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理性投票,也許是個神話

2019/12/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選將屆,最近流行起兩個專有名詞,「民粹主義」與「事實查核」。
先說明一下何謂「民粹主義」(Populism),千萬不要望文生義,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對於「民粹主義」就會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簡單說,民粹主義就是一種政治人物的鼓動策略,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之分,或者說「民粹主義」只是一種方法論,在於如何獲得選民的支持。
至於「事實查核」呢?也就是候選人提出的口號和政見,基於事實查證的結果。這立意良善,畢竟,選民也許不知候選人(包含支持者)所提的政見,內容與數字是否與事實有所出入,惟偏偏都有所出入。
結合以上兩點,我們看到這篇文章。
依據經濟學假定理性選民的推論結果,選民應該依據對其最有利的政策(符合其偏好)去投票才對,惟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選民與候選人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且政策偏好與候選人偏好之間未必劃上等號。
因此,政治偏好光譜中,極端選民不會改變其投票決定與政黨偏好,中間選民也許也不會根據政策偏好,決定其投票行為。原因在於理性投票的機會成本可能根本為零。
機會成本告訴我們,在所有備供選擇的方案中,在被放棄的所有選擇中,價值最高的哪一個就是機會成本。但問題來了,理性選擇下的政策偏好,候選人也許沒有當選機會,於是乎,理性上根本沒有機會成本,因為,選舉不會因為單單這一票而翻盤。
所以,根據理性選擇,你為政策偏好投下的這一票,也許無法改變選舉結果,而若放棄這一票,因機會成本為零,所以不管你依據政策偏好投票與否,你所理性支持的候選人無法當選的話,也都無法產生任何改變。這一票無論投票與否,其實是沒有價值的。
很冷血,不是嗎?所以,有人說,選舉充其量只是在爛芭樂與爛蘋果之間的選擇,因為這兩者根本不是備供選擇的方案之一,所以非理性的投票策略,理性上根本不會有機會成本。
在機會成本為零的前提下,民粹主義就發生了。
如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在《理性選民的神話》一書中提到的,選民其實清楚知道讓他們感覺良好的政策可能是沒什麼效果的,並非故意要支持含糊不清或愚蠢的信念,只是他們更關心這政策聽起來是否響亮,而不在乎政策的效果。所以,事實查核的結果,根本不會改變選民的投票行為。
其一,根據政治光譜與政黨偏好投票,事實查核與否一點也不重要。
其二,根據理性選擇投票,因為機會成本為零,事實查核與否也不重要。
所以,從候選人的角度看民粹主義,那是一種政治表演,即使他們的政見千瘡百孔,爛到爆、愚蠢與瘋狂,從選民的事實查核角度看來,一點都不重要。
政治人物既然已知其一與其二的答案,選擇Populism,才是理性算計的策略,不是嗎?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