,蝶衣就替他在背後當賢內助; 段小樓被日軍抓去,蝶衣就為他忘記家國名節。
呈希說,他一定是壞人,因為他一滴眼淚都沒流。不僅沒哭,他也沒有暴瘦或是消沈,阿傑只是會不小心買了早餐到醫院。他也沒有把自己關在家,每天依然在劇場、家裡穿梭,他只是偶爾會聽見老公的聲音,只是讓宋正遠讀一半的書繼續攤著同一頁。
七月內斂似水,安生不羈如火,她們共生,但遇上家明便無法相容。七月乖巧守己,一生就照著計畫走;安生自由大膽,很早就認清自己該四海為家,二十七歲即可死去。 她們相信「踩住對方的影子,對方就離不開了」,十三年的歲月裡,友情分分合合,但其實她們早就已經踩住彼此的影子。
四個孩子即便以殭屍自稱,唱的東西卻充滿生命力,而他們的眼睛張著過於透明的疑問,誰殺死了我的爸爸媽媽?誰要你們死了?誰說你們可以隨便死掉?被公審的司機也是,不要隨便死掉啊!
多數的人都是審問的警方,可以平靜的陳述罪名,把他們不要的名字還給他們;可以毫無責任的拋出「家人是不會這樣的」這樣一句話;可以客觀的歸類什麼是比較適合孩子的生活環境,卻又回答不出信代的問題,「這只是孩子母親這樣想吧」;回答不出對於不斷被剝奪選擇權的人,什麼才是「好」的生存之道。
印度教相信恆河母親能夠洗去生前所有罪惡,有些信徒感知自己的時辰將至,會前往恆河畔的聖城瓦拉納西,靜待救贖到來。那裡有間巴哈旺大飯店,只讓臨終之人入住,期限是十五日,十五天內如果沒死就得離開。
當年頻頻唱錯的<思凡>,是師哥心急師弟不被賞識逼他把男兒郎唱對成女嬌娥,從此小豆子不再迷惘自己本是男兒郎, 師哥要他做嬌娥,他就做到雌雄難辨。 成名後的段小樓堅持傲骨,蝶衣就替他在背後當賢內助; 段小樓被日軍抓去,蝶衣就為他忘記家國名節。
呈希說,他一定是壞人,因為他一滴眼淚都沒流。不僅沒哭,他也沒有暴瘦或是消沈,阿傑只是會不小心買了早餐到醫院。他也沒有把自己關在家,每天依然在劇場、家裡穿梭,他只是偶爾會聽見老公的聲音,只是讓宋正遠讀一半的書繼續攤著同一頁。
七月內斂似水,安生不羈如火,她們共生,但遇上家明便無法相容。七月乖巧守己,一生就照著計畫走;安生自由大膽,很早就認清自己該四海為家,二十七歲即可死去。 她們相信「踩住對方的影子,對方就離不開了」,十三年的歲月裡,友情分分合合,但其實她們早就已經踩住彼此的影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佳節愉快」猶如標題顯現於擋風玻璃前,弟弟沃特開車載著妻子,以及哥哥崔佛斯一家三口前往海邊度假,他們用紅色圍巾抱著小男孩亨特旋轉,在鏡頭前留下臉兩家人的合照,也順勢記錄下這對父子的身影,他們曾踏在同一塊木板上,崔佛斯讓小亨特跟著自己的腳步練習走路,影片裡的崔佛斯與珍是如此恩愛,這段幸福的時光卻已來自
Thumbnail
空曠的大地,傳來遠處樹梢的沙沙聲,月亮被烏雲半遮著,我看不清楚他的臉,只知道他是一位旅人。 他輕柔的將只剩骨架的我從木樁製成的十字架上放了下來,用一塊溫潤的布包覆著我,將我帶到安全處,輕放在土地上,掩埋。 啊!我回到大地媽媽的懷抱了,即便是這樣的型態,我仍是安全的。
Thumbnail
高更離開巴黎,離開華麗閃亮的中上流社會生活,跑到布列塔尼鄉下,跑到阿爾,最後跑到了原始的大溪地。 高更一邊想著:要不要回巴黎?還來得及。一邊卻愈跑愈遠。 他在大溪地最有名的畫之一是: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 哲學和人生的大哉問。 從文明的框架裡出走,放棄了成為一個成功的證券經紀人、
Thumbnail
在Camino的路,經常上山下山佈滿了碎石,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有人選擇結伴同行,受傷了可以互相照顧,像我碰到的一對台灣父女,女兒受了傷,就由父親照顧她,當父親生病了,就由女兒去照顧。在這段三十多天的路程中,不多不少會生病或受傷,那個時候身邊就會慶幸有一個人陪伴。
Thumbnail
報載,弗瑞德的父親是南區的商人。他身為獨子,母親去年死於腦動脈瘤破裂。報導裡又說,警方終於在昨晚連絡上正於撒拉索塔拜訪親戚的弗瑞德的父親。報導記載,弗瑞德的爸爸說,他的兒子不可能跟黛伯拉「私奔」,因為那和弗瑞德的個性太不符合。弗瑞德被描述為「卡羅萊納大學的好學生、大學游泳校隊的健將」。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11/16/2014 我思故我在   在伊比利半島繞了一圈,再回到法國。 波亞提爾是大學城。 一天長長的車程,來到這兒,再看到教堂時, 就像在台灣看到路邊的廟宇一樣, 再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了吧。   哲學家笛卡兒曾在波亞提爾大學就讀。 他最有名的就是提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 至
