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徵文|佳作|《世紀末遇見你》:如果在巴賽隆納,一個時空旅人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名旅人,在陌生的城市裡,四處閒晃,觀察街上人群,聆聽周遭聲響,一切看似漫無目的。但,他其實在尋找什麼嗎?
《世紀末遇見你》開頭 13 分鐘沒有一句對白,觀眾跟著男主角奧喬(Ocho,意思是數字 8)感受巴賽隆納這個城市的物事與人,並等待故事發生。故事開始於「他」自陽台叫住湊巧路過的「他」,那句話是:「KISS!」,像個神秘的通關密語。奧喬邀請男子上樓,幾句寒暄,便猴急地「親」上去,兩人迅速寬衣解帶,火熱地性愛一場。完事後,男子離去,一會兒卻傳來訊息,想不想陪我出門走走?
看到這裡,許多人會想到英國導演 Andrew Haigh 在《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2011)曾細膩刻畫過,一段當代男同志「約炮之後,戀人未滿」的微妙關係。然而,阿根廷導演 Lucio Castro 在他首部長片《世紀末遇見你》另闢蹊徑,以簡潔的場景、物件,以及單純的剪接技法,將日常的角色與對白,玩出趣味橫生的時空魔法,把邂逅拍成了久別重逢。
故事演到半小時處,當奧喬與男子落腳一處無人屋頂,在魔幻時刻的傍晚,邊喝白酒邊吃乳酪,聊起生活與愛情,奧喬眼前這最熟悉的陌生男子,才終於向他揭露,原來,20 年前世紀末時,兩人早已相遇。觀眾驚奇之餘,還沒來得及反應,導演用一個俐落的剪接,將電影「切換」到另個時空。這個切換可能是個敘事上的閃回(flashback),用來向觀眾說明角色過往的遭遇,也可能是洪常秀式的平行時空遊戲。電影演到最後,始終保留曖昧的空間,不把哪種可能說死。
在電影第二段的「閃回」故事中,奧喬獨自背著一台相機,前往拜訪友人桑妮雅。桑妮雅當時的男友,就是第一段奧喬遇見的男子,觀眾此時才得知他叫哈維(Javi)。哈維其實是個紀錄片導演,桑妮雅是歌劇女伶,而主角奧喬則是名詩人。我們從角色職業設定便可發現,唸電影與設計出身的導演 Lucio Castro 偏好有藝術創作性格的人物。兩位主角奧喬與哈維更在這段故事裡,一同前往巴賽隆納當地的美術館欣賞雕塑與畫作。美術館作為一個人們專注凝視(gaze)藝術的空間,不只呼應電影開場男主角作為一名旅者,在異地城市中的注視與尋覓,也像在提醒觀眾,我們在「看」一部關於凝視和慾望的藝術電影。
作為一部小成本且拍攝時間僅有短短 12 天的作品,本片大多採用固定鏡頭,讓觀眾能好好「看」著畫框內,角色與角色、角色與身處空間的關係。但第二段尾聲處,電影動了起來,手持鏡頭取代定鏡拍攝,兩名微醺的主角在公寓中搖頭晃腦跳起舞,隨著 80 年代 A Flock Of Seagulls 樂團的不敗金曲〈Space Age Love Song〉瘋狂地、觸電般地墜入愛河。
兩人酒醒未醒之際,電影再度切回第一段屋頂上的魔幻時刻,觀眾彷彿時空旅人,隨奧喬重溫了當年世紀末的羅曼史,也像是經歷另一段似曾相識卻又全然陌生的陳年記憶。爾後兩人回到公寓,奧喬在陽台上目送哈維離去。電影再度時空轉換,剛分手的奧喬跟已婚多年的哈維,此時此刻化作相戀 20 年並同居育有一女的同志伴侶,床上兩人攻守角色互換,癌症死去的桑妮雅也神奇地出現在老城街角引吭高歌。這一切是奧喬腦內的幻想情境嗎?還是?下一幕,電影切回公寓內,奧喬在桌邊獨自喝著啤酒,沈默無語。過去的愛情他找不回來,他能找到的,只有自己。但那也就夠了。
《世紀末遇見你》導演 Lucio Castro 曾在訪談中提及自己是個影迷,熱愛觀賞各種電影,第一部作品必然汲取不少前人的養分。沒錯,我們依稀能從本片角色曖昧的關係中,看到阿巴斯《愛情對白》(Certified Copy,2010)茱麗葉畢諾許與男子絮絮叨叨的虛實遊戲;又或者從片中各處建築空間捕捉,那種疏離手法拍人的孤獨,看到安東尼奧尼的影響;甚至結尾巴賽隆納城市角落的蒙太奇又何嘗不是《慾海含羞花》(L'Eclisse,1962)的輕盈翻版。儘管如此,《世紀末遇見你》洗鍊的清新質感,及其深邃的情感,依然讓人耳目一新。作為一名新銳導演,Lucio Castro 就像電影中的主角奧喬,仍在尋找專屬自己的語言。他沒有迷失於茫茫影史經典之海,他將會找到自己。
全文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本文獲得《釀電影》X 2019 金馬影展 影評徵文比賽【佳作】*
