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迷失與轉彎,才走到認識自己的道路上——專訪新二代紀錄片工作者鄒佳晶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圖片提供/鄒佳晶

raw-image

臺灣新住民是指中華民國政府對1990年代解嚴後,經過跨國通婚或其它原因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者的統稱。目前臺灣新住民主要來自中國、馬來西亞以及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等東協國家。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已經取得本國國籍及身分證的人口超過65萬人,占臺灣人口3%以上,若不分國籍視為一體,在數年前新住民群體已逾臺灣原住民人口數(2019年11月57萬人,約2.4%),為臺灣第五大族群。

隨著社會發展與時序推移,臺灣社會從早期對於新住民的不理解、甚至歧視,到目前發展出許多相對友善與包容的政策,也陸續有許多關懷新住民、移工的組織成立,持續為這些朋友們發聲。同時,也有許多優秀的新住民、新住民二代投入臺灣的藝術文化領域,為臺灣的文化注入新的特色,帶來嶄新的氣象。年僅23歲的鄒佳晶,曾獲得「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與兩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的支持,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不僅為許多新住民、新二代說出他們想說的話,也漸漸找到了自己的認同與方向。


「你就是我們的家人了」來自蘭嶼的溫暖認同

母親來自菲律賓的鄒佳晶,也曾經有過對自己的身世不自信的過往。小時候學校辦理運動會的時候,她曾經暗自祈禱媽媽不要出現,以免被同學貼標籤。幾年後,她卻拿起攝影機拍攝新住民故事,在各個舞臺上侃侃而談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擔任「遷移,之後–新二代故事特展」策展人,串聯8位新二代,以8個故事旅行箱展出他們的人生故事,訴說跨國婚姻背後的移動經歷、家庭衝突與矛盾。從隱藏自己到勇敢站出來發聲,為什麼會有這樣巨大的轉折呢?

故事得從她參與第一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開始說起。鄒佳晶的爸爸長期在菲律賓培養蘭花,與子女們聚少離多,鄒佳晶一度很討厭蘭花,認為都是蘭花「搶」走了爸爸。在大學修習「夢想與實踐」課程時,期末需要參與一個校園創業計畫,加上「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的獎勵機制也在當時公布,她左思右想,決定爭取經費,前往曾經盛產蘭花的小島:蘭嶼,用影像來記錄關於蘭花的養殖知識,了解為什麼蘭花在島上消失,更希望能夠把蘭花帶回蘭嶼種植。她招募了一群夥伴一同參與,以「蘭後」團隊之名,在桃竹苗地區166組團隊中脫穎而出。

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她偶然聽見部落耆老說話,意外發現蘭嶼達悟族的方言竟然和菲律賓語有一些雷同。感到意外又興奮的她決心想知道為什麼。在抽絲剝繭後,當地居民告訴她,傳說,達悟族祖先是從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移居蘭嶼的。

位於蘭嶼南方的巴丹島,兩地距離約145公里,兩地的住民在人種體型特徵、語言文化特性上都有許多共通之處,從歷史文獻與文化表現,都可看出兩地的歷史淵源關係交流密切。當鄒佳晶在蘭嶼告訴耆老們:「我的媽媽是菲律賓人!你們的語言我也聽得懂一些。」時,當地人十分熱情地回應:「這麼說,你就是我們的家人囉!」聽到由沒有血緣關係的達悟族人說出這樣的回覆,她感到相當震撼,也充份感受到自己作為菲律賓新二代的身分在臺灣被認同、被接納。

同時,她也看到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對自身的文化感到驕傲與自豪,他們穿族服、說族語,即使人口不多,仍努力傳承各式在地知識、文化脈絡。在這樣的背景下,鄒佳晶開始反思過去的自己,面對身分問題時如何應對與處理;也在一次又一次與全臺灣各地從事文化領域工作的青年們交流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有許多機會可以嘗試。「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與文化部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不僅提供了她所需資源,更支撐她找到了畢業後的人生夢想。

raw-image


不只是新住民要融入臺灣,家人也必須準備好

「很多人提到新住民,就想到外籍新娘,並直接聯想到是買賣婚姻。」說起從小到大是否因為身分,而經歷過較為不愉快的回憶,鄒佳晶語氣凝重,認為在當今的臺灣,許多人仍然會將新住民貼上「買賣婚姻」的標籤。小時候的她,模模糊糊地從報章雜誌上意識到「外籍新娘」似乎在臺灣不太被尊重,直到國中她才鼓起勇氣詢問爸爸、媽媽是如何相識並結婚的。她意外地發現爸爸與媽媽的故事十分浪漫,和大眾的刻板印象全然不同。

