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又來到久違的特別計畫!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怎麼寫出我的閱讀筆記!
講起來也挺簡單的,就是看書→初綱→大綱→撰文→製圖→潤飾→發表。
在這邊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在每個過程的一些想法及習慣。
看書
既然內容是要講書,當然在事前就一定要先看過書囉!我看書的時候原則也很簡單,就是利用零碎的時間輕鬆看而已。畢竟平常還要上班工作什麼的,晚上大塊的時間用來認真寫稿,自然閱讀時間只能靠各種瑣碎時分勉強擠出來。
通常簡單的書大概五天內會看完,像
《我要準時下班!》書寫的形式就是電視劇腳本,內容不會著墨過多。中等程度的書像
《學得更好》大概要花兩週的時間才能看完。至於高難度的書像
《二十一世紀的二十一堂課》我足足花了一個月才全部讀完。基本上是看我距離發下一篇文還有多少的時間可以看書會決定下一本書的難易度。
因為我平時看書速度挺慢的,所以上面那些書才會看那麼久。不僅如此,在看實用類書籍時我會一直將書中的內容連結自身狀況。像是看
《原子習慣》的時候就會去注意哪些習慣是我意外養成的,那我還可以怎樣用書中的方式培養我的習慣。看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時也會跟著書中的內容寫下自己的人生觀、工作觀及奧德賽計畫。
我看書的方式很放鬆,就是一個字一個字讀過去。我知道有許多知識型 Youtuber 或說書人平時也會看書,而且他們將書秀在螢幕前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許多的標籤與筆記,但是我並沒有這樣做。我不會去特別紀錄金句或者是將它畫重點,只是單純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裡。
《學得更好》那一篇有提到畫重點是將內容記在延伸大腦裡頭而已,如果沒有去刻意複習不見得有幫助,雖然就別人特別標重點的習慣而言,大概會有助於說書,但我為了不破壞讀書的節奏就不會去做這件事。
初綱
初綱 ─ 初始的大綱,就是這樣。在前面很放鬆地看完後,我會對整本書談的主題有概略的印象,但其實細部的內容並沒有烙進我的腦海裡,也就是我雖然將文字看過,但我還不會,所以會先寫個初綱。
初綱的作用有兩個。第一,先確定我大概的創作思路,包含那一本書我打算用什麼當作主軸,像
《學得更好》我就以學習進程、教師視角、細節作法當作主軸。第二,複習一下那本書,因為有了先前的閱讀印象,所以讀起來不會深澀而快速。此階段我會記錄下書中哪些內容與我要講的主軸有關連,並確認有哪些書中提及的內容是我在初綱中遺漏的。在這個階段看完一本書大概一個晚上,同時也可以完成初綱。
通常實用類書籍的初綱會相較好寫,至於文學類書籍像
《孽子》、
《人間失格》的大綱真的就滿爆炸的。因為實用類書籍的作者們通常寫作的時候會有清晰的大綱,像
《終結平庸》的大綱很明顯清楚,內容有條不紊,在寫初綱時就會很清楚;
《學得更好》雖然看的出大綱,但書中內容雜亂,需要花點時間梳理;
《孽子》的內文就是故事而已,初綱就是在看完全書後全部重新發想,從書中可以看出多少觀點才有多少初綱。這點相當考驗讀完書之後的反思啊!會特別的花時間。
這個階段的初綱筆記我基本上都寫得滿亂的,因為這個時候還在建構所有書中內容的關聯性,所以在撰寫過程中像是東補一塊西補一塊,發現這個內容有其他更好的地方或寫法,那就直接更換。至少在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初步釐清打算寫的內容。
大綱
大綱階段會把大綱寫得很清楚,所寫的東西會與在網路上創作文章的大綱是一樣的。這個階段之所以要重新把它寫下來是因為在初綱階段改動的東西很多,有的時候自己也是看得霧煞煞。透過重寫大綱,脈絡、思路跟小節重點會變的很清楚,並且確保在撰寫的時候都有寫到大綱上所講的重點。
