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學校當家長會幹部的朋友分享,看到小朋友故意把一支一百多元的自動鉛筆摔在地上,朋友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小朋友說:「因為這支筆我不喜歡了,如果它壞了,媽媽就會再買一支新的給我。」無獨有偶,根據美林證券投顧在2018年做的調查,美國父母為成年子女支出的費用比退休存款多上一倍,每年達五千億美元。不看美國,光看身邊的案例,也常聽聞這樣的故事,孩子長大成人後,仍須靠爸媽供養。會發生這樣的事,也許有許多經濟環境上的因素,但如果爸媽在孩子還小時就讓他們建立起正確的金錢觀,相信長大後啃老的機率也會跟著降低,等於是守護了自己的財富。
回到摔筆的案例,其實孩子們會有浪費的行為,主要就是東西取得太過容易。就我的觀察,其實家長並非故意寵溺孩子,而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這樣的習慣。小時候可能是玩具玩膩了,就想買新的,長大一點就是文具退流行了,所以要換更潮的,而這些,只需要開口就能得到。對爸媽來說,買玩具、文具都是小錢,所以不以為意,卻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孩子浪費的習慣。然而,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後,他的「玩具」可能是一支手機、一部重機、一台超跑,我們又能無限供應多久?
想要避免孩子成為啃老族,需要爸媽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事件機會教育,幫孩子建立良好理財觀。
那麼,該如何避免孩子養成浪費及亂花錢的習慣呢?可以先從「觀念建立」著手。「觀念建立」需要爸媽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事件機會教育,最好的時機點是在幼兒園到小學階段,因為這時候孩子還會好好聽父母的話,也許需要花一點時間,但絕對值得。
一、讓孩子知道錢從哪裡來,以及如何規畫支出
張阿妹、張阿弟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讓他們知道錢不會憑空出現,爸爸媽媽得要出去努力工作賺錢,才能支付家裡的開銷,包括買東西給他們。同時,我們也會讓孩子們知道,賺到的錢是怎麼分配的:爸爸媽媽賺到錢後,需要先付房貸、保險費、學費、水電瓦斯費等等,還要存一部分以備不時之需,最後剩下的才是可以花用的錢。所以,每月的花費是有固定額度的,不能浪費。
姐弟倆在幼兒園階段其實似懂非懂,但到了小學就會慢慢有概念。另外,為了讓孩子有效吸收這些觀念,最好在他們心情愉悅時,例如家庭旅遊或是下課通勤時,不經意地提起。
二、分享「錢」除了買東西以外的用途
小小孩通常是很自我中心的,覺得大人應該要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需要家長加以引導,透過與外面的世界連結,讓孩子懂得,「錢」除了可以滿足他的需求外,還能做其他有價值的事情。例如,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會拿孝親費回家、跟孩子一起打賞給街頭表演者、請孩子捐出零用錢給需要幫助的人等等。
做這些事情時,我都會跟孩子說明原委,也教他們如何避免受騙。姐弟倆個性不一樣,對於「要拿出多少零用錢,來做不是滿足自己的事情」接受度不太一樣,我也從不勉強。但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就能慢慢體會,金錢可以拿來滿足自己,也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三、陪孩子一起閱讀
現下坊間適合孩子閱讀的理財書不多,目前覺得還不錯的,只有一套由親子天下出版的《理財小達人》系列套書,大約小三就可以自行閱讀。這套書共有四本,由個人理財講到世界金融,因為是給孩子看的,所以編輯和用字都很容易理解。而除了讓孩子自己閱讀之外,每次看到不錯的理財觀念且覺得孩子可以理解的,我也會跟姐弟倆一起分享、討論。
理財觀念的教育,透過淺移默化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隨時進行,爸媽不需要特別安排時間刻意教導。當然,孩子難免還是會吵著要買不合理的東西,但一段時間過後,你會發現次數減少了,而且不會上演「歡必吧」(無理取鬧)的情況。而經由一次次的事件與溝通,讓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為他們將來的理財之路打好基礎,父母也就不必擔心被啃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