當時,鄒佳晶媽媽的親戚來到臺灣工作,皮夾中有張全家福的照片,意外被爸爸看到,他指著照片中長髮披肩的人說:「哇!她好漂亮。」知道她也尚未訂親後,就決定要到菲律賓看看她。到了菲律賓,發現她早已剪短了頭髮,像小男孩一樣,兩人也不是太「來電」。倒是鄒佳晶的外公因為來自福建,看到這位年輕人能和自己講臺語,笑得合不攏嘴,很是開心,希望能促成這段良緣。後來,他們用英文寫情書聯絡,寄信要等一個多月才到,回信又要等一個多月,經過多次的魚雁往返,一年之後才決定要結婚。如此老派的浪漫,在鄒佳晶看來實在太過不可思議,「我還以為他們在唬爛我」,後續在拍攝紀錄片時挖出了爸爸、媽媽當時寫下的情書,這才真正相信有這段故事。

鄒佳晶覺得,爸爸與媽媽雖然國籍不同,但經過自由戀愛後結婚,婚後的相處也都像尋常夫妻一般,並不像報章雜誌或電視新聞那樣說的,是買賣、仲介而來,沒有感情基礎,雙方僅僅是追求物質收入與傳宗接代。她認為:「即使這樣的跨國婚姻常常伴隨著金錢上的往來 ,但華人也有『聘金』的類似制度。況且結了婚之後,價值觀如何磨合、婚姻怎麼經營,這都是錢買不到的。」直到今日,社會上普遍仍舊以傳統的觀念來看待新住民,且一味要求新住民學習中文、了解臺灣習俗來「適應」臺灣。親身在新住民家庭中成長的她認為,不應該只有新住民要努力改變自己,而是整個家庭要一起努力。

raw-image


從反對到捲起袖子一起支持,青年文化工作者與家人的跨世代溝通

除了參與台積電青年築夢獎、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之外,鄒佳晶在畢業之後也勇敢跨出舒適圈,參與教育部的「U-start創新創業計畫」。除了執行計畫、辦活動之外,也時常到各地分享自己的經驗,每天都像陀螺般忙得團團轉。「其實一開始在寫計畫的時候,爸爸媽媽是非常反對的。他們希望我去做『正常』的工作,像公務員一樣坐辦公室,不用出去拋頭露面。」然而,她認為執行計畫可以認識許多不同的人,自己也因為能夠近距離從旁觀察而有所成長。舉例來說,有時候她和小朋友打交道,發現他們的童言童語讓自己豁然開朗,過去認為是問題的問題突然不再困擾自己;有時候和藝術家聊天,也會被他們無窮無盡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給深深震撼,「做計畫讓我能夠持續地學習,只是學習場域在教室外」她這樣總結。

「你看過有人拿到計畫之後,不敢回家的嗎?」鄒佳晶談起印象深刻的衝突,莫過於她在爭取第二屆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的時候。該次計畫,佳晶希望能帶著在蘭嶼認識的菲律賓巴丹群島新住民麗塔阿姨(中文名:賀麗妲),完成30年來無法完成的心願——全家團圓。麗塔阿姨原本和3個孩子在菲律賓巴丹群島生活,後來嫁給身為蘭嶼人的現任丈夫顏福壽,來到蘭嶼生下兩個女兒,兩地的孩子雖然是一家人,卻未曾謀面。聽聞這個故事,鄒佳晶帶領的「蘭後」團隊再次出擊,成功申請到經費,一群人協助策劃麗塔阿姨一家人的返鄉之旅。

「你不關心我,反倒去關心別人!」看著鄒佳晶辛苦奔波臺灣與蘭嶼好幾個月,現在又要申請計畫,媽媽認為她一直在「搞事」,非常不諒解。待成績公布、知道自己獲獎之後,鄒佳晶整整一個禮拜不敢回家,直到在家裡總是扮演白臉角色的爸爸放假回到臺灣,她才回家告訴家人今年的計畫通過了。木已成舟的當下,爸爸媽媽也沒說什麼,僅是繼續默默地支持、陪伴。

