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鑑真東渡日本: 他因何踏上坎坷的泥濘路?
付費限定

鑑真東渡日本: 他因何踏上坎坷的泥濘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日本捐贈給武漢不少物資,捐資箱上除了「中國加油」外,更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個漢字,讓人覺得似乎有深刻的含意。它的確含意深遠,因為那是一千三百年前,日本進貢給唐朝一千件袈裟上所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前半段。

因為這個因緣,而引出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的歷史佳話,同時也讓我想起三十年前,去參觀揚州大明寺時的一次特殊經驗:我在大明寺內遇到一群日本遊客,他們臉上流露出來的肅穆神情讓我動容,一點也不像尋常的觀光客。我直覺地認為,那應該是他們依然沐浴在鑒真和尚返照的佛光中。

揚州櫻花大道上的鑒真塑像

揚州櫻花大道上的鑒真塑像

鑒真是唐代高僧,曾是大明寺的方丈,但他在日本可能比中國有名,因為他應日本留學僧之邀,東渡日本弘揚佛法,而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並被日本天皇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建立正規的戒律制度。後來住持奈良的唐招提寺,該寺遂成為日本佛教的最高學府;公元七六三年,七十六歲的鑒真和尚圓寂於此寺,入滅之前,弟子為鑑真膜影,塑為漆像。一九八○年,唐招提寺的住持森本孝順還奉鑒真漆像「回鄉探親」,揚州大明寺也因此機緣而得以重修。我們看到的大明寺煥然一新,即是來自這個造化。

日本奈良的唐招題寺,鑒真在此住持與圓寂

日本奈良的唐招題寺,鑒真在此住持與圓寂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9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溢嘉的沙龍
935會員
478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溢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腦中負責記憶的粒子崩解成半世紀前的排列形式時,我不只看到了老敢,其他同學的身影、台中一中的紅樓、紅樓前那棵開花的鐵樹、光中亭下水池中的蝦蟆、還有皮膚白晰的歷史老師等等,也都跟著一一浮現,成為清晰可見的真實。 ……我不想讓屬於我的「那個台中一中」,在我肉眼再度觀照下,無情地崩解,消融於亮麗的陽光中
與其放生魚蝦、禽鳥,不如放生自己。對我來說,「自我放生」就是要從束縛自己的各種有形、無形牢籠中解放出來。但「放」,不是要完全放下、徹底擺脫、全部斷捨離(這根本不可能),而是不要被它們綁住、困住。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而應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空間、更多的自由與更大的彈性。
這兩件事影響了我對理財投資的認知:因為投資市場牽涉的因素太多也太複雜,難以做有效的分析和預測,再多的思考和分析,都只能提供我們「看似有深度的幻象」,但大抵是事後諸葛亮,對預測未來基本上可能「沒啥用」。這樣的認知正好呼應了我對投資理財的「無感」或者為它提供「理論基礎」。
如果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最後五分鐘才想到要改弦更張,盡去做些平常沒做、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那豈不是在表明他在死前對自己既往的人生感到懊惱,產生了莫名的追悔,覺得自己「活錯了」或「白活了」? 「安靜地躺下來,胡思亂想或什麼也不想。」這個答案既不偉大,也不動人,但卻是我經常在做的事,也是我偏愛的生命情調。
對現代男人來說,在深夜仍忘情於燈下而冷落妻子或情人,不管是沉迷於網路、讀書或寫作,當發生衝突而被美人含怒質問「問君知是幾更天?」時,我想多數人都是採取妥協的對策,讓「魚與熊掌,各得其份」,盡量不要因為顧此而失彼。 在這方面,卡夫卡做得顯然有點過火,他寧可在夜裡全心寫作,而完全放棄了愛情與婚姻。
除了疾病,人生還有種種悲痛與苦難。在人生的悲痛與苦難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是「病人」,也都是自己和別人的「醫師」,從這個角度來看,特鲁多醫師的墓誌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減輕;總是去安慰。」就顯得特別有意義。
當我腦中負責記憶的粒子崩解成半世紀前的排列形式時,我不只看到了老敢,其他同學的身影、台中一中的紅樓、紅樓前那棵開花的鐵樹、光中亭下水池中的蝦蟆、還有皮膚白晰的歷史老師等等,也都跟著一一浮現,成為清晰可見的真實。 ……我不想讓屬於我的「那個台中一中」,在我肉眼再度觀照下,無情地崩解,消融於亮麗的陽光中
與其放生魚蝦、禽鳥,不如放生自己。對我來說,「自我放生」就是要從束縛自己的各種有形、無形牢籠中解放出來。但「放」,不是要完全放下、徹底擺脫、全部斷捨離(這根本不可能),而是不要被它們綁住、困住。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而應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空間、更多的自由與更大的彈性。
這兩件事影響了我對理財投資的認知:因為投資市場牽涉的因素太多也太複雜,難以做有效的分析和預測,再多的思考和分析,都只能提供我們「看似有深度的幻象」,但大抵是事後諸葛亮,對預測未來基本上可能「沒啥用」。這樣的認知正好呼應了我對投資理財的「無感」或者為它提供「理論基礎」。
如果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最後五分鐘才想到要改弦更張,盡去做些平常沒做、不想做、不敢做的事情,那豈不是在表明他在死前對自己既往的人生感到懊惱,產生了莫名的追悔,覺得自己「活錯了」或「白活了」? 「安靜地躺下來,胡思亂想或什麼也不想。」這個答案既不偉大,也不動人,但卻是我經常在做的事,也是我偏愛的生命情調。
對現代男人來說,在深夜仍忘情於燈下而冷落妻子或情人,不管是沉迷於網路、讀書或寫作,當發生衝突而被美人含怒質問「問君知是幾更天?」時,我想多數人都是採取妥協的對策,讓「魚與熊掌,各得其份」,盡量不要因為顧此而失彼。 在這方面,卡夫卡做得顯然有點過火,他寧可在夜裡全心寫作,而完全放棄了愛情與婚姻。
除了疾病,人生還有種種悲痛與苦難。在人生的悲痛與苦難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是「病人」,也都是自己和別人的「醫師」,從這個角度來看,特鲁多醫師的墓誌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減輕;總是去安慰。」就顯得特別有意義。