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關於,直覺×職掘暑期營隊 (上)志工培訓

2020/07/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猜猜看這是在上什麼課時寫的
前言:直覺×職掘是一個為國中生舉辦的職業探索活動(有興趣可以點此看看)。大概一個月前我看到他們在招募志工協助七八月的活動,因為我對教育有興趣,因此決定報名擔任助教,學習怎麼帶營隊。兩天的培訓營中,我們必須將正式營隊的課程都上過一遍,了解老師要上什麼、怎麼協助學員實作等等。
由於上課多採簡報方式,實作的部分會因為課程內容及類型有所不同,因此這篇文章會大略以實作方式將課程分類,敘述一些過程及我的心得、想法,讀者們可以全文閱讀,也可以挑有興趣的地方看。
Day1 破冰
第一天的活動都在空房子舉行,不算大卻舒適的空間容納了約二十個人,其中我是最年輕的……在場只有三位高中生,其他都是大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個名牌,上面寫著各自的綽號,背面有幾張圓點貼紙。
按照圓點貼紙的顏色將大家分成四人一組後,每組拿到幾張卡,上面有數個直角座標,分別有不同的主題。例如其中一個關於飲食習慣的x軸正向是「很挑食」,負向是「不挑」;y軸正向是「鯨魚胃」,負向是「小鳥胃」,諸如此類,讓大家用點點貼在符合自己狀態的四個象限中,然後再說明原因。(遇到關於感情的題目,同組的學長在數女朋友有幾任時還要認真掰手指頭……原來這就是大學嗎XD)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式讓認識彼此的過程中有了明確的主題,自我介紹時就不會說得太單薄,而能比較深入,在各自分享的時候也能順便觀察每個人及比較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又因為每個主題的進行時間只有五分鐘,時間緊湊一點也讓大家不會一直處在尷尬不說話的氛圍。
其實這些應該就是辦活動很難的地方吧。看似平凡無奇的過程其實都需要很多發想及考慮各種情況,埋藏不同的亮點。但這也是最好玩、最吸引人的地方。
議題討論型—公共衛生課程
課程進行:講師先用簡報向大家簡介公共衛生相關知識,包含涵蓋的專業等等,接下來讓學員分組,每組有一張桌子、一張大海報及便利貼和筆,各組要討論不同的公衛議題並將想法寫在便利貼、貼到海報。一段時間後每組以全組一起移動的方式交換到別組,討論別組剛剛討論過的問題,這時海報上已有別組討論過的想法,學員可以據此延伸或提出新點子。最後回到一開始的桌子,將便利貼上的想法統整並製作海報,上台發表。
這些題目其實並不好想,例如「有一貧窮國家發生嚴重的傳染病,卻沒有錢研製疫苗。假設你是一位疫苗研究專家,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請問你要不要研究?」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錢從哪裡來?」,因為不太會有人想就此撒手不管。
在討論過程中,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要救,因為人有健康的權利」,卻沒有了下文。因此需要進一步再問:怎麼救?錢從哪裡來?也許這時候會有人提出「請求聯合國協助」,但假設今天這樣的狀況發生在台灣呢?世衛會理會我們嗎?若是想請他國幫忙,也必須考慮這樣的作法對他國有什麼利益。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今天你有一筆經費,只夠用在補助學童營養午餐或老人長期照護其中一項政策上,你會選擇哪一個?」這時可能就要引導學員用「角色思考法」,想像自己是學童(本來就是?)、是老人、是家長、是照顧老人的子女……從不同角度分析,再找出實施起來效益最大的選項。
親身經歷過課程實際操作的過程後,我得出了兩個結論:
  1. 於我而言,這些討論就像我在上哲學課時會去思考與辯論的題目,其實對國中生蠻有挑戰性,因此若討論只停留在表面的選擇,這時就必須引導他們一步步往較深入的地方思考(連續問答法),或是從不同角度切入(角色思考法)。