身為菲律賓新住民二代的鄒佳晶,謙虛地認為自己對於菲律賓文化並沒有那麼熟悉,在辦理新住民相關活動的時候,她總是拉著爸爸媽媽一起參加,希望他們能提供一些實質的建議,爸爸媽媽也在過程中更了解她的工作型態與追求的價值。佳晶笑著說雖然媽媽總是碎碎念說她的展覽用品堆滿家裡,但還是看得出來她很感興趣。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鄒佳晶也鍛鍊出一身好本事,勇於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些成長爸爸媽媽也看在眼裡,「一直到最近,他們才跟我說『你開心就好,我們總不能一直幫你規劃往後的人生吧!』」她回憶起一次家人聚餐,回程的路上爸爸對她這樣說,短短一句話,卻讓她十分欣慰,彷彿過往在新住民議題中做的種種努力,終於得到了肯定。

raw-image
raw-image


從馬祖新村出發,成為新住民朋友的另一個家

下一階段的鄒佳晶,要挑戰的是「和媽媽成為創業夥伴」。她們在中壢龍岡的馬祖新村中爭取到一棟老眷舍,即將把它打造為一個餐飲空間,讓媽媽一展身手,做她拿手的各種菲律賓料理;文化上也期待它能成為新住民聚集、發展特色活動的小聚落。「過去認識了一些朋友,我發現許多新住民即使是在自己家,也因為家庭地位、話語權的關係,還是會說『我在家要看其他人臉色』,我希望打造一個空間,讓他們在這裡有『家』的感覺。」

馬祖新村建造於1957年,是龍岡地區的第一個眷村,當初是為了安置駐防於馬祖的官兵眷屬所建,希望能讓官兵們在前線無後顧之憂。不同於一般眷村多為棋盤式、格狀的配置,馬祖新村的眷舍規劃呈現放射狀,是桃園第一個以文化資產保存的眷村。呼應當年馬祖新村建造的目的,現在鄒佳晶所要打造的空間,也是一個企圖讓來到臺灣的新住民們能夠自在交流、找到安身立命途徑的「家」。