對電影形式與運作邏輯的掌握到位,旁引名片做參照亦見適切。篇首的「他」既指主角也指導演,讓文章在一派平易文風下,添了一許回味。(評審推薦語)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自然與人是否有和諧的時候?彼此依賴、互相詮釋,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擺渡之歌》實現了這個光景。不論是依山傍水的群青、彩霞餘暉的豔紅,還是落雪紛紛的蒼白,都與景中人相映相襯。一場電影像一幅寫意山水畫,寫人時用工筆,寫景時用潑墨,在大開大闔間,呈現最難以明說的空靈之境。
現今在職場上,女性正急起直追,在政治界女性開始取得權利,在家庭裡女性也支撐了部分家庭開銷,若說付出多少義務也代表了擁有多少權力,那麼男性完全掌權的正當性不斷減弱。過去被隱形的家務成本開始越來越被注意,教育程度伴隨著女性就業率的提升,那些立於女性足前、被時代沖刷的門檔已開始出現裂痕。
導演與演員聯手創造了一個色彩斑斕、慾望橫流,卻渴愛荒涼的城市景象,令人驚嘆。艾瑪本是個太過飄渺虛無的形象,但關於這個角色的靈魂空洞也吸引觀眾去思考猜測,與電影一起共同創造完整了這個角色,使得這個千姿百態的女主角具有說服力。看完電影之後,我仍舊深陷在以艾瑪為名的漩渦之中,心甘情願而無法自拔。
廖克發的作品長年關注邊緣族群的生活,也將觸角伸入了新住民的離散史,慣用文火慢熬的流動影像,舉重若輕的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不論是沿著歷史的軸線回望,或是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他的起點是自身的故事,終點是自己的國族記憶。他藉由電影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是那種哀而不傷、隨遇而安的豁然開朗。
本片做為日本與烏茲別克建交 25 周年紀念之作,導演黑澤清並未將這些矛盾矯情地融合,而是以一種冷靜但不冷漠的觀點將之並置。片中葉子不斷以不甚流利的英語嘗試與烏國人溝通,卻始終只得到烏語的回應,全片沒有翻譯在場的情況下,「語言的溝通」幾乎是無效的,然而,失去語言這個媒介,生命就沒有共存的可能了嗎?
《燃燒女子的畫像》沒有純粹為觀者服務的鏡頭,這並不表示它不美──自然變幻的光線,油畫般濃郁的色彩,愛人們會心的視線無疑是美的,但瑪莉安和艾洛伊茲並沒有讓別人眼中的她們取代她們對自己的認知,好比瑪莉安在電影開頭的油畫課很明確地下了指令:「你們應該用這樣的方式觀看我。」
自然與人是否有和諧的時候?彼此依賴、互相詮釋,成為密不可分的一體。《擺渡之歌》實現了這個光景。不論是依山傍水的群青、彩霞餘暉的豔紅,還是落雪紛紛的蒼白,都與景中人相映相襯。一場電影像一幅寫意山水畫,寫人時用工筆,寫景時用潑墨,在大開大闔間,呈現最難以明說的空靈之境。
現今在職場上,女性正急起直追,在政治界女性開始取得權利,在家庭裡女性也支撐了部分家庭開銷,若說付出多少義務也代表了擁有多少權力,那麼男性完全掌權的正當性不斷減弱。過去被隱形的家務成本開始越來越被注意,教育程度伴隨著女性就業率的提升,那些立於女性足前、被時代沖刷的門檔已開始出現裂痕。
導演與演員聯手創造了一個色彩斑斕、慾望橫流,卻渴愛荒涼的城市景象,令人驚嘆。艾瑪本是個太過飄渺虛無的形象,但關於這個角色的靈魂空洞也吸引觀眾去思考猜測,與電影一起共同創造完整了這個角色,使得這個千姿百態的女主角具有說服力。看完電影之後,我仍舊深陷在以艾瑪為名的漩渦之中,心甘情願而無法自拔。
廖克發的作品長年關注邊緣族群的生活,也將觸角伸入了新住民的離散史,慣用文火慢熬的流動影像,舉重若輕的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不論是沿著歷史的軸線回望,或是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他的起點是自身的故事,終點是自己的國族記憶。他藉由電影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是那種哀而不傷、隨遇而安的豁然開朗。
本片做為日本與烏茲別克建交 25 周年紀念之作,導演黑澤清並未將這些矛盾矯情地融合,而是以一種冷靜但不冷漠的觀點將之並置。片中葉子不斷以不甚流利的英語嘗試與烏國人溝通,卻始終只得到烏語的回應,全片沒有翻譯在場的情況下,「語言的溝通」幾乎是無效的,然而,失去語言這個媒介,生命就沒有共存的可能了嗎?
