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選擇才不是你的選擇

2020/02/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養個孩子超過十年,你也應該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決定的。
誰說的?總能選學校、或是老娘花錢選的夏令營、才藝班吧。
喔,是嗎?
其實也只能在家裡或公司附近、經濟負擔得起的名單內選擇,或是還得搭配對方有沒有接駁托育之類的條件,可能還要加上孩子喜不喜歡、有沒有同伴一起的考量?這些「有限制」的選擇,說穿了還是受限於原本的條件。
就算選了學校,進去碰到哪些老師,說不定傳說中的名師剛退休、績效很好的校長升官了,或者班上剛好有麻煩人物盯上自己孩子、剛好就要施工校園封一半…。你說,這不是運氣這是甚麼?
看醫生也是個好例子。所以養孩子過程中我很少有「遺憾」的想法,我盡力搜尋符合自己的需求,沒有就隨緣、跟不上就明年再說、有時候一切冥冥中都有些安排,孩子有孩子的緣分,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每個獨一無二,那當然也有他們會遇到的人事物,我們就算硬要孩子轉彎叉了路,改天換個場景,還是必須完成自己「該作的功課」。
我忘了哪本書看到的一句話:「教養是門藝術,可是我們一直把教養視為科學。」很多人看數據、讀研究、聽分析、擬步驟,但是偏偏每一步都那麼嚴謹完整之後,孩子就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樣,實驗結果老是跟自己預期有落差,所以就會有煩惱。
那養孩子靠甚麼?
靠運氣、靠緣分、靠你我自己。
等等,剛不是說很多事自己不能決定?
對,你不能決定會發生甚麼事,但你可以決定要怎麼因應,這大概就是我對養小孩的終極信念。
運氣緣分太抽象,多關心別人、懷著善念就會吸引一些正向的人事物,就當作盡力創造一些正面循環,其他的你也努力不來。抱持這個信念,教養這回事就變得很單純,我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研究外部環境,了解狀況之後,更多時間省下來看看自己孩子要作甚麼準備。她現在的弱點是甚麼?可能會遇到什麼挑戰,她有能力可以因應嗎?該怎麼把她「該作的功課」慢慢補足?
我認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自律和自覺,總共有六年時間可以運用,時間很充裕。妹妹升上高年級之後我很輕鬆,她會根據昨天自己的功課表現調整自己,比如說:要不要邊寫功課邊聽音樂?如果會分心要怎麼避免?考卷發下來給我簽名時,會搭配口頭報告,分析錯的原因,哪些是粗心、哪些是沒有完全懂、哪些覺得自己沒錯,是題目寫得不夠清楚(對,這很神奇我知道,這也是我最喜歡聽的部分)。
我們兩個交談的內容也很抽象,有時我會提醒:「ㄟ,妳最近心花花的,狀態不太好。」;「ㄟ,我覺得你好像解讀人家的話有點問題,作完功課給我半小時聊一下。」;「ㄟ,我覺得你太主觀了,會把自己限制住喔。」;「ㄟ,你又畫錯重點了,可以重排一下優先順序嗎?」
有的是老毛病,點一下她就懂,迅速調整回來。有些功課是新的,得要鉅細靡遺地找例子說明拆解、等待下次情境發生再來實驗,這些都需要時間,六年很足夠,特別是公立小學就像個小社會一樣,考驗的確不算少。
最近演講有點無力感,許多人聽完還是無法放手讓孩子「容錯」,只聽自己想聽的部分,不順耳的通通忘記,絲毫沒有「別人為什麼跟我想的不一樣」的好奇,這樣的家長通常很執念也很自大,通常是那種「人定勝天」、「勤能補拙」的類型,從問問題的內容就能明白資訊被過濾的很厲害。原諒我回答時也很直接,價值觀對接不上沒關係,但若連思考的空間都給不出來,你就把自己當權威就好了,何必剪貼每個演講者的話替自己背書。
教養很簡單,就是深深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已,每一個階段抓兩三個重點(最好是抽象能力)就可以。每個爸媽抓的重點也不太一樣,所以說到底孩子出生投胎到哪裡、碰上哪對父母也不知道,我們作爸媽的就是別人人生裡的第一個「運氣」啊!別讓自己孩子運氣不好,這也是我們常在努力的事情不是嗎?
食物圖解:其實不論你加了什麼、混搭什麼、以什麼形式出現,最後口味仍然是Tabasco高高在上地凌駕一竊啊,吃完之後仍然被Tabasco牢牢抓住,這大概就是文章說的「緣分」口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羅怡君
羅怡君
12年的行銷公關經驗,讓自己誤打誤撞變成親職溝通作家和講師;熱愛與孩子相處又喜愛產業脈動,於是發展各種斜槓人生:讀書會、主持人、活動策展顧問...;不論哪個身分其實都是「翻譯者+連結者+整合者」,而過程中與孩子們發生的閱讀對話、思辨與提問,就是這個專題裡集合的養分。目前出版六本書,持續創作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