「我媽曾經對我說:『我在臺灣就只有你們了。』這句話讓我壓力很大。」鄒佳晶說,媽媽嫁來臺灣後就全心全意照顧她們一家人,24年來,媽媽在臺灣的人際網絡就只有家庭成員,沒有什麼朋友。鄒佳晶希望這處場域也有機會是媽媽的舞臺,讓她在臺灣活出自己的人生,未來也可以進一步運用相同的模式,讓其他新移民姊妹加入,在這裡分享更多不同國家的文化、做彼此的夥伴。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1。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8
看到徵才公告上寫著「限女性」、「男性尤佳」,你是否曾覺得有些不對勁?其實,這樣的徵才訊息都是違法的!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 7 條規定‧‧‧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7
站在新竹公會堂前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建築正立面上精美的紋飾。力行工藝社總監楊榮元匠師在一旁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的泥塑作品與創作過程,栩栩如生的水果浮雕,是匠師們一筆一筆琢磨出來的精緻工藝。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2022/12/06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九月竣工。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 修復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張騰元導演的作品《徘徊年代》,終於在今日正式上映了。這部電影視角相當特別,是以越南來台的兩代新住民女性之視角,觀看1990年代及千禧年後的台灣社會。前後兩段敘事,分別描繪出台灣兩個世代的不同景況。
Thumbnail
張騰元導演的作品《徘徊年代》,終於在今日正式上映了。這部電影視角相當特別,是以越南來台的兩代新住民女性之視角,觀看1990年代及千禧年後的台灣社會。前後兩段敘事,分別描繪出台灣兩個世代的不同景況。
Thumbnail
《徘徊年代》將鏡頭聚焦台灣內部,當新住民已經跟著社會脈動走到了今日,社會也應該要回應、跟上這個現實,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空虛想像。張騰元期待未來新住民終能卸除「身份」的標籤,不需再強調「新住民」這個身份,並依照各自的意願保有原鄉的特色,最終達成「族群主流化」的社會。
Thumbnail
《徘徊年代》將鏡頭聚焦台灣內部,當新住民已經跟著社會脈動走到了今日,社會也應該要回應、跟上這個現實,而非停留在過去的空虛想像。張騰元期待未來新住民終能卸除「身份」的標籤,不需再強調「新住民」這個身份,並依照各自的意願保有原鄉的特色,最終達成「族群主流化」的社會。
Thumbnail
文/李潔珂(作家、環境歷史學家,加拿大籍臺英混血) 像我外祖父母這樣的人及其後代在臺灣被稱為外省人,這個詞很籠統,我到現在都不太確定該如何解釋我們的血脈源流。最後,他們帶著我母親移民加拿大,而我就是在那裡出生。我們不知道自己算是中國人(我們來自的那個中國已不復存在)還是臺灣人。
Thumbnail
文/李潔珂(作家、環境歷史學家,加拿大籍臺英混血) 像我外祖父母這樣的人及其後代在臺灣被稱為外省人,這個詞很籠統,我到現在都不太確定該如何解釋我們的血脈源流。最後,他們帶著我母親移民加拿大,而我就是在那裡出生。我們不知道自己算是中國人(我們來自的那個中國已不復存在)還是臺灣人。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ê統計,新住民到今已經佔台灣總人數ê 2.4%。另外,對內政部ê資料內底會當估算,新住民二代人數有40外萬,in已經是台灣民族當中真重要ê一部份。這寡人對家己ê身分有啥物款ê看法和體會leh?本期「走揣」訪問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透過受訪者分享ê故事,chhōa逐家熟識你毋知影ê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新住民已佔台灣總人口的2.4℅。另外,從內政部資料中可推估,新住民二代的人口數高達40餘萬人,他們已經成為台灣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之中,他們又對自己的身分,有什麼樣的看法與體會呢?本期「走揣」採訪了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將以他們的分享為基礎,帶大家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新二代。
Thumbnail
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新住民已佔台灣總人口的2.4℅。另外,從內政部資料中可推估,新住民二代的人口數高達40餘萬人,他們已經成為台灣民族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之中,他們又對自己的身分,有什麼樣的看法與體會呢?本期「走揣」採訪了五位新住民二代,文章將以他們的分享為基礎,帶大家認識你所不知道的新二代。
Thumbnail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流動下,個人身份邊界在不斷改變的同時,也被編織進全球化秩序中。在《拉馬與拉拉》中,我們跟著這一家人重新適應在台的新生活,也彷彿親身經歷新住民被社會邊緣化的困境;《以啟山林》和《遙遠之地》則是講述了一則則緬甸華僑回國打拼的故事,其中也牽涉他們的國族認同以及不斷被傳頌的「中國夢」。
Thumbnail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流動下,個人身份邊界在不斷改變的同時,也被編織進全球化秩序中。在《拉馬與拉拉》中,我們跟著這一家人重新適應在台的新生活,也彷彿親身經歷新住民被社會邊緣化的困境;《以啟山林》和《遙遠之地》則是講述了一則則緬甸華僑回國打拼的故事,其中也牽涉他們的國族認同以及不斷被傳頌的「中國夢」。
Thumbnail
離開時會想念,相聚時會歡笑。 面對乖迭的生命,她時而柔軟,時而堅毅,20年前從越南薄遼嫁來台灣桃園,現在龍東路上賣著好吃的牛肉米線,她用心維繫家庭,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她是楨姐,Đặng Tú trinh,一位對愛充滿韌性的母親。
Thumbnail
離開時會想念,相聚時會歡笑。 面對乖迭的生命,她時而柔軟,時而堅毅,20年前從越南薄遼嫁來台灣桃園,現在龍東路上賣著好吃的牛肉米線,她用心維繫家庭,努力工作,認真生活,她是楨姐,Đặng Tú trinh,一位對愛充滿韌性的母親。
Thumbnail
《家:因你綻放的夢想》是鄒佳晶製作的第一部影片。原本和爸爸較為疏離的她,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了想法,她決定透過蘭花走進父親的世界。
Thumbnail
《家:因你綻放的夢想》是鄒佳晶製作的第一部影片。原本和爸爸較為疏離的她,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了想法,她決定透過蘭花走進父親的世界。
Thumbnail
希望我們在思考「母語該不該回家學」的同時,能夠反思更多與母育教育息息相關,且存在於教育體系當中的「學習暴力」;以及推動母語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蔓延出的「集體定義」。而這兩者的存在,都同時反映著我們對於「獨立個體」的意識還不夠普及。
Thumbnail
希望我們在思考「母語該不該回家學」的同時,能夠反思更多與母育教育息息相關,且存在於教育體系當中的「學習暴力」;以及推動母語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蔓延出的「集體定義」。而這兩者的存在,都同時反映著我們對於「獨立個體」的意識還不夠普及。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Thumbnail
主流社會的觀念下,許多原住民會認為身為原住民是件很羞恥的事情,會被歧視、看不起,所以會選擇拋棄自己的身份,埋藏在主流社會裡。在現今21世紀被稱為法治民主自由的台灣,社會上對於原住民這個身分依舊存在許多偏見、歧視與不公平,「Microaggression微歧視」這個詞前陣子很流行,也許你只是無心的一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