另外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在後來我還是有在大綱上做一些改動跟刪減,那些是我在撰文階段時忽然靈光一閃或者發現原本的大綱那樣寫不好的時候,就會做點稍稍的更動。這個時候的更動不會像初綱一樣很大,直接改主題什麼的。通常寫大綱只消花半個晚上就完成了。
撰文
好了!有了大綱之後就可以根據大綱開始創作。當然,大綱的字很少,所以在撰文的時候要把它從少少的一句話變成長長的一篇段落一定是有難度的,這時我會在旁邊放書,一邊檢視書中內容,將其化為心中所想,再用自己的話將它寫下來。一來是確保內容正確無誤 (應該說一定是來自書裡頭),二來是在創作的時候比較知道要寫什麼。
這裡通常是大家在做文字創作的時候最容易卡關的地方。因為前面都只是 input,然後整理而已,但這個階段要做的是有結構性的 output。這時只能靠大家平常講話補字的功力了。畢竟寫作確實是需要練習的,寫作輸出也並非一蹴可就。多練習,自然會越來越順手。
這個時候我多會在 google docs 上面創作,由於撰文算是在發想階段,所以這個時候想到什麼我就寫什麼,並不會去刻意修飾用字等等。盡量在上面把全部的東西先寫完。自然產出的東西通常是慘不忍睹的,雖然用字與內容有延著大綱走,但可能會有用字不佳或者邏輯錯誤等等。不過沒關係,這件事情最後再來處理。
通常大家看到的每一篇我大概也都會花一個晚上才能寫完,如果是切割成上下兩篇那可能是思路是在同條線上,但我花了兩個晚上才將它完成。
製圖
製圖大概是現代文章或影片的必備功能了吧!說實話我的製圖其實都是相對簡單的,跟很多在 Youtube 上面的影片封面圖來比我也知道我的很...簡單。但也沒啥關係,就當作我現在的風格也暫且用用唄!等到有空優化的時候再來更新。但畢竟我是一個人從頭做到尾,所以通常也會有個習慣的封面圖,每週也只是稍微換一下內容,畢竟要週更實在是有點困難。
另外一個部分的製圖就是文章內的了。多數我都是使用 vocus 內建的免費圖庫,覺得裡面的都不好我才會去別的網站搜尋並且附註來源。但有些屬於概念性構圖,那麼我就會先手畫我要的圖形,再用 Illustrator 去畫,反正就是拉拉圖樣,加上文字邊框,簡單的效果弄一弄,重點是用圖形清楚表達自己的概念,便於讀者理解文字。畢竟有些內容加了圖片後理解效果會好上很多,是我認為不可或缺的要素。
潤飾
在潤飾階段我會將原本在 google docs 裡寫的內文貼在 vocus 上進行處理,從標題、大圖等等一個一個確認下來,在閱讀的過程中檢查有無用字或者邏輯上的問題,一遇到就會立刻進行修改,通常挺多的。同時在閱讀期間把原本預計要插入的圖片一一插入,這個階段結束基本上文章就告一個段落了。
另外大家在上圖是不是看到黑色的背景覺得很特別呢?這是 vocus 裡面為了體貼創作者們在寫作時一直看著螢幕,如果是暗色系背景的話對眼睛比較不吃力的設計,挺貼心的。(這不是業配,只是純分享XD)
發表
內文基本上都定稿了,再來就是做些瑣碎的事情。包含文章的介紹、下關鍵字、設定文章分類與上篇下篇、訂定發布時間。等到一切大功告成後,就 ... 本週任務結束!
結論
大家看完也不要覺得嚇到或什麼的,精製並產出本來就是要花時間的事情,就如同在 Youtube 上面做影片的創作者們也都要花很多時間先進行企劃、拍攝、剪輯、上字幕、貼音效、上傳等等,相較之下在 vocus 上寫文章的後製處理還是比較輕鬆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想要創作的你,一開始或許會比較辛苦,但持續下去,漸漸上手後總會習慣,在過程中想必你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一起加油吧!
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