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雜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許多家長都問我,孩子都不愛閱讀,其實他們不是不讀,而是把「讀」轉化為互聯網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用手指在手機屏幕上一滑再一點,想要甚麼文章故事都瞬間「躍然mon上」。怪不得文化理論家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後現代文化的特徵是碎片化、零散化,其中就包括閱讀。如果「搜尋」是另類的閱讀模式,那麼「複製與剪貼」(copy and paste)就可以代表另類的寫作模式,最後一步的「儲存和上載」(save and upload)當然是另類的記憶模式吧。這一連串的過程告訴我,「讀」這個詞語的概念在新舊年代的人眼中,是否南轅北轍呢?儘管在這瞬息萬變的世代裡,我已分不清甚麼是新和舊年代的人。
無論閱讀的概念和定義是甚麼,都需要靠讀的人自己去思索。就算我搬出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其中一位主要的藝評人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對書的本質所作的描述:「書的本質並不是一種可談的東西,而是一種可寫的東西,並且寫下來是為了流傳而不是為了轉述……一本書被寫出來……是要使它永垂不朽。」都不代表所有人都要把某書奉若神明地去閱讀,或者遵從某種形式去讀才是唯一的選擇。既然對書的本質以及閱讀的概念都是靠讀和寫的人自己表述,那麼閱讀的理由也當如此看待。
我對閱讀的概念較接近郝明義,他認為閱讀是狩獵,書就是獵物。狩獵為了解決餓的問題,人若肚子餓了,自會找可吃的,腦袋和心靈餓了,就會找可閱讀的,不一定是書,也可以是雜誌、報紙、單張,甚至如塞萬提斯般在街道上撿碎紙片來讀。生活在互聯網世界的人,就在網上世界找碎紙讀,而這些碎紙更如漫天飛花,愈碎愈讀,愈讀愈碎。互聯網上,獵物不用躲藏,也沒法躲藏,甚至讓獵人吃不消,再誇張點說,閱讀已被現代人圈養了。當獵物唾手可得甚至變成家禽,獵人都改行做農夫去也。
十九世紀美國文壇最偉大的詩人、散文家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認為這世界是一本尚待解碼的書,我們的任務是閱讀這個世界,因為這一本巨大的書是我們唯一的知識來源。奧古斯丁認為天使不需要閱讀這本書,因為他們已能向作者(上帝)親炙聖言,如此,人卻要透過閱讀來狩獵神聖而奧妙的知識,不是為了甚麼功能,也不是為了純粹的娛樂,而是為了滿足那永無窮盡的饑餓。
家長們的那個問題,也許可先自問在閱讀的時候,肚子有沒有嘰哩咕嚕在作響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83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子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喜歡在寫作班上跟孩子做一些跟寫作沒有甚麼關連的活動,例如「繪畫接龍」。我會先畫一個圓圈,然後請他們逐一在圓圈上加一筆,每次以一筆為限,而且完成後需要令人明白那是甚麼東西。結果往往出人意表,孩子盡情想像,並且
廣東話「想創你心」意即「你想得美」,或指人妙想天開。「創」本身解作傷口,引申為開啟、建立等意思,有獨特的、首先的意味。沒錯,大凡創作,都是血淋淋的經驗,所謂嘔心瀝血,用心的創作人肯定明白箇中滋味。
如何能把故事說得好,要視乎寫作人的技藝有多高。而技藝的高低,首先不是談論懂得運用多少種寫作技法,而是對故事本身有多深刻的洞見和感受。亞里士多德提出過一個永恆存在的問題:「人該如何度過一生?」故事就能為人提供許多可能性。法國劇作家尚.阿努伊(Jean Anouilh) (註2)說:「小說為人生提供了
故事的角色可以叫任何名字,也可以是人或動物,甚至無以名狀的怪獸,無論如何,從他們天馬行空而佈局混沌的創作裡,或多或少都可以看見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而從他們眉飛色舞、口沫橫飛的表現之中,感受到一種釋放,猶如把忍了許久的屁噗滋噗滋般放出來。
語言從來都屬於人民的,文學創作者沒有不從人民的角度,寫出屬於人民的作品,那些才是流芳百世的活文學。林老師的肉身雖朽,而精神會長活於人心。
要提升創作者的質與量,就要有更多發表和推廣的平台。黃慶雲主編的《新兒童》不僅成就她自己的作品,上文已經提及不同的作者供稿,但更重要的,是出版者願意肩負培育兒童的責任。
我喜歡在寫作班上跟孩子做一些跟寫作沒有甚麼關連的活動,例如「繪畫接龍」。我會先畫一個圓圈,然後請他們逐一在圓圈上加一筆,每次以一筆為限,而且完成後需要令人明白那是甚麼東西。結果往往出人意表,孩子盡情想像,並且
