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閱讀之前文章的朋友,相信對於數位產品經理崗位,以及面試準備技巧都有一定的認識了,那順利應聘上產品經理後,我們要怎麼進行接下來的工作呢?(摩拳擦掌ing…)
產品經理 vs. 產品
在講具體的數位產品之前,我們先來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以更了解產品經理與產品的關係。
如果將產品比喻成一家餐廳,那產品經理就是店長,但同時必須兼任室內設計師、建築工程師和工頭的部分職責,主要目的就是確保餐廳符合規劃好的設計藍圖,如期完工,裝潢和服務都不錯,並且能成功吸引大量顧客上門消費,實現營利。
而在打造餐廳的過程中,店長需要在一開始就想清楚:
- 餐廳的定位在哪裡?客群是誰?這類型的餐廳客人多久會來一次?
- 餐廳想要提供哪些服務?滿足客人的哪些需求?
- 依照目前或未來有的資源,分階段要做哪些事?
- 餐廳的營利來源在哪裡?模式是什麼?
- 老闆是否支持或能被說服?還是他有想法?
即便是同類型的餐廳,在選地點、裝潢、菜品、售價、行銷活動等都會有所差異,而這些差別來自於面對的市場、客人的需求、在現有的資源和優勢下有什麼機會點以及目前餐廳經營所處的階段。
所以回到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責,就是必須對產品的用戶價值和商業模式負責,同時綜合考慮公司資源、老闆期望、團隊優勢、競爭對手等因素,系統化的輸出階段目標的需求,一步步帶領團隊將產品從0做到1,再從1做到100,過程中也要不斷的優化調整產品策略。
產品經理 vs.需求
一個產品是由許多需求所構成的,產品經理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圍繞著需求來展開:
#1.首先必須將抽象的產品目標型態拆解成具體的模塊
eg. UBER是一個交通類型平台,可以拆解成不同模塊: 接派單、支付、推廣等。
#2. 進行需求蒐集、需求分析
eg. 顧客的支付方式有現金、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等,但綜合考量後,現金支付可能不符合平台追求的效率和商業模式(抽成)。
#3. 根據產品所處的階段和核心價值,來進行需求優先級的排序
eg. 產品剛起步階段,需要先實現接單、派單的完整流程,後續可能才是多種車款的選擇(菁英、尊榮)。
這部分屬於「需求管理」的範疇,這裡先介紹大概的流程邏輯,具體的細節會再後續的文章中分享。
產品經理 vs.迭代
迭代是一次完整的開發週期,每個迭代都會有對應要開發的需求,產品經理需要基於產品目標和開發資源來動態調整迭代內容,確保團隊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品迭代的速度。
舉個例子,若當次的需求有大量的UI設計,可能當UI設計完介面後,能夠預留給開發和測試的時間就很有限了,延期上線的風險就極高,所以產品經理必須提早與UI設計師溝通,看能否在迭代開始前已完成部分UI,或是調整當迭代的需求,排入一些不需要UI的功能,如支持多語言、效能優化等。
那需求從產生到實現大概是怎麼樣的呢?基於過往的經驗,我整理了以下的流程圖,方便讓大家有個基本的認識。(每間公司可能會有些微差異)
一般來說,需求會經過幾個階段:
- 需求內審:產品經理篩選出高優先級的需求進行細化,輸出PRD,並進行內部審核(通常由產品部主管和其他產品經理共同討論)。
- 需求評審會:內審通過的需求則會召開跨團隊的需評會,包含開發、測試、UI設計師等進行統一說明,讓大家理解當迭代要做的需求背景和大概的流程邏輯。
- 開發&測試:依據PRD進行功能開發,必須在迭代週期內完成所有的bug修復以及必要的體驗優化。
- 上線反饋&優化:需求上線後必須進行數據蒐集和分析,評估是否達成目標(例如功能留存提升1%),以及後續的行動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的日常大概就是雜事多、撰寫和更新各種文檔(用戶調研、競品分析、PRD…)、周旋在不同的團隊中進行協調和溝通,最終將一個具有用戶和商業價值的產品落地。(功能圓滿的時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希望大家對於產品經理、產品、需求、迭代等概念都有個初步的認識,有任何問題都歡迎留言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