Thumbnail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Thumbnail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2/生命跟自然跟命運的相遇 19歲開始騎單車、騎馬、坐船、步行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 1972~),把他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底下的發現跟感受,改寫成短篇小說集《命若漂蓬》。 發生在十五個地方的十五個故事裡,他們跟自然跟命運交會的刹那,通通
Thumbnail
公路電影總是耐人尋味,人生中後悔與欲遺忘之事,皆可藉其遠離與逃避;它也掀起人的壓抑與改變的慾望,透過出走看不到終點的旅行,似乎就能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Thumbnail
「佳節愉快」猶如標題顯現於擋風玻璃前,弟弟沃特開車載著妻子,以及哥哥崔佛斯一家三口前往海邊度假,他們用紅色圍巾抱著小男孩亨特旋轉,在鏡頭前留下臉兩家人的合照,也順勢記錄下這對父子的身影,他們曾踏在同一塊木板上,崔佛斯讓小亨特跟著自己的腳步練習走路,影片裡的崔佛斯與珍是如此恩愛,這段幸福的時光卻已來自
Thumbnail
空曠的大地,傳來遠處樹梢的沙沙聲,月亮被烏雲半遮著,我看不清楚他的臉,只知道他是一位旅人。 他輕柔的將只剩骨架的我從木樁製成的十字架上放了下來,用一塊溫潤的布包覆著我,將我帶到安全處,輕放在土地上,掩埋。 啊!我回到大地媽媽的懷抱了,即便是這樣的型態,我仍是安全的。
Thumbnail
高更離開巴黎,離開華麗閃亮的中上流社會生活,跑到布列塔尼鄉下,跑到阿爾,最後跑到了原始的大溪地。 高更一邊想著:要不要回巴黎?還來得及。一邊卻愈跑愈遠。 他在大溪地最有名的畫之一是: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 哲學和人生的大哉問。 從文明的框架裡出走,放棄了成為一個成功的證券經紀人、
Thumbnail
在Camino的路,經常上山下山佈滿了碎石,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有人選擇結伴同行,受傷了可以互相照顧,像我碰到的一對台灣父女,女兒受了傷,就由父親照顧她,當父親生病了,就由女兒去照顧。在這段三十多天的路程中,不多不少會生病或受傷,那個時候身邊就會慶幸有一個人陪伴。
Thumbnail
報載,弗瑞德的父親是南區的商人。他身為獨子,母親去年死於腦動脈瘤破裂。報導裡又說,警方終於在昨晚連絡上正於撒拉索塔拜訪親戚的弗瑞德的父親。報導記載,弗瑞德的爸爸說,他的兒子不可能跟黛伯拉「私奔」,因為那和弗瑞德的個性太不符合。弗瑞德被描述為「卡羅萊納大學的好學生、大學游泳校隊的健將」。
Thumbnail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11/16/2014 我思故我在   在伊比利半島繞了一圈,再回到法國。 波亞提爾是大學城。 一天長長的車程,來到這兒,再看到教堂時, 就像在台灣看到路邊的廟宇一樣, 再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了吧。   哲學家笛卡兒曾在波亞提爾大學就讀。 他最有名的就是提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 至
Thumbnail
一   父親的歸鄉路,我走了兩萬兩千三百九十日,合計是61年3個月又17天。我直到我看見 父親家鄉那宅破落剝離的土角厝時,我才深深覺得 我帶著 父親的靈父親的魂回到家鄉了。   我似乎蠻幸運的,至少,我不必像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里經過12年的考察研究和尋根探源後才溯源非洲尋找到《根》。《根》
Thumbnail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2/生命跟自然跟命運的相遇 19歲開始騎單車、騎馬、坐船、步行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 1972~),把他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底下的發現跟感受,改寫成短篇小說集《命若漂蓬》。 發生在十五個地方的十五個故事裡,他們跟自然跟命運交會的刹那,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