  2. 討論通常都是奠基於學生本身長期累積下來的經驗與認知,沒辦法因為前面聽了一些公衛相關介紹後,就能有效將自己的思維切換成公衛人員可能的想法,因此視情況需要呼叫講師來協助引導。
向內探求型—設計課程
這堂課雖然名為設計,但並非真的去「設計」出什麼,反倒比較像哲學課。上課的主題是「時間」。課程中講師引導學員思考每個人心目中時間的「質地」是什麼,假設是冰雪,那冰雪般的時間會有什麼特質?人們會用怎樣的方式度過冰雪般的時間?這樣的時間之下環境會是怎麼樣?等等。
(順帶一提,還記得文章開頭的照片嗎?就是我在上這堂課時寫的東西,寫完都覺得要變一首詩了……)
這類比較抽象的問題,也許有人想過,也或許沒有,但若是變成課程,短時間內學員不一定能抓到講師想傳達的是什麼,坦白說連我們這群人一開始也都處在雲裡霧裡的狀態。但又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有不同的思考、心境、追求、探詢,也許每個人對於講師講的課理解也都完全不一樣。
因此,我覺得實際在引導學員思考時,先確認他們是否了解大方向,然後就是傾聽、觀察,拋開我個人的想法(或是某些成見),讓他們能順著自己的思緒往下走。
◇◇◇
思考過一段落後,課程接下來會進行一個儀式:關燈,大家圍坐一圈,輪流傳遞一盞燭光。接著,用一支末端是尖的神奇東西(刮刀嗎?)在白紙上以一筆畫的方式畫(應該說是刻)出自己想像中的時間下,會是怎樣的環境或田野。之所以用一筆畫,是不希望思緒或感覺斷掉;用刻而非用筆畫,是不希望大家受到美感束縛。
畫完後,再傳一次燭光,開燈。每個人用炭筆塗抹紙張使得刻痕顯現出來,再將這些時間的圖像貼在牆上,讓每個人說明為什麼自己的時間會是如此樣貌。
講師說,希望到時候活動進行時儀式是非常嚴肅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完全相信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即使在別人眼中它可能很無聊、甚至荒謬。但只有投入其中,才能感染他人一同進入這個世界。也許這也是另一種引導,透過講師與隊輔的以身作則,讓學員先放下一些懷疑、不知所措,嘗試完全融入這個活動。
團隊合作型—土木建築課程
課程進行:講師先用簡報介紹土木在做什麼,以及土木與建築、景觀等等領域的差異及扮演的角色,並分享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相關經驗。接著便開始進行三個實作:用八根吸管搭建能支撐寶特瓶的基座、用二十支冰棒棍在兩張桌子間約二十公分的空隙上搭橋、設計居家空間配置。
這三項活動都是分組進行,且會針對不同目標進行競賽,如搭橋要比橋的穩定性、耐衝撞程度等等,過程就不加贅述。這段的重點是,助教必須協助觀察每個學員在進行協作過程中,表現出怎樣的特質及扮演怎樣的角色。講師將角色分成三種:
  1. 點子王:在團隊中能判斷重點、提出想法,為作品再優化的人
  2. 協調者:能夠整合每個人想法並協助分工的人
  3. 高EQ:當自己的想法未被採納時,不會吵鬧或撒手不管,而是在實作過程中以提出建議的方式去實踐
接著每個學員都會拿到分別寫著三種角色的三張小卡(助教也有),最多只有一張卡可以留給自己,其他的必須送給學員認為有扮演以上角色的人。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式能同時讓學員了解自己、以及觀察他人的特質。並且,這些卡片是由剛剛一起實作的同伴們互相給予,而非老師,得出的結果也更有公信力,學員也會覺得自己的這項特質受到同儕肯定。
一個人了解自己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雖然團隊中看起來最重要、發號施令的是領導者,但也並非每個人都要成為領導者。我們都有可能因著本身的特質,以不同的方式同時推動整個過程的進行。
未完待續~
陳禹甄
陳禹甄
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擁抱孤獨。 也學習如何在做自己的同時,圓融於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