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重新定義理解與探究問題的方式

2020/03/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在五味屋的學習觀察筆記 第一章

前情提要

因為我在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的教授做「創造力的複合觀點:以教育創新為例」研究,他邀請研究助理們到花蓮五味屋一起上顧瑜君老師帶的田野觀察和質性研究基本訓練,過程中的收穫實在太多,想好好整理回顧,也跟大家分享,才有了這份紀錄的誕生。
(但因為最近實在太忙,這篇只會先摘錄幾個印象深刻的東西,之後再慢慢寫下更詳細的東西)

田野工作 & 觀察描述工作坊

這兩天的課程定位理念是「讓學員模擬以五味屋作為研究田野,透過兩天密集式工作坊,包括講師授課、田野實做、田野經驗分享與指導三個環節,鍛鍊研究者看事情的眼光和發展行動策略的手感。」
到花蓮以前,我們要先就以下三個主題擇一,進行書面描述(description)和詮釋(interpretation):
  1. 描述並詮釋一個(其親身經歷的)印象深刻的教育事件場景。
  2. 描述並詮釋一個亟待突破的教育現場處境。
  3. 描述並詮釋目前教育工作上的困擾,並包含其詮釋與改善方向。
我選擇的主題是第三個,大致描述是:因為待過不同的教育組織,看到有些共性上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想發展一個教育成長的生態系統,提供組織支持、學習場域和實踐的工具等。
延伸閱讀:寫在2018群島大會前的自我反思
對我來說,吸引我到五味屋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便是它所組成的系統,讓孩子、家長、居民、志工、研究者都參與進來,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是誰單方面的給予,而是建立不同的關係相互學習,這令我十分敬佩,因此我帶著一個觀察和疑問的眼光,想知道五味屋如何建立系統?

第一日上午: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

如何覺察自己看事情的框架(frame)?
如何理解框架與行動之間的高度關聯?
如何懸置原先的框架另類地看事情與另類的反應?
假設這個杯子是一個社會實體(Social fact)
老師首先跟我們談實體(Social fact)的概念,他用水壺的顏色舉例,每一個人對它的顏色描述都不一樣,有的人說香檳、玫瑰金,有的人說是藕色,因為這樣的不同,所以我們才需要在研究上用比較嚴謹的專有名詞定義清楚,零誤差的描述清晰,好讓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確認我們在說的是同一件事,類似設計師們用的共通語言就是色票,但色票就不是一般大眾會知道並理解的事情,所以研究才會離我們好像有點遙遠。
在看這個實體時,每個人會看見不一樣的東西,他們都是真實存在,因為每個人的視角皆不同。不同的視角,會再現(represent)出不同的「實體的面貌」,所以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東西(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工具,在質性研究中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淺談:後設/複雜系統思考(歡迎看視角率的部分)
接下來就談到實證研究跟非實證研究。
實證研究之於我們有點像地心引力,我們所有人都非常習慣了,即便沒有受過實證研究的訓練,都是在實證研究的思維裡頭:我們無時無刻都想知道這是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希望知道唯一的真實是什麼。
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靠近實體,不是去確認「真」是什麼,但去創造理解、去理解這個實體,並且共同創造理解(A去理解實體加上B去理解實體)呢?
非實證研究發展的第一階段便是質化研究,強調多面向的真實,但它仍然有一個真的存在,後來質性研究慢慢發展,便沒有一個實體的真了,它是一個動態、流動、狀態的真。
所以非實證研究很強調「你憑什麼覺得它是一個問題?」,非實證不僅是工具上的調整,它在方法論的基礎上重新去檢視「什麼是研究?現象如何問題化?」。質性研究不是設計一個問題,去把資料(data)收集回來回答它,而是不斷的修正、不斷的探問,在過程中的理解使得資料(data)到位,將現象問題化的歷程
(我知道上述的描述過於抽象,老師其實談了非常非常多具體案例,但要一一打下來很花時間,希望之後有時間再慢慢補充。如果大家有推薦的自動轉檔逐字稿軟體也請推薦我!)

第一日下午:田野參與暖身

怎麼做田野?
可用怎樣的框架來觀察一個田野場域?
怎麼跟孩子互動?
怎麼聽懂孩子的話語?
怎麼發現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怎麼發展研究主題?
小老闆在跟我們介紹他在五味屋的點數存簿
下午由五味屋的小老闆們帶領我們做社區導覽,讓我們練習去看我們是用什麼樣的觀看視角發現問題,而我們又會如何與之互動。
而我的觀察視角,因為我前述所說想試圖理解五味屋建構的系統,便一直著墨於這個點上。
粗略畫出的第一版系統圖(還非常不完整)
我試圖在看顧老師如何建構出這個系統,這個系統裡的人如何互動,以及這個系統的影響力範圍,譬如說:目前五味屋的孩子約20位,那20位佔這個區域孩子人口比例多少呢?我就去問現場的老師附近國中小的學生人數,粗抓出一個大概方向。我也很在意營運的成本(包含時間和經費),是不是能去照顧到更多孩子、更充分發揮參與者的能力,所以就會去思考他們有哪些盈利模式,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
回過頭看,我為什麼是用這樣的視角去觀察?以及為什麼我這麼在意這些事情?我平常可能稍微有意識,但不一定會去深刻反思自己為何及如何思考。
我就發現,基於我過去在不同組織的經驗和在教育加速器的訓練,我認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盈利模式很重要(不只靠贊助和寫補助計畫),才能有更高程度的獨立自主性決定自己的業務模式。同時,我在意實際執行的效能與成本,是因為我希望這個系統能夠影響更多人,所以我會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執行、減低執行的成本並持續迭代系統的運作和溝通模式(這篇文章影響我很深,推薦閱讀:周賢:教育創業如何突破 「人的物理有限性」?
而這些都只是一種觀看視角,同時這些視角背後的假設其實很值得去反思是不是為真,有沒有其他觀看視角和其他方式能夠回應我的探問,我覺得這是我很大的反思。
意識到自己在思考,意識到自己如何思考,意識到自己為何這樣思考,意識到自己還能如何思考,是我在練習的功課。
這些思考尚不完整,我還在持續的迭代中,十分歡迎大家跟我分享想法和回饋,謝謝。

12會員
8內容數
我對教育創新/ 民主教育/ 另類教育的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