廣東話「想創你心」意即「你想得美」,或指人妙想天開。「創」本身解作傷口,引申為開啟、建立等意思,有獨特的、首先的意味。沒錯,大凡創作,都是血淋淋的經驗,所謂嘔心瀝血,用心的創作人肯定明白箇中滋味。
如何能把故事說得好,要視乎寫作人的技藝有多高。而技藝的高低,首先不是談論懂得運用多少種寫作技法,而是對故事本身有多深刻的洞見和感受。亞里士多德提出過一個永恆存在的問題:「人該如何度過一生?」故事就能為人提供許多可能性。法國劇作家尚.阿努伊(Jean Anouilh) (註2)說:「小說為人生提供了
故事的角色可以叫任何名字,也可以是人或動物,甚至無以名狀的怪獸,無論如何,從他們天馬行空而佈局混沌的創作裡,或多或少都可以看見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我,而從他們眉飛色舞、口沫橫飛的表現之中,感受到一種釋放,猶如把忍了許久的屁噗滋噗滋般放出來。
語言從來都屬於人民的,文學創作者沒有不從人民的角度,寫出屬於人民的作品,那些才是流芳百世的活文學。林老師的肉身雖朽,而精神會長活於人心。
要提升創作者的質與量,就要有更多發表和推廣的平台。黃慶雲主編的《新兒童》不僅成就她自己的作品,上文已經提及不同的作者供稿,但更重要的,是出版者願意肩負培育兒童的責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看到一部網路連載小說,覺得好像中規中矩,好像哪邊不錯、又好像哪邊都不對勁,怎麼樣都無法說出個具體的形容來。   這部作品並不是特別出類拔萃,但是劇情上或多或少會引我好奇,想要知道後續是怎麼發展的。   這是一部設定上套路、劇情上卻不完全算格式化的作品。   男主角是皇子當中唯
Thumbnail
《90%的病,控糖就會好》、《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超速寫作》、《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個人品牌獲利》、《FUN的力量》、《解放大腦》
Thumbnail
如果在任何時候,你把習慣延展到一個你不再能持續得到成功的程度,你就知道你已經超過了金髮女郎區,是時候退一步到更容易達成的程度,因為你需要足夠的「勝利」來達到滿足感,也需要足夠的「渴望」來支持你的慾望。
Thumbnail
最近勤於讀書。 書本來就看得很雜,小說也包山包海,從間諜小說的約翰杜卡雷到偵探小說從瑞蒙錢德勒、勞倫斯卜洛克到李查德,散文新詩無所不包。 我又有個壞習慣,不喜向人借書,因為看到喜歡的句子、章句,總是忍不住折角、畫線。看借來的書就像偷窺別人的性愛生活一樣,不能盡興。 勤於讀書,讀什麼書呢? 讀
Thumbnail
有時在討論區會有推薦電影的話題,娛樂、勵志或刺激驚悚,有新有舊,歐美亞洲,翻閱過去筆記的同時,在電子圖書館翻到這本2005年韓國人鄭在承的《電影中有趣的科學》,是本輕鬆有趣的書,雖然他大概會被拿來蓋泡麵或是蹲馬桶用,但溫故知新外也可觀摩一下韓國影視業的出發點,在此簡單記一下書中提到的要點和素材。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最近看到一部網路連載小說,覺得好像中規中矩,好像哪邊不錯、又好像哪邊都不對勁,怎麼樣都無法說出個具體的形容來。   這部作品並不是特別出類拔萃,但是劇情上或多或少會引我好奇,想要知道後續是怎麼發展的。   這是一部設定上套路、劇情上卻不完全算格式化的作品。   男主角是皇子當中唯
Thumbnail
《90%的病,控糖就會好》、《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超速寫作》、《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個人品牌獲利》、《FUN的力量》、《解放大腦》
Thumbnail
如果在任何時候,你把習慣延展到一個你不再能持續得到成功的程度,你就知道你已經超過了金髮女郎區,是時候退一步到更容易達成的程度,因為你需要足夠的「勝利」來達到滿足感,也需要足夠的「渴望」來支持你的慾望。
Thumbnail
最近勤於讀書。 書本來就看得很雜,小說也包山包海,從間諜小說的約翰杜卡雷到偵探小說從瑞蒙錢德勒、勞倫斯卜洛克到李查德,散文新詩無所不包。 我又有個壞習慣,不喜向人借書,因為看到喜歡的句子、章句,總是忍不住折角、畫線。看借來的書就像偷窺別人的性愛生活一樣,不能盡興。 勤於讀書,讀什麼書呢? 讀
Thumbnail
有時在討論區會有推薦電影的話題,娛樂、勵志或刺激驚悚,有新有舊,歐美亞洲,翻閱過去筆記的同時,在電子圖書館翻到這本2005年韓國人鄭在承的《電影中有趣的科學》,是本輕鬆有趣的書,雖然他大概會被拿來蓋泡麵或是蹲馬桶用,但溫故知新外也可觀摩一下韓國影視業的出發點,在此簡單記一下書中提到的要點和素材。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