《燃燒女子的畫像》沒有純粹為觀者服務的鏡頭,這並不表示它不美──自然變幻的光線,油畫般濃郁的色彩,愛人們會心的視線無疑是美的,但瑪莉安和艾洛伊茲並沒有讓別人眼中的她們取代她們對自己的認知,好比瑪莉安在電影開頭的油畫課很明確地下了指令:「你們應該用這樣的方式觀看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國界從來不是距離。與其發慌,不如慢下腳步,體驗身邊的美好。喝杯咖啡吧!因為你値得。」 在這本書中, 你不會看到「培養世界觀的 5 種方法」這類標題, 就是聽則文說說故事,看看那些我們未曾到過的世界, 並驚覺:「啊,這和我想得根本不一樣呀!」
Thumbnail
《奇巧計程車》中,提出了特別的觀點──對自己極端地否認和厭惡,這就是所謂的自戀,一般人對自己才沒這麼大的興趣。其實多數時候,對自己的否認和厭惡,背後也是因為他人的評價──自戀與自負,自我與他人。更多時刻,我並不是樂觀主義者,在我看來《奇巧計程車》裡頭沒有真正的壞人,但也沒有完美的好人。
Thumbnail
馬志翔父親為偏鄉學校服務,成了他生命的終點。但馬志翔接演了《聽見歌 再唱》,又彷彿像是他作為作者演員職涯的新起點。「當然拍一部電影是不可能馬上解決一個社會問題的,但至少可以引起討論、讓大家願意去關心,讓大家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是很努力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馬志翔至少這次無憾了他的努力。
Thumbnail
我認為沈華在《返校》中代表一個清楚知道時代改變、擁有進步價值的世代,卻擺脫不了權力(黨國)意識影響(作為校長兒子/作為班導),顯得混亂迷惘,以致於重蹈覆轍──恕我不客氣直言,那些戒嚴末期、經歷學運的知識份子或民主運動者,取得位置後,也早忘記過去的堅持與反抗,反而享受權力,要社會遺忘與原諒。
Thumbnail
導演透過六年的時間,與災難和傷痛拉開了距離,再次潛入探索那段不安歲月的集體創傷、檢視社會群體意識的變與不變、提醒人們永保初衷並時刻警醒。紀錄片不以罹難者家屬或第一線救難人員、政府官員等最直接的當事人為出發點,反而往後退一步,去訪問⋯⋯
Thumbnail
其實我是一個曾經喜歡過雞湯文的人,因此想了想決定來分享一下,針對最近這本毒雞湯書所引起的風潮,我的想法。
Thumbnail
繼《前男友》(2011)、《花是愛》(2012,同樣由黃天仁導演)、與《必娶女人》(2015)之後,簡奇峯與林欣慧再度共同編劇的《想見你》,還是走浪漫愛情喜劇的路線,有著深深濃濃的愛情依戀縈繞在男女主角間,也有著幽默發噱的風趣對話穿梭於甘草人物間。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國界從來不是距離。與其發慌,不如慢下腳步,體驗身邊的美好。喝杯咖啡吧!因為你値得。」 在這本書中, 你不會看到「培養世界觀的 5 種方法」這類標題, 就是聽則文說說故事,看看那些我們未曾到過的世界, 並驚覺:「啊,這和我想得根本不一樣呀!」
Thumbnail
《奇巧計程車》中,提出了特別的觀點──對自己極端地否認和厭惡,這就是所謂的自戀,一般人對自己才沒這麼大的興趣。其實多數時候,對自己的否認和厭惡,背後也是因為他人的評價──自戀與自負,自我與他人。更多時刻,我並不是樂觀主義者,在我看來《奇巧計程車》裡頭沒有真正的壞人,但也沒有完美的好人。
Thumbnail
馬志翔父親為偏鄉學校服務,成了他生命的終點。但馬志翔接演了《聽見歌 再唱》,又彷彿像是他作為作者演員職涯的新起點。「當然拍一部電影是不可能馬上解決一個社會問題的,但至少可以引起討論、讓大家願意去關心,讓大家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是很努力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馬志翔至少這次無憾了他的努力。
Thumbnail
我認為沈華在《返校》中代表一個清楚知道時代改變、擁有進步價值的世代,卻擺脫不了權力(黨國)意識影響(作為校長兒子/作為班導),顯得混亂迷惘,以致於重蹈覆轍──恕我不客氣直言,那些戒嚴末期、經歷學運的知識份子或民主運動者,取得位置後,也早忘記過去的堅持與反抗,反而享受權力,要社會遺忘與原諒。
Thumbnail
導演透過六年的時間,與災難和傷痛拉開了距離,再次潛入探索那段不安歲月的集體創傷、檢視社會群體意識的變與不變、提醒人們永保初衷並時刻警醒。紀錄片不以罹難者家屬或第一線救難人員、政府官員等最直接的當事人為出發點,反而往後退一步,去訪問⋯⋯
Thumbnail
其實我是一個曾經喜歡過雞湯文的人,因此想了想決定來分享一下,針對最近這本毒雞湯書所引起的風潮,我的想法。
Thumbnail
繼《前男友》(2011)、《花是愛》(2012,同樣由黃天仁導演)、與《必娶女人》(2015)之後,簡奇峯與林欣慧再度共同編劇的《想見你》,還是走浪漫愛情喜劇的路線,有著深深濃濃的愛情依戀縈繞在男女主角間,也有著幽默發噱的風趣對話穿梭於甘草人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